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7-11-1
修回日期: 2018-02-26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5-28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红波(1983-),男,河南民权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地理研究,E-mail: lihb@njnu.edu.cn。
展开
摘要
伴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种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国的乡村正经历着社会经济形态重组、地域功能提升等一系列转型与重构的过程,乡村地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给乡村发展及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全面系统地认识乡村空间系统,准确把握乡村空间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前提。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对乡村空间的认知与发展基础上,指出国内乡村地理学在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研究上的不足。本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尝试建构了由“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组成的乡村空间系统,以期为全面认识日益复杂的乡村地域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cluding urban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rural areas in China are experiencing socioeconomic restructuring, regional function upgrading, and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Rural areas face a range of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 propos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geography.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rural space system and accurate depiction of rural space are necessary prerequisites for further studies. Existing Chinese research focused more on the material space and to some extent placed less focus on the study of social-cultural space. Using a single material space view is ver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a large number of increasingly complex rural geographical problems. Based 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hinking on rural space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Chinese rural geographical research about rural society and culture. This article preliminarily expounds the complexity of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and argues that the rural space system that is derived from the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should not be limited within the range of rural material space but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space. According to the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theory, this study tried to construct a rural space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three progressive layers including material space-social space-cultural space and clarify the connotations of every layer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m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rural area. This article also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that multi-dimensional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should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rural space system, forming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realistic situation of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and predicting the future path of rural development are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tasks to carry out in the future.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appeals that Chinese geographers should continu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concepts of rural issues in order to constantly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hanging countryside, and deepen the studies of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lated sub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al space. Finally, for the comprehensive empirical research of rural geographical issues, Chinese rural geographers should strengthen micro scale studies, actively devote themselves to field study, be observant of rural daily life, and understand the rural society and culture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Chinese rural geographical research about rural society and culture.
Keywords: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乡村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助推了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升级,乡村新产业、新文化不断发展,乡村正经历地域空间格局优化、社会经济形态重组以及城乡地域系统功能提升的转型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方位举措,是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强有力呼应,也是当前乡村经济、社会、空间为一体的乡村重构的政策导向,乡村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内部、外部环境均孕育着巨大的变革动力,各类要素在城市与乡村间的流动势必将进一步加剧,乡村空间在此过程中亦将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中国的乡村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重新审视乡村空间,进一步完善对乡村空间的认识框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近年来,中国乡村地理学在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刘彦随和龙花楼, 2011)、乡村空间系统(张小林, 1999)、空心村整治(刘彦随等, 2009; 龙花楼等, 2009; 龙花楼, 2013)、新农村建设(Long et al, 2010; 刘彦随, 2011)、乡村转型与重构(刘彦随, 2007; 龙花楼, 2012; Long et al, 2016; 龙花楼等, 2017)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张小林等, 2002; 刘彦随, 龙花楼等, 2011; 龙花楼等, 2014)。但以往的研究在认识上较侧重物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文化空间,而单纯的物质空间观也难以认识与解释日益复杂的乡村地理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地理学研究中对乡村空间的认识过程,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阐述人地关系与空间系统的相互关系,尝试理清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之间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层层递进的乡村空间系统,以期能够对乡村空间具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解释与认识,为新时代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面临战后重建的欧洲国家将粮食生产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加之地理学区域主义(regionalism)的盛行,西方地理学界开始将目光聚焦在乡村地域(Proudfoot, 1984)。为适应生产主义的功能定位,乡村地理学被等同为农业地理学(余斌等, 2017)。随着实证主义的兴起,地理学家纷纷将精力投入到城市领域的研究,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没得到扩展(Cloke, 1985)。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和逆城市化等现象的出现加剧了西方乡村问题的复杂性,乡村地理学得以再生(张小林等, 2002; 李红波, 张小林, 2015)。到20世纪80年代,乡村地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多方法、多学科综合的重要的地理学研究分支(Pacione, 1984)。
关于研究对象的定义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前提,但是对于乡村的准确定义是非常困难的(Pacione, 1984)。乡村作为地表上切实存在的空间地域,若要对乡村进行定义,难以绕开对乡村空间的讨论,对乡村空间的描述也是对乡村进行定义的重要突破口。西方对乡村概念和乡村空间界定的探索由来已久(Gilbert, 1982),并一直是乡村地理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命题(张小林, 1998)。Halfacree(1993)将乡村的定义总结为以下四方面:描述性定义、社会—文化定义、乡村地方性(locality)以及乡村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描述性定义通过选取一定的数据指标测度已经给定边界的地区的乡村特征。Cloke最早构建了测算乡村性指数,包括人口结构、人口密度、与城市间的距离等16项指标(Cloke, 1977, 1978),但指标的选取给乡村性预先设定了特征,且数据易受政区边界的影响,临界值的确定也缺乏科学性,仅描述了乡村,并没有定义乡村本身(Halfacree, 1993)。社会—文化定义将注意力集中于生活在乡村地域的人的社会文化特征。简而言之,即人的社会文化特征受到乡村生活环境的影响(Hoggart et al, 1987)。但是学者们很快意识到,城乡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Pahl指出不能忽视城市也有乡村的一面,同样,一些城里人也会生活在乡下(Pahl, 1966, 1970)。总的来看,描述性定义和社会—文化定义均是预先设定了空间范围,然后通过对空间范围内的乡村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以期能理解乡村的内涵,定义乡村的概念。这两种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解释更加动态、多元、分散的乡村。从绝对空间观念出发,把空间看作承载乡村的“容器”,导致了对乡村空间的认识是静止的、有限的。激进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学必须关注社会问题,空间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人类的实践(叶超, 2012a)。乡村地方性(locality)和乡村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则更多地考虑了社会问题。乡村地方性是通过相对而言具有明显特征的、与生产或消费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定义乡村空间的,而乡村社会表征则是描述人们对乡村的认知与意象等主观空间(Halfacree, 1993)。但无论是客观物质空间还是主观社会表征,均只是在认识论的层面将空间视为被动的客体而存在,人们可以形成对空间的认识,空间也受到人类社会实践的影响。
