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研究综述
  • 研究综述
    孙俊, 李秋赢, 杨玉玲, 肖意婷, 和峰燕, 何文
    2025, 44(3): 429-444.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近今地理学史研究在中国的进展除部分领域外尚无系统总结,论文基于文献梳理,参考科学史研究思潮的演变,讨论了其主要进展及未来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梳理表明:① 地理学史是中国地理学中一门具有标识度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丰硕、领域覆盖面广、研究群体稳定;② 领域体系初步建构,形成了学科史、思想史、社会史、编史研究的研究体系,基本与科学史研究领域相对应;③ 地理学史研究思潮多样,基本与当代科学史主要思潮相切合,但对知识社会史、语境论、概念史、阅读史等科学史思潮的借鉴不够,新近地理学思潮下的研究成果较少;④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分支领域、主体差异明显,主要体现为聚焦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在中国地图学史与近现代历史地理学史,中国近现代著名地理学研究机构、社团、学者方面成果丰硕,与之相应的其他空间范围、分支领域、主体的研究则有所弱化;⑤ 中国地理学史专门的研究集中在古代阶段,近代阶段逐渐兴起,现当代研究主要是进展回顾、综述文献。未来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 关注研究的薄弱对象,更为全面地展现中国地理学发展脉络,特别是近百年学科史;② 强化科学史中知识社会史、语境论、概念史、阅读史等思潮的借鉴,关注现当代地理学思潮下的地理学史研究;③ 留意现当代中国地理学史的社会价值阐释,拓展地理学的社会认知;④ 注重与国外地理学史研究的对话,提升中国学者地理学史研究的国际话语。

  • 研究综述
    孟贵, 王开泳, 王甫园, 董瑶嘉
    2025, 44(3): 445-459.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已经成为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和促进区域空间优化重组等的重要抓手。其中,撤县(市)设区作为1997年来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行政区划相关研究中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论文从撤县(市)设区的演进脉络、发生逻辑、评估方法和多重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撤县(市)设区数量经历了先波动增加后急速减少,又快速增加再逐步减少的变化过程,整体呈现“M”型,其中2000—2002年和2014—2016年是撤县(市)设区调整的高峰期;国家政策倾向提供了撤县(市)设区的必要条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推动撤县(市)设区的直接动力,最终能否实现撤县(市)设区是多元主体博弈后的结果;撤县(市)设区的研究方法日趋多元,但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相对薄弱,与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尚存较大差距;已有研究关于撤县(市)设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结论不尽一致,而关于生态效益的影响相对较统一,即撤县(市)设区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上,论文认为未来亟须加强行政区划设置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深入揭示撤县(市)设区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正负效应;强化撤县(市)设区的驱动机理分析并探究撤县(市)设区触发条件,为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国家行政区划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陈广平, 王琛, 刘志高
    2025, 44(3): 460-477.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持续性研究对于诊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识别空间失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1989—2022年长时间序列城市尺度的创业数据,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了中国261个城市创业率的持续时间跨度、强度及时空演化特征。通过构建区域的制度性、历史性、结构性和先天性因素四维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杜宾误差模型,探讨了长期以来持续影响中国城市创业率的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 观测期内中国城市创业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持续性,并且存在4个明显的持续时间段,每个持续时段的时间跨度为8~15年;② 1989年以来,中国城市创业持续性呈减弱趋势,其中2008—2013年的创业持续性最强,超过一半(54.02%)城市的创业率等级保持不变;③ 中国创业持续性现象主要发生在低创业水平的城市;④ 长期正向作用于城市创业率的因素包括城市行政等级、创业文化、历史重大基础设施和沿海性,而历史人口密度和地形起伏度是长期抑制地区创业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知识储备量和国有企业数量占比的作用效果由正转负。研究结论为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 研究论文
    卢冰坤, 张学波, 马海涛, 于伟
    2025, 44(3): 478-491.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技术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迫切需要提升技术研发的韧性水平,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冲击。论文基于2001—2016年中国城市创新指数及相关数据,借助经济韧性测度模型评估城市技术韧性水平,分析了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技术韧性水平在研究时段内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2011年后中国城市技术韧性指数为正值且增速较快。② 中国高韧性城市经历了从地域性集中向相对均衡转变的过程,长三角地区发展为中国城市技术韧性高—高类型集聚的典型地区。③ 除教育人力资本外,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中国城市技术韧性有显著正向影响。分组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对技术韧性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促进技术韧性增强的有效途径。④ 形成机制分析表明,技术韧性是在复杂的潜在风险和多元影响因素网络中不断适应和动态演化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国城市更好地应对科技变革和经济波动,为中国城市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长期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研究论文
