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oving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functional nodes-key corridors: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ity
WU Jiansheng1, 2, , MA Hongkun1, PENG Jian2
1. Key Laboratory for Urban Habitat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Guangdong, China2.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Improving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ordina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maximiz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Taking Shenzhen City as the case study area, this study first identifie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nodes, the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cost surface was generated according to the cost distance model and a shortest path network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inally, key patches and key ecological corridors were extract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ed ecological resistance values of each landscape type, the resistance of forest is the smallest, and it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ecological resistance values of other landscape types. Therefore, fores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study area. (2) Ecological function cost gradient surface in Shenzhen City diverges around a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node, and the eastern region is lower than the western region. (3) The area and shape of the key patches are different, the large patch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corresponding node levels are high. (4) Four key ecological corridors can be identified, and their locations are mostly within the basic ecological control line. But some parts of them do not fall within the basic ecological control line, therefore strict control is needed in these areas. (5) Core patches and key corridors are basically within the ecological control line, indicating tha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Shenzhen City is overall controllable. (6) Given that outer edges of some core patches and key corridors fall outside the ecological control line and are highly likely to withstand the risk of human interferenc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scope of the ecological control line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he conflict parts should be included within the ecological control line. On the other hand, necessary supervision and prote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prevent damage.
Keywords: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
least-cost distance model
;
function network
;
key ecological corridor
;
Shenzhen
WUJiansheng, MAHongkun, PENGJian. Improving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functional nodes-key corridors: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12): 1663-1671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12.008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optimiz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eco-spatial structure in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Plains region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mountain areas based on geological disaster sensitivity: A case study in Yuxi Ci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8(2): 627-635.]
Future of our coasts: The potential for natural and hybrid infrastructure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our coastal communities, economies and ecosystems
Coupling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human ecological demand to identify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case stud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hina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
2017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1
2016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快速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1
2008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快速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1
2008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 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1
2010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 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1
2010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
1
2015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
1
2015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北京西南地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1
2007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北京西南地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1
2007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
1
2009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
1
2009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基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城市地表覆被格局特征: 以深圳市为例
1
2011
... 虽然本文在生态阻力指标体系构建中包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特征,并对各指标权重和正负向作用加以确定,最后计算得到各景观生态功能阻力值,但对同一景观类型内部的异质性考虑不足,从而有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如建成区景观类型,可能因为开发强度或人为干扰程度的多少而呈现内部差异(蒙吉军, 2016; Zhang et al, 2017),因此其生态阻力值在同种景观类型内部存在差异(刘珍环等, 2011).因此,借助其他数据对阻力值进行修正将是未来研究的考虑方向.此外,本文未考虑海拔、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海拔对景观类型的分布和阻力特征均有直接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对自然因素的作用进一步量化,从而使研究结果更符合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减少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差. ...
基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城市地表覆被格局特征: 以深圳市为例
1
2011
... 虽然本文在生态阻力指标体系构建中包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特征,并对各指标权重和正负向作用加以确定,最后计算得到各景观生态功能阻力值,但对同一景观类型内部的异质性考虑不足,从而有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如建成区景观类型,可能因为开发强度或人为干扰程度的多少而呈现内部差异(蒙吉军, 2016; Zhang et al, 2017),因此其生态阻力值在同种景观类型内部存在差异(刘珍环等, 2011).因此,借助其他数据对阻力值进行修正将是未来研究的考虑方向.此外,本文未考虑海拔、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海拔对景观类型的分布和阻力特征均有直接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对自然因素的作用进一步量化,从而使研究结果更符合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减少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差. ...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贵阳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
2016
... 虽然本文在生态阻力指标体系构建中包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特征,并对各指标权重和正负向作用加以确定,最后计算得到各景观生态功能阻力值,但对同一景观类型内部的异质性考虑不足,从而有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如建成区景观类型,可能因为开发强度或人为干扰程度的多少而呈现内部差异(蒙吉军, 2016; Zhang et al, 2017),因此其生态阻力值在同种景观类型内部存在差异(刘珍环等, 2011).因此,借助其他数据对阻力值进行修正将是未来研究的考虑方向.此外,本文未考虑海拔、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海拔对景观类型的分布和阻力特征均有直接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对自然因素的作用进一步量化,从而使研究结果更符合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减少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差. ...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贵阳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
2016
... 虽然本文在生态阻力指标体系构建中包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特征,并对各指标权重和正负向作用加以确定,最后计算得到各景观生态功能阻力值,但对同一景观类型内部的异质性考虑不足,从而有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如建成区景观类型,可能因为开发强度或人为干扰程度的多少而呈现内部差异(蒙吉军, 2016; Zhang et al, 2017),因此其生态阻力值在同种景观类型内部存在差异(刘珍环等, 2011).因此,借助其他数据对阻力值进行修正将是未来研究的考虑方向.此外,本文未考虑海拔、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海拔对景观类型的分布和阻力特征均有直接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对自然因素的作用进一步量化,从而使研究结果更符合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减少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差. ...
