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7 , 36 (4): 446-45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4.006

研究论文

永济渠渠首段流路复原

仇晓东1, 何凡能2*, 刘浩龙2, 肖冉23, 邓清海1

1.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590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49

Reconstruction of flow route of the Yongji Canal in the head area

QIU Xiaodong1, HE Fanneng2*, LIU Haolong2, XIAO Ran23, DENG Qinghai1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Shandong,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何凡能(1963-),男,福建仙游人,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E-mail:hefn@igsnrr.ac.cn

收稿日期: 2016-11-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4-2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14FY210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22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仇晓东(1992-),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环境变迁研究,E-mail:qiuxd1227@163.com

展开

摘要

永济渠是隋唐时期北方地区一条重要的人工运河,对古代北方地区水运交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有关其渠首段经流问题,至今仍存歧见。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了永济渠最初开凿时渠首段的具体位置及变迁过程,结果表明:①永济渠初开时,渠首段经流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东北,具体流路自黄河入沁水,溯沁水西行,于白马沟村分沁水北行,至南石涧村折而东行,经北霍村、纪孟村、马范桥村、后董村、郇封村、纸坊村,于碑桥村附近入吴泽陂,经光沟水于合河镇入清水,东南接白沟;②渠首段运道因向西绕行过远,前后只经流了十数年,便于唐初弃用,并将运道起点改至淇门;③唐宋时期,为避开黄河对漕运的影响,政府采用广建漕仓、调节漕运等措施,推行水陆联运,以确保漕运的顺达。

关键词: 永济渠 ; 渠首段 ; 流路复原 ; 隋唐时期 ; 武陟地区

Abstract

The Yongji Canal was an important artificial river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the shipping traffic in ancient China. However, the route of the canal in the head area has been unclear. Based on fieldworks in combination with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we explored its route and change in the head area when the Yongji Canal was initially buil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When the canal was first built, its flow passed through the northeast of Wuzhi County, then flow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Qin River and toward the west, separated from the Qin River to Baimagou River and turned north, bended to the east at Nanshijian Village, then went through Beihuo Village, Jimeng Village, Mafanqiao Village, Houdong Village, Xunfeng Village, and Zhifang Village, flew into the Wuzepo near Beiqiao Village, then through the Guanggou flew into Qingshui at Hehe Town, finally connected with Baigou in the southeast; (2) This section of the canal was in use only for about 10 years due to its long detour westward, then it was abandoned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anal was changed to Qimen; (3)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order to avoid the impact of the Yellow River on canal transport, the government adjusted water transport by building granary and encouraged the joint transport on water and land to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canal transport.

Keywords: Yongji Canal ; canal head area ; reconstruction of flow route ;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Wuzhi area

0

PDF (80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仇晓东, 何凡能, 刘浩龙, 肖冉, 邓清海. 永济渠渠首段流路复原[J]. , 2017, 36(4): 446-45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4.006

QIU Xiaodong, HE Fanneng, LIU Haolong, XIAO Ran, DENG Qinghai. Reconstruction of flow route of the Yongji Canal in the head area[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446-45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4.006

1 引言

永济渠是隋唐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凿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在曹魏时期白沟运河的基础上疏凿而成。南北大运河漕运于唐宋两代进入繁荣时期,此时称永济渠为御河。元代开京杭大运河,对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御河自临清以下运道为京杭大运河占用,称南运河,临清以上运道自明清始以卫河之名流淌于黄河以北地区。永济渠自开凿完成之后,作为北方水上交通大动脉,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学者对永济渠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赵艳霞等, 2013)。邵华(1961)、史念海(1988)、姚汉源(1998)、陈桥驿(2008)、嵇果煌(2008)等全面梳理了中国运河的开发历史,张昆河(1937)、全汉升(1944)、潘墉(1986)等在系统研究隋唐或唐宋时期南北大运河变迁过程的同时,对永济渠的开凿时间、变迁过程、历史作用等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专门以永济渠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也发表不少。诸如,黄盛璋(1980)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永济渠各段运道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讨论;严耕望(1982)从史料入手,对隋代永济渠的具体流路进行了细致考证;王长松等(2012)、王元黎(2013)也以史料为依据,分别对永济渠新乡段和静海独流镇至今北京段的流路进行了复原。

综观已有成果,学者们对永济渠运道的研究多从整体入手,基本厘清了永济渠的开凿年代、变迁历史以及与邻近河湖水系间的关系等,对永济渠初开时的引水口及渠首段运道的具体位置虽也有所涉猎,但因其经流时间较短,且后世文献记载较为疏简,因此,至今分歧犹存。基于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并结合野外考察,探究永济渠初开时引水口与渠首段流路的具体位置及其后的变迁过程,希冀研究成果对永济渠乃至中国运河变迁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2 分歧与问题