“空间的生产”理论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理论将空间当作一种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而存在。Lefebvre(1991)认为“(社会)空间就是(社会)产物”,并在其空间批判理论中提出了三元一体的理论框架,即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叶超等, 2011)。Lefebvre思想的重要研究者Elden对“三元辩证法”进行了如下解释:知觉的空间是物理的空间(空间实践),而构思的空间则是一种精神构造以及一种被想象的空间(空间的表征),而体验到的空间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被加工改造过的空间(表征的空间)——这种区分是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与表征的空间概念三元辩证法的基础(Elden, 2004; 刘怀玉, 2014)。受列斐伏尔的启发,英国乡村地理学者Halfacree(2006)提出了“乡村空间三重模型”(three-fold model of rural space),将乡村空间系统划分为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三个部分:乡村地方性(rural locality)、乡村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the rural)和乡村日常生活(lives of the rural)。其中,乡村地方性指的是具有明显乡村特征的实践活动的发生场所;乡村的表征指的是诸如一些资本利益集团、文化权威、规划者或者政客们对乡村的一些表述以及乡村被整合到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方式;乡村日常生活则包括了对乡村生活理解和认同的个人和社会文化因素(Halfacree, 2006; 龙花楼等, 2012)。Halfacree(2007)批评现有的理论研究所阐述的乡村空间都是不完整的,过去对于乡村的二元性定义——地方性/社会表征——是有问题的。地方性(locality)处于被感知层面的物理空间,其定义方法偏学术,而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是产生于主观头脑的构想空间,其定义方法更偏向世俗化的记述,无论是从物质还是意象方面,都是脱离实际的,没有真正从乡村主体出发,因为只有通过人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解释乡村空间。他指出一个地方能否贴上乡村的标签,取决于其是否被乡村空间的完整性主导,而且判断一个地点的乡村状态必须与实地相结合,否则就会盲目化(Halfacree, 2006)。Halfacree强调了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引入了体验的、生活的空间,构建了“乡村空间三重模型”,并且对英国乡村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重构过程进行归纳,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期望弥补“地方性/社会表征”二元性定义下乡村空间概念的不完整性。
西方的乡村在二战后走过了生产主义乡村—后生产主义乡村的发展历程(McCarthy, 2005; 申明锐等, 2015; 吕祖宜等, 2017),乡村地理的研究视角也经历了功能主义视角,政治—经济视角,社会建构视角三个阶段(Cloke, 2006; Woods, 2010; 龙花楼等, 2012; 吕祖宜等, 2017)。随着乡村社会发展和研究视角的不断深化,西方乡村地理学对乡村空间的认识大概经历了从物质层面到社会表征,从客体性空间到主体性空间的发展过程。“乡村空间三重模型”追求的是乡村空间整体性(Totality),是现在国外乡村空间较为系统的理论架构,对完善国内学界对乡村空间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李旭旦先生等老一辈地理学家的宣传与努力下,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与作用得到了正视与加强。随之,乡村地理学也逐步受到重视且正式开始了一些系统性的研究。1984年,李旭旦先生在《聚落地理》(金其铭著,南师教材)序言中,阐述了乡村地理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渊源,认为农村一词既可以指位于乡间的具体聚落,即与城市相对应而言,也可以指一个非城市的广大区域(金其铭, 1988)。他认为乡村地理学是一门界限不很明确的学科,其中以农村聚落地理为其主要内容,农村聚落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场所,也是农业与社队工业生产的基地(李旭旦等, 1983)。郭焕成(1988)也认为,乡村本质上是一个空间地域系统,是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乡村地区即范围广大且以生产农副产品为主的地区。基于这些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地理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到农村聚落、村镇规划布局、土地利用等金其铭等, 1990)。其中,以金其铭对农村聚落的一系列研究(金其铭, 1982, 1988)最具代表性与开创性,较广泛地考察和研究了江苏以及全国各典型地区农村聚落的形成、区域差异及其分布特点(金其铭, 1989)。近年来,关于乡村聚落空间的研究尤其逐步深入和多样(马晓冬等, 2012; 贺艳华等, 2014; 李红波, 张小林等, 2015; 谭雪兰等, 2015)。由此可以看出,在乡村地理研究中,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研究,对乡村空间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物质空间层面,而且认为乡村地域具有明显的边界,范围明确的乡村地域及其附着物是进行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对象。
随着中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加快,张小林在国内首先提出对乡村的定义需要让位于乡村性这一概念,并从职业的、生态的、社会文化的不同视角对乡村概念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分析了乡村概念界定的困难性(张小林, 1998)。这一论述突破了以前只是围绕具有一定边界的区域范围讨论乡村概念的框架,乡村概念的内涵得到了明显的丰富与拓展(李红波, 张小林, 2015)。此外,张小林(1999)将乡村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纳入到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认为乡村空间系统是由经济、社会、聚落三大空间结构组成:经济空间指的是以聚落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经济联系的地域范围及其组织形式;乡村社会空间指的是乡村居民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地域结构;乡村聚落结构则是乡村聚落的规模、职能及空间分布结构,进一步拓展了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主要是非空间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反映,乡村的空间地域组织是社会、经济活动变动的结果,这些过程在空间中起作用,但并不是空间过程本身,因此,空间地域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张小林, 1999)。在社会、经济空间系统研究中,仍将空间作为社会、经济结构和过程的载体,而未把空间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本身的一部分。虽然在研究中强调了空间地域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此处的空间更倾向于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把空间当作社会、经济特征的一种映射,依然停留在物质的范畴。
近年来,国内乡村地理学界对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研究的关注程度日趋增强。例如,王鹏飞(2013)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分析了北京市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认为北京农村空间生产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样化逐步增强,空间的商品化也逐步显现;高慧智等(2014)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构建了“利益主体—空间变迁”的分析框架,揭示了消费文化驱动下的乡村空间再生产过程;陈培培等(2015)和王鹏飞等(2017)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揭示了乡村旅游背景下,乡村空间从农民生活空间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转变过程中社会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另有学者基于“三生空间”的概念对乡村生活空间及生产空间系统进行了总结与理论建构(王成等, 2017; 余斌等, 2017),以及微观尺度的乡村空间多功能性研究(李智, 范琳芸等, 2017),对乡村空间研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但都尚未形成对乡村空间的系统性认识。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人”和“地”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构成一个复杂开放的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的巨系统,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便构成了一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吴传钧, 1991)。对“人地关系”有两种解释,狭义上一般认为“地”即为自然地理环境;而广义上,“地”被理解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物质的或意识的)共同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吴传钧, 1991; 杨青山等, 200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最完整概述,包含了各类空间要素与非空间要素。本文认为,空间的各个层面均是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派生出来的产物,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物质的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构成了物质空间,包括自然空间以及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的实体空间;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出了社会空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意识(非物质)层面的人文环境要素则形成了文化空间。总体来看,乡村地域系统作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子集,是乡村空间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转型发展的理论指导(杨忍等, 2015),对乡村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应以“人地关系”作为理论基础。