鄂尔多斯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方案评价
1
2014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鄂尔多斯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方案评价
1
2014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基于地质灾害敏感性的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
2
2017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 景观层次上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与识别已经受到景观生态学者的重视(Guo et al, 2006; 彭建等, 2017).景观中某些关键生态要素的位置及其功能的完整性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识别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位置的空间识别可反映生态安全现状并确定安全格局.本文在对深圳市景观进行类型归并和划分的基础上,基于景观类型、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生态阻力评价体系,根据最小耗费距离模型,从生态功能节点出发,构建生态耗费表面,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加以明确和提取,以期完善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并对提升深圳市生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
基于地质灾害敏感性的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
2
2017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 景观层次上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与识别已经受到景观生态学者的重视(Guo et al, 2006; 彭建等, 2017).景观中某些关键生态要素的位置及其功能的完整性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识别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位置的空间识别可反映生态安全现状并确定安全格局.本文在对深圳市景观进行类型归并和划分的基础上,基于景观类型、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生态阻力评价体系,根据最小耗费距离模型,从生态功能节点出发,构建生态耗费表面,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加以明确和提取,以期完善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并对提升深圳市生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
城市生态用地需求测算研究进展与展望
1
2015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城市生态用地需求测算研究进展与展望
1
2015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关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布局
1
2017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
2
2009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
2
2009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基于功能网络评价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
1
2009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Identifying socio-ecological networks in rural-urban gradients: Diagnosis of a changing cultural landscape
1
2018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Green infrastructure: Smart conser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2
2002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Effects of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on the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open space preserves
1
2009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Regional ecosecuirty pattern in urban area based on land use analysis: A case study in Lanzhou
1
2005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Network construction
1
2007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Regional pattern of ecological secuirty in Shanxi Section Along West-East Gsa Pipeline Project
1
2005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between 1986 and 2000 in Jiuquanoasis, Heihe River Basin
1
2006
... 景观层次上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与识别已经受到景观生态学者的重视(Guo et al, 2006; 彭建等, 2017).景观中某些关键生态要素的位置及其功能的完整性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识别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位置的空间识别可反映生态安全现状并确定安全格局.本文在对深圳市景观进行类型归并和划分的基础上,基于景观类型、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生态阻力评价体系,根据最小耗费距离模型,从生态功能节点出发,构建生态耗费表面,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加以明确和提取,以期完善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并对提升深圳市生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
An early warning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rapid urbanizing coastal area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Xiamen, China
1
2010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Ecological safety pattem of spatial extension in Shenyang City
1
2007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Greenway planning: Developing a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 approach
1
1995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Ecosystem services in cities: Towards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prote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environments
1
2017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Assessing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Shanghai (China) based on catastrophe theory
1
2011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Future of our coasts: The potential for natural and hybrid infrastructure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our coastal communities, economies and ecosystems
2
2015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Planetary boundaries: Guiding human development on a changing planet
1
2015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Urban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state-of- the-sci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1
2014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Security pat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1
1996
... 快速城市化深刻地改变城市地域的生态环境基底(蒋艳玲等, 2015; Sirakaya et al, 2017; 彭建等, 2017).城市建成环境的迅速蔓延严重压缩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Arnaizschmitz, 2018),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安全问题(Gao et al, 2005; 李双成等, 2009; 方创琳等, 201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城市自然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格局(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 彭建等, 2017),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与完整,为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基础和空间支撑(Yu, 1996; 郭荣朝等, 2010; 蒙吉军等, 2014; 杨天荣等, 2017),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前提,也是城市及其居民享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俞孔坚等, 2009).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彭建等, 2015). ...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networks: Discussion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the Beijing Shihua Cavescenic area
1
2005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Growth pattern of Taizhou city based one 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 engative approach physical urban planning
Townseape planning based o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Weihai, Shandong
1
2008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unbuildable zone and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case study of Heze
1
2007
...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广泛重视(Li et al, 2010; Wu, 2014; Steffen et al, 2015),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对北京(康相武等, 2007; 俞孔坚等, 2009)、常州(张小飞等, 2009)、玉溪(彭建等, 2017)、广州(龚建周, 2008)、威海(Yu et al, 2008)、菏泽(Yu et al, 2007)、台州(Yu, Li, Huang, et al, 2005)、兰州(Fang et al, 2005)、沈阳(Li et al, 2007)、云浮(陈昕等, 2017)、上海(Su et al, 2011)等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述研究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状况,从景观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CLUE-S模型、功能网络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国外学者更多从生态网络(Linehan et al, 1995; Fath et al, 2007)、绿色基础设施(Benedict et al, 2002; Sutton-Grier et al, 2015)、城市增长边界(Esbah et al, 2009)等角度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加以评估.国内外研究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范式、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目前,这些研究一方面多以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评价为主,对于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将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要素抽象为点和线来加以识别和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关注较少.因此,在现有抽象的“点—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斑块和关键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提取亟待深入研究. ...
Coupling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human ecological demand to identify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case stud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hina
1
2017
... 虽然本文在生态阻力指标体系构建中包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特征,并对各指标权重和正负向作用加以确定,最后计算得到各景观生态功能阻力值,但对同一景观类型内部的异质性考虑不足,从而有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如建成区景观类型,可能因为开发强度或人为干扰程度的多少而呈现内部差异(蒙吉军, 2016; Zhang et al, 2017),因此其生态阻力值在同种景观类型内部存在差异(刘珍环等, 2011).因此,借助其他数据对阻力值进行修正将是未来研究的考虑方向.此外,本文未考虑海拔、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海拔对景观类型的分布和阻力特征均有直接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对自然因素的作用进一步量化,从而使研究结果更符合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减少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