永济渠初开时,其引水口和渠首段流路究竟在何处?至今分歧犹存,尚无定论。目前,主要有3种观点,即孟姜女河故道说、红荆咀故道说和郇封村故道说。

2.1 孟姜女河故道说

持“孟姜女河故道说”的学者认为:隋开永济渠时,其渠首段河道即为孟姜女河(现今的西孟姜女河,东孟姜女河形成较晚,光绪年间始有记载,与之前文献中记载的孟姜女河并无关联),引水口的位置大致在沁水转弯南流的武陟县莲花池附近(岑仲勉, 1957; 潘墉, 1986; 嵇果煌, 2008)(图1)。其主要依据为: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看河纪程》中的记载:“沁水故道俗名孟姜女河,自武陟县流经胙境(今延津县境内),北行与汲县相接,在汉堤西,久 塞”(① [清] 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百六十三《看河纪程》,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1.)。以及乾隆年间《新乡县志》记载:“孟姜女河不通泉源,自县西南任旺村白水坡折而东北,由延津界西马村达汲邑小白古桥入卫河”(② [清] 乾隆《新乡县志》卷第八《山川志》.)。

图1   已有观点永济渠渠首段河道分布图

Fig.1   Existing views on the channel distribution in the head area of the Yongji Canal

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黄盛璋, 1980; 严耕望, 1982; 杨国顺, 1984)认为,孟姜女河乃是元明时期沁水屡次溃决东流形成的河道,并非隋代故道。因此指出:仅以明清史料为依据,判断孟姜女河故道即为隋代永济渠之引沁河道,在没有隋唐史料佐证的情况下,是缺乏说服力的。

2.2 红荆咀故道说

持“红荆咀故道说”的学者认为:始于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沁水北岸小原村的红荆咀河道是隋代永济渠的渠首段河道,其引水口即位于小原村附近(钮仲勋等, 1981)。此观点主要源于明周梦旸撰写的《水部备考》,书中有载:“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今获嘉县红荆咀村)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也”(③ [明] 周梦旸《水部备考》卷二《河渠》,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史料中不仅交代了永济渠渠首段的经流。而且也指出了该河道的起点位于武陟县小原村附近,但对流路的描述,却语焉不详。持此说者认为红荆口村位于小原村东北,河道也在沁水东北,但均未给出具体位置。

不赞同该说的学者认为,红荆口(咀)村是位于武陟县东南部阳武县(今原阳县)境内黄河故道中的红荆咀村(图1),不是位于小原村东北;且红荆咀故道并非隋代引沁故道,而是明代才出现的一条沁河支流,其河道在穿过古阳堤后,合于孟姜女河。若该河道即为隋代引沁故道,则上游河道位于古阳堤之南,隋唐时当在黄河河道之中,东北流必破坏黄河大堤(张昆河, 1937; 岑仲勉, 1957)。古阳堤又名汉堤、金堤。《禹贡锥指》载:“汉河堤,率谓之金堤;文帝时,河决酸枣(今延津),东溃金堤。”古阳堤是古黄河北堤,西汉时即已存在(徐福龄, 1984)。宋元之后,黄河屡屡南决,河道改向南流(钮仲勋, 1994),“古阳堤”才逐渐失去作用,统治者不再修治与维护。明清时古阳堤已残破不全(杨国顺, 1984)。

2.3 郇封村故道说

该说源于《大业杂记》中的记载:“敕开永济渠,引沁水入河,于沁水东北开渠,合渠水至于涿郡,两千余里,通龙舟”(④ [唐] 杜宝,唐韦《两京新记辑校 大业杂记辑校》,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由此,学者们认为:永济渠初开时,渠首段应是位于沁水东北方向的一条河道,但其引水口的位置也被大致定于沁水拐弯南流的地方。“郇封村故道说”最早由王士鹤提出,他于1964年在武陟县东北地区考察时,发现一条古河道遗迹,其位置与《大业杂记》中的记载相近,因此认为此古河道即为隋开永济渠时的渠首段(引自黄盛璋, 1980)。

由于此观点吻合“于沁水东北开渠”的记载,其河道又远离黄河,不用横穿“古阳堤”,因此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但其引水口和渠首段流路的具体位置,并未得以明确勾稽。如黄盛璋在分析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认为这一故道更接近隋代永济渠故道,同时也明确指出,是否为隋代隋开,并不确定。王守春等虽也赞成此说,但对河道位置未予具体说明。