由乡村地域系统衍生出来的乡村空间系统,并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物质空间地域,抽象的社会—文化空间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尤其是文化空间更是无处不在。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者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这三个层面对乡村空间进行剖析,可以形成对乡村空间更加完整的认识(图1)。首先,物质空间即是实体的地理环境,是现实而且具象的空间,是人类能最为直观地感受与认识到的空间,是进行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抓手。其次,人类通过其社会行为改造了物质空间,根据“空间的生产”理论,(社会)空间就是(社会)产物(Lefebvre, 1991),即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身也会产生空间。社会空间并不是指活动的发生场所,而是人类凭借其社会行为所建构出来的空间,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基础之上的一种次生空间。简言之,社会空间就是人类各种社会行为间的空间关系,且受人类自身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冯雷, 2017)。最后,人类不仅仅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是文化性的存在,文化空间是建立在人类话语体系、表象活动、秩序观念之上的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空间形式,是非现实的、理想的社会空间(冯雷, 2017),这无疑给文化空间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迷惑。当然,文化空间并不是独立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之外,而是渗透到其中。人类文化影响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了对物质空间的改造。因此,社会空间介于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之间,在其中起到了连接作用,是抽象的现实空间,也是介入非现实空间的突破口。总的看来,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均衍生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且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从现实空间到非现实空间,从具象空间到抽象空间进行过渡。具体到乡村空间系统来说,本文认为,乡村物质空间通过乡村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筑景观等物质要素来承载,是可感知的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乡村社会空间产生于人的广义社会行为,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等,体现在乡村组织治理、生产实践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乡村文化空间则是人的主观精神空间及各种乡村表征,主要由制度政策、价值观念、乡村意象而反映(图1)。
乡村物质空间层面可形成对乡村空间最为直观的认识,一般来说,乡村的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建筑景观风貌、生态环境背景均与城市存在差别。乡村物质空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村庄的物质空间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土地利用方式不再以农用地为主,建筑景观和生态背景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甚至具备了一定的城市面貌。然而,由乡村地域系统所衍生出来的乡村空间系统并不仅仅局限于乡村物质空间的范围之内,尤其是2000年以来,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剧烈,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这些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城市常住人口,但实际上很难融入城市社会,他们往往在城市地域建构了乡村社会空间,城乡之间的互动加剧了乡村社会空间流动性与破碎化。同时,次生于乡村地域的社会空间也在不断重构。例如,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的迁并,不仅体现了农民居住地由分散到集聚的过程,也导致了乡村社会空间关系的重组。经过工业化、商业化洗礼的村庄,村民间传统的亲缘关系渐渐转变为业缘关系,带来的是乡村社会阶层分化、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方式的变化也不断产生新的社会空间,而不仅仅是村庄的物质空间发生了改变。本文认为,仅仅是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亦不能构成完整的乡村空间系统。现如今,乡村不仅仅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且也作为一种意象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之中。时下,被社会高度关注的“乡愁”、“集体记忆”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乡愁”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要“留得住乡愁”,充分说明了乡村表征的重要性。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被上楼”农民,面对陌生的城市居住空间,为了延续其乡村记忆,自发地对社区空间进行了改造(汪芳等, 2017)。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下有大量的文化实践活动在乡村地区开展,这对乡村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里人对田园牧歌的向往,使得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然而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一味满足城市人的消费口味,乡村空间变成了城市资本的消费空间,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进行乡村文化空间研究的价值与必要性。
目前,中国乡村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乡村进入了剧烈重构的转型期。乡村重构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多学科交叉课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等方面,乡村重构主要包括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社会重构和乡村空间重构(李红波等, 2012a; Long et al, 2016)。张小林(2007)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引发了乡村空间的巨大变革,中国乡村重构的重点应放在乡村空间系统的重构上。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系统性的理论与策略,这不仅仅是对乡村地理学理论发展的认识深化,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理论支撑。有学者认为乡村空间重构就是通过优化镇村空间体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实现乡村地域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龙花楼, 2013; 龙花楼等, 2017)。目前针对乡村空间重构的研究主要是从乡村物质空间,尤其是聚落空间层面展开(陈晓华等, 2008; 李红波等, 2012b; 李红波, 张小林等, 2015; 陈永林等, 2016; 席建超等, 2016; 杨忍等, 2016)。本文对乡村空间系统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可作为乡村空间重构的理论基础。
乡村空间重构是乡村空间系统在内外驱动力的作用下,乡村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中各要素的变化与重组,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地关系、城乡关系等社会矛盾的不同,乡村空间系统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与乡村空间系统相对应,乡村空间重构应包括乡村的物质空间重构、社会空间重构、文化空间重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谈的社会是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广义社会概念,是指人类一切社会行为关系的总和。乡村社会—文化空间重构与乡村社会—经济重构并不冲突,并且是相互辩证的。有学者认为乡村空间重构是社会、经济重构的载体(龙花楼等, 2017)。然而,空间并不只是载体,而是“内蕴”于社会过程,而且社会过程同样也是空间形式的事物(Harvey, 1988; 叶超, 2012b)。无论是对城市和乡村,都应该超越把空间当作载体与容器的观念,应深刻地认识到空间即社会,社会即空间。基于多维乡村空间系统的建构,对特定地区的乡村空间重构进行格局分解、过程剖析、机理归纳,全面认识乡村空间重构的历史过程、现实情况,预测未来路径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未来开展研究的重点方向。
本文梳理国内外乡村地理学对乡村空间的认识过程,并指出西方乡村地理学对乡村空间的认识经历了从物质层面到社会表征,从客体性空间到主体性空间的发展过程。国内的乡村地理学在物质空间层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社会、文化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初步阐述了当今乡村地域系统存在的复杂性,指出由乡村地域系统所衍生出来的乡村空间系统并不仅仅局限在乡村物质空间范围之内,强调了多维空间视角认识乡村空间系统,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基础,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乡村空间系统,以期能对乡村空间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解释与认识,并提出开展多维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必要性。今后还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继续开展对乡村、乡村空间等概念的辨析问题的讨论。国外乡村地理学对乡村概念的激辩从未停歇,以此不断深化乡村地理学家对乡村的认识。相比之下,国内地理学从空间、转型、功能、制度视角对乡村发展均有系统化研究(李智, 张小林, 2017),但理论层面的探讨相对缺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乡村相关概念进行全面辨析,有助于夯实理论基础,厘清研究思路。本文对乡村空间系统仅仅进行了初步的描述与阐释,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对该理论再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
(2) 进行全方位的乡村空间系统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乡村地理学对非物质空间开展的实证研究还不充分,乡村在社会空间、文化空间面临着诸如生活方式城市化、基层组织治理现代化、价值观念的转变等一系列问题。乡村地理学者要积极投入到实地研究中去,善于观察乡村日常生活,洞悉乡村社会与文化,学会从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科学问题,逐渐形成乡村地理学研究范式,并弥补乡村地理学对“社会—文化”问题关注不足的缺陷。
(3) 从多维空间的视角,展开对乡村空间重构的研究。乡村空间重构作为乡村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地理学者应该关注的重点。转型期的乡村空间重构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仅仅以物质空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今后应积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重视乡村的社会空间重构和文化空间重构问题,深化乡村空间重构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多维乡村空间重构的格局、过程,尤其是其重构机理,并可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更扎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大世凹村的社会空间重构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的建设为城市居民假日消费提供了新的场所,成 为一种新型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南京市江宁区“世凹桃源”大世凹美丽乡村的重构过程与机制进行分析.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背后是一个以 地方政府为关键行动者的异质行动者网络,主要实现了乡村物质生活空间的改变.随着政府目标意图的转变,鼓励政策退出及市场机制进入,行动者网络重新调整, 消费者和外来经营者成为关键行动者,相应地呈现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转变,即进一步实现社会空间的重构.由于行动者网络是一个充满利益争夺和协 商的动态连接,社会空间的重构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研究表明,美丽乡村不仅是提供村民生活和游客抒情怀旧的场所,而且是一个存在权力关系且动态变化的行动 者网络空间.政府、组织、村民、消费者、资本、景观、文化等异质性行动者自身的定义与再定义,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构成美丽乡村形成与转变机制.揭示了在乡 村建设与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及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时域,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及其所带来的利益争端与社会不公问题.