    黄颖敏, 张旭, 邹小华
    2025, 44(3): 492-507.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化影响下的价值链空间重塑对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基于中国网络游戏业2010—2022年生产服务时空数据,从数字创意价值链视角分析了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网络的空间格局,并使用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网络的“金字塔”型层级结构和“强三角+弱菱形”的空间结构基本成型,核心联系与中小城市嵌入同步强化,跨城市网络呈现路径依赖和等级吸附特征;② 不同价值链环节的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存在异质性,其中生产—运营网络逐渐形成“三角+菱形”网络结构,运营—出版网络演变为以京津冀为核心的“放射状”结构;③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网络主要受到行政等级、新经济、制度邻近、社会邻近以及传递效应的影响,网络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影响因素均存在差异。研究为准确分析数字化时代下的城市网络特征与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也为合理布局数字创意产业、促进价值链协同互动与升级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王兆峰, 张先甜, 吴卫
    2025, 44(3): 508-524.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6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旅游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途径,亦是夯实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根基的先锋力量。论文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构建旅游业发展影响民生福祉的理论框架,在测度旅游业发展与民生福祉水平的基础上,检验旅游业对民生福祉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 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民生福祉均呈逐年增长态势,旅游业发展空间极化现象严重,民生福祉空间极化趋于收敛;② 旅游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空间分异特征和演变趋势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整体呈“自东向西”逐级扩散,表现为“西南—东北”方向逐渐递增的趋势;③ 旅游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旅游业发展的正向直接效应表现为“物质福祉>文化福祉>社会福祉”,而对生态福祉则具有负向效应;④ 旅游业发展与民生福祉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旅游业发展对民生福祉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呈现倒“U”型特征,且其影响具有显著区域异质性。研究结论可为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制定差异化民生福祉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黄正东, 张帅兵, 涂伟, 高位, 郭仁忠
    2025, 44(3): 525-533.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7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际铁路属于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对促进城市群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制订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中,在确定线路网规模和布局的基础上,还需初步划分各条线路的建设阶段。由于各条城际铁路在城市群轨道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科学规划其建设次序,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时空布局,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论文基于预测的“人口—经济”远期分布,计算城际铁路的空间交互可达性,构建城际铁路连接价值模型,并提出“逐轮比选—动态递进”的城际铁路建设次序评估方法。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案例,对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城际铁路线路进行评估排序。分析结果呈现了价值较高的关键线路和部分价值增量不大的普通线路,总体上较好地印证了大湾区城市群近期建设项目安排,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该连接价值模型可以为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 研究论文
    古恒宇, 黎宇翔, 万思齐, 王宇渠