综上可知,上述三种观点虽皆有史料支撑,但歧见尚存。“孟姜女河故道说”和“红荆咀故道说”皆与孟姜女河密切相关,可研究表明,孟姜女河应是在元明时期才形成的河道,并非隋代引沁故道,而后者更要穿越古阳堤;“郇封村故道说”目前虽无反对意见,但也存在“并不确定”和“具体流路不明”等问题。因此,有关永济渠初开时引水口与渠首段流路的具体位置仍需学者们作更深入的探究。

3 永济渠开凿前武陟地区水系格局

永济渠开凿于隋大业四年(608年),是在已有河道的基础上疏凿而成的。因此,为了便于阐述永济渠引水口与渠首段流路的可能选择,我们以《水经注》及其图志为依据,对永济渠开凿前武陟地区的水系分布进行必要梳理。

3.1 河水与沁水

河水即黄河,在隋以前有四条较为稳定的河道,即禹贡河、山经河、汉志河和东汉河(钮仲勋, 1994)。虽然这四条黄河故道在下游地区流路不同,变化较大,但在永济渠渠首段流经的武陟地区,河道却较为稳定,皆从今武陟地区东北流,经新乡县南部、浚县大伾山东北流,注入渤海(马正林, 1980)。

在武陟地区的河水北岸,有沁水汇入。《汉书·地理志》记载:沁水“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 河”(⑤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 (北京)中华书局, 2000.)。《水经注》载:“沁水于县(北魏武德县,位于今武陟县大城村)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陂水又值武德县,南至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⑥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沁水》, (北京)中华书局, 1991.)。在郦道元生活的时代(北魏时期),沁水在武德县南与河水连接,只是二者交汇处存在一片面积颇大的积水洼地(图2)。

图2   北魏时期武陟地区水系分布图⑩ [清] 杨守敬《水经注图》淇水篇、清水篇、沁水篇、河水篇、陰沟水篇、济水篇(南四西二),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Fig.2   Water system of the Wuzhi area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3.2 白沟、清水与吴泽陂

白沟是曹操所开的一条人工运河。《三国志》载:建安九年(204年)正月,令“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⑦ 《三国志》卷二《魏书·太祖纪》, (北京)中华书局, 2005.)。在原宿胥故渎的基础上,以淇水为源,设枋堰,疏凿白沟。《水经注》记载:“清水又东南径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似淇、清合河,方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径凤皇台东北南注也。又东入于河。谓之清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⑧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 (北京)中华书局, 1991.)。因此,清水在与淇水汇合后,共同注入白沟,作为永济渠的前身,白沟运河的上游可以追溯到清水。

清水本是黄河北岸的一条支流,后因曹操开白沟运河,而与黄河分离,成为白沟运河的上游。《水经注》记载:“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⑨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 (北京)中华书局, 1991.)。可见清水在东南流的过程中,有吴泽陂水汇入,后又折而东流,与淇水合,东流入白沟。从图2可以看出,吴泽陂水通过光沟水注入清水,因此在永济渠开凿前,清水与其西部的水系是相互连通的。

吴泽陂位于今修武北,是永济渠开凿前该地区一个水面广阔的湖泊。据《水经注》记载:“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吴泽陂位于清水西侧,陂东有光沟水流出,与清水相接,而陂南则有长明沟水注入(图2)。

3.3 长明沟水、蔡沟水与白马沟水

长明沟水为丹水支流,《水经注》记载:“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水上承州县北,白马沟东分,谓之蔡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径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 (⑫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 (北京)中华书局, 1991.)。结合图2可以看出,长明沟水在东流过程中,有一蔡沟水汇入其中,后继续东北流,最终汇入吴泽陂。

白马沟水为长明沟水支流,《水经注》记载:“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径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注于沁也” (⑬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 (北京)中华书局, 1991.)。白马沟水沟通长明沟水与沁水,而在金亭附近,白马沟水又分出一道蔡沟水东流入长明沟(图2)。

综合上文所述,永济渠开凿前武陟地区河湖所在区域的水系发育格局已基本厘清:既有从西来东南流入黄河的沁水,又有北出沁水的白马沟水、蔡沟水、长明沟水等,与吴泽陂、光沟水相通,其东可与清水、白沟衔接。这为永济渠的疏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4 渠首段流路的辨析与复原