From beautiful village to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space: Actor-network theory and the social space reconstruction of Dashiao Village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的建设为城市居民假日消费提供了新的场所,成 为一种新型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南京市江宁区“世凹桃源”大世凹美丽乡村的重构过程与机制进行分析.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背后是一个以 地方政府为关键行动者的异质行动者网络,主要实现了乡村物质生活空间的改变.随着政府目标意图的转变,鼓励政策退出及市场机制进入,行动者网络重新调整, 消费者和外来经营者成为关键行动者,相应地呈现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转变,即进一步实现社会空间的重构.由于行动者网络是一个充满利益争夺和协 商的动态连接,社会空间的重构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研究表明,美丽乡村不仅是提供村民生活和游客抒情怀旧的场所,而且是一个存在权力关系且动态变化的行动 者网络空间.政府、组织、村民、消费者、资本、景观、文化等异质性行动者自身的定义与再定义,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构成美丽乡村形成与转变机制.揭示了在乡 村建设与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及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时域,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及其所带来的利益争端与社会不公问题.
|
[2]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的空间转型 [J].China's rural spatial transition in the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J]. |
[3] |
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 以赣南地区为例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1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江南丘陵区的赣南地区为研究区,以DEM数据和1995年、2013年赣南地区的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赣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基本模式及过程机制,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基本思路。研究表明赣南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呈现出以下特点:数量、规模及密度均较小,但有扩大的演化趋势,集中分布在海拔为200~600 m之间、坡度15°的低山盆地、河谷阶地等地区及道路和河流沿线;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聚落空间演化有六种模式,低地指向、经济指向、中心地指向、交通/河流指向、文化指向及功能指向是聚落演化的动力;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指聚落空间结构的重新布局与调整,其基本思路是初期进行景观要素的重建,中期进行聚落结构上的重组,后期最终实现聚落功能上的重塑。
The spatial evolu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hilly region: A case study in south Jiangxi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1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江南丘陵区的赣南地区为研究区,以DEM数据和1995年、2013年赣南地区的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赣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基本模式及过程机制,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基本思路。研究表明赣南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呈现出以下特点:数量、规模及密度均较小,但有扩大的演化趋势,集中分布在海拔为200~600 m之间、坡度15°的低山盆地、河谷阶地等地区及道路和河流沿线;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聚落空间演化有六种模式,低地指向、经济指向、中心地指向、交通/河流指向、文化指向及功能指向是聚落演化的动力;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指聚落空间结构的重新布局与调整,其基本思路是初期进行景观要素的重建,中期进行聚落结构上的重组,后期最终实现聚落功能上的重塑。
|
[4] |
|
[5] |
复兴还是异化? 消费文化驱动下的大都市边缘乡村空间转型: 对高淳国际慢城大山村的实证观察 [J].Renaissance or alienation?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pace of metropolis fringe area driven by consumer culture: Empirical observation on Dashan Village of Gaochun International Slow city [J]. |
[6] |
乡村地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J].
正 一、乡村与乡村地理学乡村也称农村。由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和人口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不仅从事农业,而且还从事非农业,因此称乡村更合适。乡村是指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也称非城市化地区。乡村是介于城市之间、构成独立行政单元的地区。从这个概念出发,乡村应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地域单元。它既包括乡村居民点、又包括居民点所管辖的周围地区。所以,乡村的完整概念,应是以居民点为中心、与周围地区相联系的区域综合体,也称乡村地域系统。在我国,乡村的范围一般是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包括乡镇、村庄及其所
Xiangcun dilixue de xingzhi yu rengwu [J].
正 一、乡村与乡村地理学乡村也称农村。由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和人口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不仅从事农业,而且还从事非农业,因此称乡村更合适。乡村是指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也称非城市化地区。乡村是介于城市之间、构成独立行政单元的地区。从这个概念出发,乡村应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地域单元。它既包括乡村居民点、又包括居民点所管辖的周围地区。所以,乡村的完整概念,应是以居民点为中心、与周围地区相联系的区域综合体,也称乡村地域系统。在我国,乡村的范围一般是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包括乡镇、村庄及其所
|
[7] |
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RROD模式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9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受启于TOD理论与实践在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借鉴以往乡村聚居单元规模与空间结构研究成果,试图提炼出一种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乡村公路导向发展模式(Rural Road-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简称RROD模式),并针对概念内涵、构建原则、框架、类型、空间尺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重点从设施门槛、耕作半径、邻里交往以及出行距离感知等方面对RROD合理规模与结构进行了综合论证,认为RROD规模半径一般取值范围为450~700 m,人口规模一般取值范围为1500~3500人,占地面积一般取值范围为30~75 hm2,距离一般取值范围为3.5~5.0 km。但由于该取值范围是基于均质地域及一般发展条件假设,其结论具有一般理论指导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正。
The new model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ural settlements: RROD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9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受启于TOD理论与实践在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借鉴以往乡村聚居单元规模与空间结构研究成果,试图提炼出一种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乡村公路导向发展模式(Rural Road-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简称RROD模式),并针对概念内涵、构建原则、框架、类型、空间尺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重点从设施门槛、耕作半径、邻里交往以及出行距离感知等方面对RROD合理规模与结构进行了综合论证,认为RROD规模半径一般取值范围为450~700 m,人口规模一般取值范围为1500~3500人,占地面积一般取值范围为30~75 hm2,距离一般取值范围为3.5~5.0 km。但由于该取值范围是基于均质地域及一般发展条件假设,其结论具有一般理论指导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正。
|
[8] |
农村聚落地理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J].The geographic study of rural settlements: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 |
[9] |
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 [J].The history and current trends of research on rural settlement geography in China [J]. |
[10] |
|
[11] |
|
[12] |
a. 城乡统筹背景的空间发展: 村落衰退与重构 [J].