    2025, 44(3): 534-550.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8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流动人口已成为当今城乡治理的焦点群体。论文基于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省际迁移流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滤波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eigenvector spatial filtering Poisson pseudo-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ESF PPML)重力模型,探究中国省际老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异性。研究发现:① 2000—2020年,中国老年迁移人口的规模持续增长,主要迁入目的地基本保持稳定。② 老年人口迁移格局稳中有变:大量老年人口从东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迁往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但至2015—2020年,西南、西北地区老年人口的外流现象出现逆转趋势。此外,老年人口迁移网络密度先降后升,迁移来源地日渐分散,而迁入目的地持续集中化,主要迁移流随时间推移更频繁地出现于毗邻省份间。③ 传统重力变量(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地区生活成本、自然环境舒适性、健康服务设施、资源枯竭程度、社会网络因素共同作用于老年人口宏观迁移格局。④ 20年间,地区生活成本对老年人口迁移的阻碍作用逐渐弱化,而社会网络因素对老年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健康服务设施对老年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弱且存在波动,自然环境舒适性仅显著影响老年人口迁出规模。研究结论将为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实证依据。

  • 研究论文
    陈祁琪, 冯健
    2025, 44(3): 551-567.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9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郊区化进程中,大型居住区的居民消费生活在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出现新特征。论文基于空间行为视角,构建“社会群体—消费场所—消费行为”的多维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大型居住区消费居民群体、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内在关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北京市望京地区居民消费时空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① 以望京为代表的大型居住区居民消费既表现出教育文化娱乐类比重高的群体性特征,也呈现出个人基础消费型、自我发展消费型、家庭发展消费型和休闲健康消费型4类差异化消费需求;② 在居住和商业功能完善的望京地区,市级购物中心失去中心性的特征仍在持续,居民社会性的消费需求与空间性的场所认知评价共同推动了不同等级消费场所的差异化消费行为选择;③ 大型居住区居民消费行为呈现时间“就地化”和空间“近宅化”的消费模式,居民的职住、城市和虚拟消费空间分别呈现均衡性、区分性以及便捷性的服务功能特点;④ 居民的工作通勤时长、居住时长和年龄对职住消费空间的行为有较强解释力,月收入和职业类型相关的影响因素对城市消费空间的行为有较强影响。研究通过揭示大型居住区居民消费时空行为机制,为郊区化背景下的城市商业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研究论文
    黄世臻, 马施婷, 刘玉亭, 张园林
    2025, 44(3): 568-582.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10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常住居民日常活动轨迹叠置而成的社会空间,明晰此类空间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反思乡村空间重构的现实、响应“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论文基于“依附”视域构建乡村生活空间“辐射范围—中心地结构”的分析框架,采用2021—2023年一手调研获得的问卷、访谈、村庄登记表等数据,分析广州市增城区乡村常住居民日常行为所构成的图景。在此基础上,基于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在社会和物理环境维度探究生活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乡村生活空间的核心场域始终是在村—镇—县域,并呈现以村镇为主要载体的不均衡地理格局;② 日渐完备的城镇服务设施吸引越来越多居民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地在县域范围中日常流动,然而,女性、低学历者、老人和未成年人家属等群体受个人能力或家庭环境的限制,表现出相对局促和受约束的活动状态;③ 当前的乡村发展要明确以提升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为导向,着重空间品质的改善而非追求建设规模的扩张,并在规划和公共政策制定环节中积极落实这一理念。
  • 研究论文
    殷振轩, 王德, 翟宝昕, 张天然, 晏龙旭
    2025, 44(3): 583-593.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1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手机信令数据在时空行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缺乏活动目的的语义信息,限制了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潜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一种改进方法,用于推断手机信令数据中非就业活动目的。该方法融合了居民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和活动地到访频率等多源数据,并采用多项logit模型探究活动目的与个体属性信息、活动时间特征和活动地空间属性之间的关联规律。此外,论文创新性地引入了反映长周期行为模式的到访地频率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加入到访频率后,模型拟合优度从0.265提高至0.442,整体预测准确率从58.0%升至69.2%。这种方法在保持模型解释性的同时,提升了非就业活动识别的准确率,为深入理解居民时空行为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成果可以为公共设施规划、交通需求预测和商业布局优化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 研究论文
    尹力, 魏伟, 李泓锐, 张轲, 刘立阳, 薄立明
