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聪1, 葛旭瑞1, 李灿松1, 2, 黄宇3, 李松祥1, 王涛1
地理科学进展.
录用日期: 2025-04-30
从地缘经济合作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向湄公河流域产业转移,对于剖析双方地缘经济合作、深化投资、推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 2010—2023 年中国企业迁移数据,论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探究产业转移的时空异质性及驱动机理。结果显示:(1) 产业转移时空异质性显著。产业转移经历了“增长—下降—回升”三阶段,转出数量呈现东部 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趋势,转入地地理优势和沿海偏好显著,首都集聚效应尤为突出。(2) 转出地以东部沿海为核心呈放射状向湄公河流域转出;转入地泰国产业转入量最高,越南转入量最低,与中国和湄公河流域国家间地缘关系、外交关系程度高度契合;湄公河流域国家间转移模式各异。(3) 第二产业占产业转移总量72%,以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27%,第一产业仅占1%。成本驱动是第二产业主要迁移动力,第三产业随第二产业配套转移,第一产业主要受自然条件限制,转移最少。(4) 产业转移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呈现“双核驱动-四维支撑-多因子交互”驱动机理。经 济、资源、政治三大因素与产业转移数量关联度最高,其中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起关键作用。澜湄合作通过多领域协同,缓解产业转移各要素的不平衡性,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