在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我国的乡村发展进入加速重构的关键期。应结合乡村发展的特殊性,以村落重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村落重构的类型、特征及原因,在城乡统筹发展前提下对重构村落进行改造或引导其合理消失。
a. Spatial extensio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Village recession and reconstruction [J].
在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我国的乡村发展进入加速重构的关键期。应结合乡村发展的特殊性,以村落重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村落重构的类型、特征及原因,在城乡统筹发展前提下对重构村落进行改造或引导其合理消失。
|
[13] |
b. 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 [J].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动态,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转型重构四个阶段。对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集中在聚落布局、聚落形态与分类、聚落景观、聚落用地、聚落生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今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的人文社会化和乡村重构的研究趋势。以期能对国内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b. A review and trend on rural settlement geography abroad [J].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动态,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转型重构四个阶段。对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集中在聚落布局、聚落形态与分类、聚落景观、聚落用地、聚落生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今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的人文社会化和乡村重构的研究趋势。以期能对国内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14] |
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J].
乡村性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反映乡村发展水平、揭示乡村内部差异、识别乡村地域空间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深入剖析乡村性的研究进展,从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尺度关联和应用层面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乡村性研究的重点方面,主要集中在乡村性概念的模型构建、微观尺度的分析、社会化的转向和时空过程研究等。加强乡村性的研究有利于拓展乡村地理的研究视角,丰富乡村地理学在乡村性研究的深层次内涵,有助于更深入破解乡村发展的内在机理,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A review and trend on rurality [J].
乡村性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反映乡村发展水平、揭示乡村内部差异、识别乡村地域空间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深入剖析乡村性的研究进展,从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尺度关联和应用层面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乡村性研究的重点方面,主要集中在乡村性概念的模型构建、微观尺度的分析、社会化的转向和时空过程研究等。加强乡村性的研究有利于拓展乡村地理的研究视角,丰富乡村地理学在乡村性研究的深层次内涵,有助于更深入破解乡村发展的内在机理,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
[15] |
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理研究: 以苏南为例 [J].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 developed areas: A case study of southern Jiangsu [J]. |
[16] |
江苏省农村聚落的整治问题 [J].
正 农村聚落是国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列为规划和整治的重要方面之一。根据最近人口普查公布的江苏省人口统计数字,全省人口已达60,520,000人,平均人口密度每方公里达600人;其中农村人口占74.3%,为44,890,000人,平均密度每方公里约500
Jiangsusheng nongcun juluo de zhengzhi wenti [J].
正 农村聚落是国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列为规划和整治的重要方面之一。根据最近人口普查公布的江苏省人口统计数字,全省人口已达60,520,000人,平均人口密度每方公里达600人;其中农村人口占74.3%,为44,890,000人,平均密度每方公里约500
|
[17] |
基于村域的乡村多功能类型划分及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 [J].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703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乡村地域向多元方向发展和演变。近年来,乡村多功能发展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指导乡村转型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范式。在系统梳理乡村多功能发展概念及其内涵基础上,探索村域尺度下我国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类型划分及其评价方法,并开展了江苏省金坛市乡村地域生态功能、农业功能、工业功能、生活功能及其综合功能的分级评价与空间分异研究,进而识别出全市分村域的地域主导功能类型。结果表明:生态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环长荡湖、直溪镇和薛埠镇等水网密集、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农业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金坛市中部和南部等河网平原地区;工业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和尧塘镇等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生活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等地;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数呈现出以城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全市乡村地域主导功能可划分为6种类型,并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分别总结其所对应的乡村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明确乡村功能定位、优化主体功能区划、完善乡村管理政策以及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Types division of rural multifunctions and their evaluation on village scale: A case of Jint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J].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703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乡村地域向多元方向发展和演变。近年来,乡村多功能发展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指导乡村转型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范式。在系统梳理乡村多功能发展概念及其内涵基础上,探索村域尺度下我国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类型划分及其评价方法,并开展了江苏省金坛市乡村地域生态功能、农业功能、工业功能、生活功能及其综合功能的分级评价与空间分异研究,进而识别出全市分村域的地域主导功能类型。结果表明:生态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环长荡湖、直溪镇和薛埠镇等水网密集、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农业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金坛市中部和南部等河网平原地区;工业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和尧塘镇等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生活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等地;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数呈现出以城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全市乡村地域主导功能可划分为6种类型,并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分别总结其所对应的乡村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明确乡村功能定位、优化主体功能区划、完善乡村管理政策以及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18] |
中国地理学对乡村发展的多元视角研究及思考 [J].Pluralistic perspectives and thinking of Chinese rural development in geography study [J]. |
[19] |
《空间的生产》若干问题研究 [J].Kongjian de shengchan ruogan wenti yanjiu [J]. |
[20] |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J].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沿海地区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2010年、2020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6.0%,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年,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乡村人口由3.06亿人降为2.19亿人,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未能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J].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沿海地区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2010年、2020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6.0%,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年,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乡村人口由3.06亿人降为2.19亿人,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未能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
[21] |
|
[22] |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J].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optimizing practice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J]. |
[23] |
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 建所70周年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4.00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历程,分析了相关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社会影响,展望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领域创新研究任务及科学命题。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基地化与乡村发展的城镇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战略导向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兼顾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处理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的专业理论创新和学术成果的有力支撑。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学者理应弘扬地理学为农业与农村服务的优良传统,适应新形势、剖析新问题,为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新贡献。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4.00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历程,分析了相关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社会影响,展望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领域创新研究任务及科学命题。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基地化与乡村发展的城镇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战略导向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兼顾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处理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的专业理论创新和学术成果的有力支撑。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学者理应弘扬地理学为农业与农村服务的优良传统,适应新形势、剖析新问题,为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新贡献。
|
[24] |
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学命题.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新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 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 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③ 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 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⑤ 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in the disciplines of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学命题.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新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 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 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③ 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 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⑤ 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
|
[25] |
|
[26] |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J].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J].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
[27] |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J].Analysis of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riving mechanism of hollowing villages in China [J]. |
[28] |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新近进展 [J].Recent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J]. |
[29] |
论乡村重构 [J].Rural restructuring: Theory, approach and research prospect [J]. |
[30] |
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 [J].
回顾和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动向,涉及乡村内涵和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开始转向探究乡村性的表现,即从原先关注乡村的物质性转向关注其政治经济结构与社会建设;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未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与研究热点主要涉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些全球性议题,为此,乡村地理学研究亟需加强跨学科联系与合作,并注重研究尺度的外扩与内敛。最后,结合国际乡村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ural geography research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and some implications [J].