    2025, 44(3): 594-613.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认知非洲地域功能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开展对非土地资源基础性调研工作,对服务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和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以中国城镇化、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地域主导功能为空间参考标尺,划分非洲城乡建设—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大地域功能空间,采用时空立方体、空间转型强度分析模型和可解释机器学习解析2002—2022年非洲大陆地域功能空间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并结合关键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和交互作用强度研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① 近20年非洲约3.97%的地域功能空间发生结构转型,城乡建设空间剧烈扩张9.71%的同时,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却减少33.78%,城乡“人口—土地”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生产空间波动式缩减且沿撒哈拉沙漠南缘形成一条明显的剧烈变化带;生态保护空间内部组成结构显著改变但整体呈优化态势。② 非洲在5°N~15°N之间形成了一条明显的空间结构转型高动态度带,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空间的剧烈动态互转现象最为突出,沙漠绿化的同时土地退化仍然明显,导致城乡建设空间扩张相关结构转型规模在大陆尺度下并不显著。③ 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对非洲大陆全局尺度下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改变的作用有限,反而大气水汽压、温度、降雨、纬度和地形起伏度等水文条件变化和地形地貌基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非洲地域功能空间格局由多个不同规模量级、转型强度和驱动机理的空间变化过程共同决定。未来中国对非援投及相关空间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注重非洲自身空间演变的过程及规律,也需要利用其各类地域功能空间演变的时空分异特征和潜在演变趋势实现区域发展的多维协同。
  • 研究论文
    孙林, 邵海雁, 陆玉麒, 叶梓
    2025, 44(3): 614-630.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东历来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地缘板块,研究中美俄与中东国家的地缘关系演变对理解地区局势和全球地缘格局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构建地缘位势评价模型分析中美俄在2010—2022年间与中东“什叶派新月”五国地缘关系的时空演变,并运用事件数据分析法对评价模型结果进行验证与解析,得出以下结论:① 事件比值法与地缘位势模型在反映地缘关系变化上具有较好的拟合性,中美俄在“什叶派新月”地区地缘权力格局演变经历了由“美国主导”(2010—2012年)到“俄罗斯介入”(2013—2017年)再到“中美俄均势”(2018—2022年)三个演化阶段。② 国别对比分析中,美国对“什叶派新月”五国的地缘权力呈现出波动下降态势;俄罗斯的影响力则表现为总体稳定,局部震荡的格局;中国逐渐由地区局势的被动参与者向主动建构者转变。③ 影响中美俄与五国地缘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分为外缘影响力和内缘阻隔力。外缘影响力中地理位置是本底力,地缘经济是驱动力,地缘军事是显化力,地缘文化是协作力,后三类要素在地理位置的基础上根据作用力“正—负”方向影响地缘关系变动;内缘阻隔力为文化分裂性和政治动荡性。两组要素在驱动系统内部交互影响,构成“一体两面”的驱动机制,共同影响地缘关系演变。

  • 研究论文
    斯维安, 黄粤, 刘铁, 李忠栩, 昝婵娟, 王晓飞
    2025, 44(3): 631-641.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1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冰雪消融径流的精确模拟对内陆河流域洪水灾害预警与水资源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深度学习模型可有效用于水文预测领域。针对传统LSTM模型未能充分利用气象要素空间特征,论文以叶尔羌河源区为研究区,基于空间矩(spatial moments of catchment, SMC)方法提取气温的空间特征,利用LSTM学习长时序过程规律,构建融合气温时空特征的高寒山区深度学习日径流预测模型SMC-LSTM;利用LSTM模型和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作为比对模型评估了改进的LSTM模型在冰雪消融补给型河流径流预测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SMC-LSTM径流模型纳什效率系数相较于SWAT日尺度水文模型提高约20%;SMC-LSTM径流预测模型在预见期1~7 d时纳什效率系数优于LSTM模型5%~15%,在峰值流量的预测上优于LSTM模型2%~22%,预见期越短,SMC-LSTM径流预测模型优势越明显。空间量化指标SMC的加入提升了LSTM模型径流预测的准确度。
  • 研究论文
    温煜未, 李瑜琴, 黄春长, 查小春, 庞奖励, 周亚利, 刘阳, 安嘉欣
    2025, 44(3): 642-656.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1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古洪水事件是河流系统对于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作者通过对澧河流域的广泛细致野外考察,在中游河岸台地发现夹有典型古洪水沉积物的铁张村(TZC)剖面,并对剖面进行观察测量、地层划分、样品采样。结果表明,其沉积特征与指标(磁化率、粒度组分、粒度端元等指标)特征指示三组古洪水层为平原地区典型的泛滥洪水沉积物(overbank flood deposits,OFD),记录了三期古洪水事件。样品光释光测年与Bacon年龄—深度模型模拟的结果揭示了三期古洪水事件发生在晚更新世12.0~11.6 kaBP、中全新世4.2~3.8 kaBP和晚全新世1.8~1.5 kaBP时期。这三个时间段对应全球性气候转折期或气候突变事件的时期,在这些时段季风气候变化异常,变率增大,洪水和干旱事件皆有发生。同时期澧河流域气候变率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起的突发性大暴雨导致了澧河流域的洪水灾害。研究对于澧河流域乃至淮河流域的洪水预测预报、防洪减灾,以及揭示区域河流水文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