回顾和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动向,涉及乡村内涵和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开始转向探究乡村性的表现,即从原先关注乡村的物质性转向关注其政治经济结构与社会建设;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未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与研究热点主要涉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些全球性议题,为此,乡村地理学研究亟需加强跨学科联系与合作,并注重研究尺度的外扩与内敛。最后,结合国际乡村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
[31] |
混杂性: 关于乡村性的再认识 [J].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意义上的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当今,"后乡村"的重构牵涉多元主体、跨越多重尺度、交织流动关系,镶嵌于混杂的过程、话语和实践之中,"混杂性"成为理解日益复杂的乡村性的有益视角。从主体混杂与再物质化、网络混杂与关系乡村、意义混杂与融入现代性三个方面,对近年西方研究关于"后乡村"的混杂性视角进行系统评述,重新解读有关乡村性的认识,并探讨其对国内乡村研究的启示。
Hybridity: Rethinking rurality [J].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意义上的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当今,"后乡村"的重构牵涉多元主体、跨越多重尺度、交织流动关系,镶嵌于混杂的过程、话语和实践之中,"混杂性"成为理解日益复杂的乡村性的有益视角。从主体混杂与再物质化、网络混杂与关系乡村、意义混杂与融入现代性三个方面,对近年西方研究关于"后乡村"的混杂性视角进行系统评述,重新解读有关乡村性的认识,并探讨其对国内乡村研究的启示。
|
[32] |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 [J].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江苏省2007/2008年SPOT卫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韵律测度等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由沿江地区依次向北、向南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规模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小村庄的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大的村庄比重小但是差距大;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状"结构,即江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而中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变化上,通过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沿海与沿运河地区的5条样带的格局指数测度,发现苏中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程度高于苏北和苏南地区,沿海地区的高于沿运河地区;苏南、沿运河地区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连接性;5条样带的乡村聚落规模分异均比较明显。最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形态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江苏省乡村聚落划分为8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and regional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J].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江苏省2007/2008年SPOT卫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韵律测度等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由沿江地区依次向北、向南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规模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小村庄的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大的村庄比重小但是差距大;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状"结构,即江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而中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变化上,通过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沿海与沿运河地区的5条样带的格局指数测度,发现苏中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程度高于苏北和苏南地区,沿海地区的高于沿运河地区;苏南、沿运河地区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连接性;5条样带的乡村聚落规模分异均比较明显。最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形态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江苏省乡村聚落划分为8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
|
[33] |
比较视野下中国乡村认知的再辨析: 当代价值与乡村复兴 [J].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Re-understanding rural china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perception, value and renaissance of the countryside [J].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
[34] |
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 以长沙市为例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沙市201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和长沙市的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基础,借助于ERDAS、Map GIS、Arc GIS、Fragtats、SPSS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景观形状指数模型及聚类分析法,从空间、规模与形态等方面探讨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地域类型及调控路径。研究表明: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长沙市中部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而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分布自西向东呈现"波浪状"结构;在形态格局上,则表现为布局分散且形态复杂、不规则。通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散点型、低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簇型、高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块型、中密度条带型、高密度条带型7种,并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各地域类型优化调控的路径。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ype divi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to South of Yangtse River: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沙市201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和长沙市的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基础,借助于ERDAS、Map GIS、Arc GIS、Fragtats、SPSS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景观形状指数模型及聚类分析法,从空间、规模与形态等方面探讨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地域类型及调控路径。研究表明: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长沙市中部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而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分布自西向东呈现"波浪状"结构;在形态格局上,则表现为布局分散且形态复杂、不规则。通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散点型、低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簇型、高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块型、中密度条带型、高密度条带型7种,并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各地域类型优化调控的路径。
|
[35] |
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 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 [J].Memory and homesickness in transition: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spatial logic of urban and rural memory [J]. |
[36] |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概念性认知及其研究框架 [J].Conceptual and research framework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ce system [J]. |
[37] |
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 [J].A study on commodification in rural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Beijing city [J]. |
[38] |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农村空间商品化: 以北京市麻峪房村乡村旅游为例 [J].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08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空间商品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阻止农村衰退、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麻峪房村的乡村旅游为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与演变,并讨论农户在此过程中的参与。麻峪房村在从农民生活空间转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区旅游局、乡旅游公司为关键行动者,并吸纳了多个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所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在网络形成的过程中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逐渐提高,由此推动了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麻峪房村演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后,由于行动者网络发生变化使农村空间商品化发生变化,导致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程度降低。同时新的行动者网络中的各行动者的不对等性明显,各行动者之间存在很多异议,使该网络趋于僵化、丧失活力,不足以支撑麻峪房村乡村旅游继续发展。在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过程中,农户的院落区位、年龄与原有工作等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农村地区行动者网络中的关键行动者与行动者利益共通且紧密联系时,其空间商品化就得到强化,反之亦然。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commodification in rural space: A case study of Mayufang Village in Beijing [J].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08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空间商品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阻止农村衰退、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麻峪房村的乡村旅游为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与演变,并讨论农户在此过程中的参与。麻峪房村在从农民生活空间转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区旅游局、乡旅游公司为关键行动者,并吸纳了多个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所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在网络形成的过程中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逐渐提高,由此推动了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麻峪房村演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后,由于行动者网络发生变化使农村空间商品化发生变化,导致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程度降低。同时新的行动者网络中的各行动者的不对等性明显,各行动者之间存在很多异议,使该网络趋于僵化、丧失活力,不足以支撑麻峪房村乡村旅游继续发展。在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过程中,农户的院落区位、年龄与原有工作等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农村地区行动者网络中的关键行动者与行动者利益共通且紧密联系时,其空间商品化就得到强化,反之亦然。
|
[39] |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J].Lun dilixue de yanjiu hexin: Rendi guanxi diyu xitong [J]. |
[40] |
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 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J].
优化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是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论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旅游村落苟各庄村为案例,研究了28 a来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因旅游业导入村落正经历着加速的空间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逐步减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生产复合新型功能空间逐步增加,具体表现为生产空间由村外向村内转型发展,生活空间由分散到集聚的立体扩展,生态空间由斑块分割向整体利用的全面扩展。与传统乡村聚落"空心化"空间重构过程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资源利用集约不同,旅游乡村聚落则以乡村聚落空间融合、立体扩张和适度集约为基本特征。这种空间重构过程和演进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一致,代表着未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一种理想模式。当然,作为旅游城镇化空间演化路径,其发展必须遵循旅游城镇"外向型"发展导向,在生活空间中要重视公共空间扩展和重建,生产空间中要关注服务功能模块化提升,生态空间要重视景观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并以配套综合制度体系建构作为保障。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中国新阶段旅游城镇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佐证。
Restructuring and optimizing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ce in rural settlements: A case study of Gougezhuang Village at Yesanpo tourism attraction in Hebei Province [J].
优化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是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论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旅游村落苟各庄村为案例,研究了28 a来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因旅游业导入村落正经历着加速的空间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逐步减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生产复合新型功能空间逐步增加,具体表现为生产空间由村外向村内转型发展,生活空间由分散到集聚的立体扩展,生态空间由斑块分割向整体利用的全面扩展。与传统乡村聚落"空心化"空间重构过程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资源利用集约不同,旅游乡村聚落则以乡村聚落空间融合、立体扩张和适度集约为基本特征。这种空间重构过程和演进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一致,代表着未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一种理想模式。当然,作为旅游城镇化空间演化路径,其发展必须遵循旅游城镇"外向型"发展导向,在生活空间中要重视公共空间扩展和重建,生产空间中要关注服务功能模块化提升,生态空间要重视景观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并以配套综合制度体系建构作为保障。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中国新阶段旅游城镇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佐证。
|
[41] |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J].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ts system and its regional system [J]. |
[42] |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 [J].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 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 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 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 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 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 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 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2015.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Paradigms and main content [J].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 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 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 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 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 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 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 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
[43] |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优化重组解析 [J].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中国电子地图数据和分县经济社会数据为基础,利用最邻近距离<em>R</em>指数模型分析中国村庄分布模式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同时解析乡村空间优化重组背景和模式.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随机、离散均匀分布的并存空间分布模式,村庄空间分布模式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东南半壁的村庄分布密度远大于西北半壁,不同地域类型区的村庄空间分布模式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平原地区的村庄空间分布密集,空间分布模式以随机、分散为主,村庄之间邻近距离较近.高寒山区、沙漠边缘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极低,村庄之间邻近距离偏大,村庄空间分布相对聚集.丘陵、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较大,空间分布模式偏向随机分布.② 村庄分布受到传统因素和经济发展双重因子的影响,传统影响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但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明显.不同区域地形、水资源条件对村庄分布影响显著.交通条件、产业非农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乡村生活、生产空间的空间形态和分布模式产生剧烈影响.③ 伴随乡村各种生产要素非农化流失,村庄空间亟待优化重组,优化以镇区为依托的中心村-基层村体系空间组织结构应为乡村物质空间优化重组有效选择.④ 在不同地域类型区域,村镇格局的空间优化重组形态可以采用放射均衡、放射非均衡、多核心均衡、走廊式布局模式及混合模式.</p>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ed reconstructing analysi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China [J].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中国电子地图数据和分县经济社会数据为基础,利用最邻近距离<em>R</em>指数模型分析中国村庄分布模式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同时解析乡村空间优化重组背景和模式.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随机、离散均匀分布的并存空间分布模式,村庄空间分布模式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东南半壁的村庄分布密度远大于西北半壁,不同地域类型区的村庄空间分布模式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平原地区的村庄空间分布密集,空间分布模式以随机、分散为主,村庄之间邻近距离较近.高寒山区、沙漠边缘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极低,村庄之间邻近距离偏大,村庄空间分布相对聚集.丘陵、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较大,空间分布模式偏向随机分布.② 村庄分布受到传统因素和经济发展双重因子的影响,传统影响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但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明显.不同区域地形、水资源条件对村庄分布影响显著.交通条件、产业非农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乡村生活、生产空间的空间形态和分布模式产生剧烈影响.③ 伴随乡村各种生产要素非农化流失,村庄空间亟待优化重组,优化以镇区为依托的中心村-基层村体系空间组织结构应为乡村物质空间优化重组有效选择.④ 在不同地域类型区域,村镇格局的空间优化重组形态可以采用放射均衡、放射非均衡、多核心均衡、走廊式布局模式及混合模式.</p>
|
[44] |
a. 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由来 [J].a. The origins of socio-spatial dialectic [J]. |
[45] |
b. 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 [J].b. The significant turns of thoughts on space in human geography [J]. |
[46] |
“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 [J].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批判传统的将空间视为容器和无价值判断的空间观的基础上产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与空间问题相结合,西方地理学界和城市学界在空间的生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较为迟滞,缺乏突出的案例研究,目前还处在引介和初步应用的起步阶段,但在近5年也兴起了一个以多学科共同研究为特征的风潮。19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生产问题在中国逐渐变得突出,预示着它将是一个重要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Review on studies on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 [J].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批判传统的将空间视为容器和无价值判断的空间观的基础上产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与空间问题相结合,西方地理学界和城市学界在空间的生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较为迟滞,缺乏突出的案例研究,目前还处在引介和初步应用的起步阶段,但在近5年也兴起了一个以多学科共同研究为特征的风潮。19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生产问题在中国逐渐变得突出,预示着它将是一个重要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
[47] |
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 [J].
乡村生活空间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也是一定乡村地域空间形式、空间内涵和空间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近期西方学术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生活主体多元化和生活空间异质化,二是被城市社会生活他者化和空间边缘化的不同弱势群体的乡村生活体验及空间建构。国内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从研究内容看,注重乡村居民居住及就业空间变化研究,但乡村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研究成果很少见;从研究方法看,空间形式的实证分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空间内涵的结构分析和空间意义的人本分析有待深化。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能够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并可能为乡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西方乡村生活空间研究难以提供标准模版,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资源得天独厚,“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能够帮助构造有效分析框架,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多种方法集成能够提供有力分析工具。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rural living space [J].
乡村生活空间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也是一定乡村地域空间形式、空间内涵和空间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近期西方学术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生活主体多元化和生活空间异质化,二是被城市社会生活他者化和空间边缘化的不同弱势群体的乡村生活体验及空间建构。国内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从研究内容看,注重乡村居民居住及就业空间变化研究,但乡村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研究成果很少见;从研究方法看,空间形式的实证分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空间内涵的结构分析和空间意义的人本分析有待深化。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能够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并可能为乡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西方乡村生活空间研究难以提供标准模版,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资源得天独厚,“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能够帮助构造有效分析框架,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多种方法集成能够提供有力分析工具。
|
[48] |
乡村概念辨析 [J].On discrimination of rural definitions [J]. |
[49] |
|
[50]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重构的若干思考: 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例 [C]//Kuaisu chengshihua beijing xia xiangcun chonggou de ruogan sikao: Yi Jiangsusheng Sunan diqu weili [C]// |
[51] |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2.01.01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地理学及其相邻学科(乡村经济学、乡村社会学)对乡村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三者各有侧重,乡村地理学重点从地域空间的角度分析乡村的各种问题,乡村经济学主要关注乡村经济系统的组织与发展规律,乡村社会学则把重点放在乡村社会变迁上,但共同交叉之处甚多.乡村问题带有地域性、综合性特点,在当今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地域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乡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均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需要新定向,笔者建议以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为主线,加强经济、社会、地理的综合研究,探讨空间结构模式及其规律性,指导乡村发展的实践.
The reorientation of rural geography in China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2.01.01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地理学及其相邻学科(乡村经济学、乡村社会学)对乡村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三者各有侧重,乡村地理学重点从地域空间的角度分析乡村的各种问题,乡村经济学主要关注乡村经济系统的组织与发展规律,乡村社会学则把重点放在乡村社会变迁上,但共同交叉之处甚多.乡村问题带有地域性、综合性特点,在当今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地域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乡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均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需要新定向,笔者建议以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为主线,加强经济、社会、地理的综合研究,探讨空间结构模式及其规律性,指导乡村发展的实践.
|
[52] |
Conceptualizing rurality [M]// |
[53] |
An index of rurality for England and Wales [J].https://doi.org/10.1080/095952377001850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Cloke P. J. (1977) An index of rurality for England and Wales, Reg. Studies 11, 41 46. Rurality is defined in terms of selected discriminating variables, from which an index of rurality is formulat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Distributions of four classifications of rurality are presented and both problematical remote rural areas and those suffering extreme urban pressure are identified. Data generated by the index formulation is found to be both a useful tool for studies involving comparison or contrast between rural areas, and an aid to the possible standardisation of planning solutions in areas with similar problems. An insight is also offered into patterns of rural chang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rurality itself.
|
[54] |
Changing patterns of urbanisation in rural areas of England and Wales, 1961-1971 [J].https://doi.org/10.1080/09595237800185551 URL PMID: 12262814 [本文引用: 1] 摘要
Cloke P.J. (1978) Changing patterns of urbanisation in rural areas of England and Wales, 1961–1971, Reg. Studies 12, 603–617. Data genera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es of rurality for 1961 and 1971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manifestations of rural change over this period.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aid to processes of urbanisation but ‘ruralisation' trends are also monitored. Analysis of inter-index change suggests some underlying uniformities in the processes of rurality dynamics over time. A cyclic or spiral model of rural change is proposed and both present and projected movements on the cycle are examined. Finally,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cyclic model, both in terms of planning processes an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ity trends, are outlined.
|
[55] |
Whither rural studies [J].https://doi.org/10.1016/0743-0167(85)90087-7 URL [本文引用: 1] |
[56] |
Understanding Henri Lefebvre: Theory and the possible [M]. |
[57] |
Rural theory: The grounding of rural sociology [J].https://doi.org/10.2307/332167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Defining "rural" has preoccupied rural sociologists. Two constituents of rural are suggested: "capitalist space" in the form of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mode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occupational category), which is distinguished by its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uthor/BRR)
|
[58] |
Locality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 Space, discourse and alternative definitions of the rural [J].https://doi.org/10.1016/0743-0167(93)90003-3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ABSTRACT There is currently a debate taking place in the ‘rural’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rural’. Two main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to this issue are to define the rural in either descriptive or socio-cultural terms. However, both can be criticized from a theoretical standpoint for adopting an inadequate conceptualization of space. As a resul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but problematic tendency to try to define the rural in terms of a distinctive type of locality. However, there is yet another means of definition, which has been somewhat neglect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alternative can best be approached from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contrasting discourses of academics and non-academics.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theory enables us to define the rural in terms of the disembodied cognitive structures which we use as rules and resources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our everyday world, through both discursive and non-discursive actions. Moreover, in an increasingly post-modern era it can be argued that such an ‘immaterial’ definition may be assuming dominance over its locality-based alternative.
|
[59] |
Rural space: Constructing a three-fold architecture [M]// |
[60] |
Trial by space for a ‘radical rural’: Introducing alternative localities, representations and lives [J].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06.10.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bringing together and drawing out some diverse strands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at are striving—from within a broadly green anti-capitalist agenda—to produce a rural spac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and a challenge to the mainstream trajectories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he rural is taking in the global North. First, I outline the main elements of a new model for thinking about rural space in general that tries to incorporate three different facets of ‘space’ that have been teased out through geographical scholarship. This draws inspiration from work by Henri Lefebvre. After demonstrating this model in respect of the post-1945 productivist rural, I introduce it to debates about the emerging contours of the post-productivist countryside. Drawing predominantly on British examples, the second half of the paper develops one element within the heterogeneous potentiality of this post-productivism to consider some key aspects of what I term an example of ‘radical’ rural spatiality. This examines its perceived localities, conceived formal representations and partially lived everyday lives. The final main section gives brief consideration to opportunities now being presented to this radical rurality but also notes the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
[61] |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M]. |
[62] |
Rural development: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M]. |
[63] |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 |
[64] |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J].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16.07.028 URL [本文引用: 2] |
[65] |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J].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09.06.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recently mapped out an important strategy on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to overall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gear up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tent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nd provides a critical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and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carrying out this campaign, fro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To some extent, regional discrepancies, rural poverty, rural land-use issues and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re four major potential factors. Ou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land consolidation, praised highly by the governments, is not a panacea for China's rural land-use issues concerning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key problem is how to reemploy the surplus rural labors and resettle the land-loss farmers.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caring for farmers’ future livelihood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The regional measures and policies concerning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need to take the obvious regional discrepancies both in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into account. In 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membership environment, efficient land use for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 needs to be a priority in the eastern region instead of blindly conserving land to maintain food security, part task of which can be shifted to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More preferential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reverse the rural brain–drain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analyses and the complexity of China's rural problem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will be an arduous task and a long road, the target of which is hard to achieve successfully in this century.
|
[66] |
Rural geography: Multifunctional rural geographies ¿ reactionary or radical [J].https://doi.org/10.1191/0309132505ph584pr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mportant theme in rural geography which is the multifunctionality in rural landscapes. Multifunctionality is the idea that rural landscapes typically produce a range of commodity and non-commodity use values simultaneously and that policy ought to recognize and protect that entire range of values. The article also suggests potential connections to current work on the neoliber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t also mentions specific policy areas to broader trends and process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y, the state, policy and society.
|
[67] |
Rural geography [M]. |
[68] |
The rural-urban continuum [J].https://doi.org/10.1111/j.1467-9523.1966.tb00537.x URL [本文引用: 1] |
[69] |
Whose city [M]. |
[70] |
Rural geography in Britain: some aspects of rural problems and policies [M]// |
[71] |
Performing rurality and practising rural geography [J].https://doi.org/10.1177/030913250935735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Recent research in rural geography has show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ways in which rurality is performed and enacted by diverse actors. Rural geographers have also demonstrated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ir own 'performances' as researchers, including their enactment of multiple roles in engaging with research subjects, funders and users. This progress report for rural geography discusses recent contributions on these two related themes, briefly summarizing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and enactment of rurality and rural identities before proceeding to review publications that have reflected on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s, positionality in rural research and political and policy engagement in rural geography.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