4.1 渠首段流路辨析

《隋书·炀帝纪》记载:“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⑭《隋书》卷三《炀帝纪》, (北京)中华书局, 1997.)。《隋书·阎毗传》亦载:“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⑮《隋书》卷六八《阎毗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97.)。这是有关永济渠开凿的最早记录。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隋炀帝开凿永济渠时,在武陟地区主要进行了2个方面的工程:

其一是“引沁水南达于河”,即疏通沁水入黄河的河道。正如上文所述,在永济渠开凿之前,沁水与河水是相互连通的,其入河口在荥阳北的黄河对岸,可隋炀帝为何还要诏发人民 “引沁水南达于河”呢?《水经注》中给出了可能的原因,即“水积为陂,通结数湖”。可见,永济渠开凿前,沁水汇入黄河的地方有许多小型湖泊分布,沁水可能呈漫流状态汇入黄河(图2),虽然沁水与河水早已连通,但并没有可资漕船直接通行的河道。因此,“引沁水南达于河”的实际目的就是疏通沁水入黄河的河道,使其达到通航的要求,漕船可由沁水入黄河,或由黄入沁。

其二是“北通涿郡”,即疏凿沁水与清水的连接河道,以资通航,这是在渠首段的另一项工程。由于记述文字过于简洁,以致后人有多种说法,解释沁水是如何“达于涿郡”的。虽然时至今日,歧见尚存,但笔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与野外考察,认为成书于唐代的《大业杂记》中的记载,即“于沁水东北开渠,合渠水至于涿郡”,更具有指示意义,这也是“郇封村故道说”的主要依据。从开渠前该地区水系格局情况看,于沁水引水,东北开渠,可与白沟连接的河道当是长明沟和清水。因此,只要疏通沁水与清水的连接河道,永济渠便可借沁水入黄河水道,南抵黄河对岸的洛口或汴口,减少漕船在黄河中的行驶距离。

那么,南来漕船为何入黄河后,不直接沿黄河东行,在淇门入永济渠,反而要沿沁水向西迂回绕行后入永济渠呢?这主要是因黄河航运风险大的缘故。《新唐书》记载: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宣州刺史裴耀卿曰“然送租庸调物,以岁二月至扬州入斗门,四月已后,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浅。六七月乃至河口,而河水方涨,须八九月水落始得上河入洛,而漕路多梗,船樯阻隘。江南之人不习河事,转雇河师水手,重为劳费。其得行日少,阻滞日多”(⑯《新唐书》卷五十三《食货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75.)。由此可见,借黄河行运,受制颇多:一是河床不稳,沙洲密布,行船困难;二是一年中可行船时间较少,即使行船,也需转用黄河漕船,雇佣河师水手,漕运费时费力,效率极其低下。因此,运道溯沁水向西绕行,可减少漕船在黄河中的行经距离。

4.2 引水口位置辨析

倘若永济渠渠首段溯沁水而西,于沁水东北开渠,合渠水至于涿郡。那么,其引沁水的引水口当在何处?从以往学者所确定的引水口位置看,如“小原村”、“大樊村”等,多单以引水口的距离远近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认为沁水拐弯南流处最为合适,但并无有力的史料支撑,缺乏说服力。

从杨守敬绘制的《水经注图》(图2)看,在永济渠开凿前,沁水折向南流的地方并无与长明沟直接连接的河道,虽然该处二水相距最短,但无任何天然河道可资利用,而其西面则有白马沟水可通长明沟。时至清代,白马沟水虽消失,但与其相接的白马湖仍然存在。据《嘉庆重修一统志》怀庆府记载:“白马湖在府东北二十里,今湖水流入小丹河”(⑰[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九十一至卷二百三十八《怀庆府·山川》.)。其所载白马湖的方位与《水经注图》中所绘白马湖相合。

从《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对永济渠引水口位置的绘制看(图3),杨氏也是将白马沟水与沁水的交汇处作为引水口,其具体位置位于清代南石涧村南。笔者在野外考察时,寻访了南石涧村,至今犹存,只是白马湖已无踪影;今南石涧村南的沁水北岸附近有一白马沟村,即为白马沟水入沁水处,村庄也因此得名。因此,笔者认为永济渠初开时,其引沁水的具体位置应位于今南石涧村南、白马沟村附近的沁水北岸,而非位于沁水转向南流的河湾处。

图3   杨守敬所绘渠首段流路图⑱[清] 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二十一册《隋》冀州—豫州(南二卷西一).

Fig.3   Route of the Yongji Canal in the head area as depicted by Yang Shoujing

4.3 永济渠渠首段流路复原

通过对永济渠渠首段和引水口方位的辨析可以看出,“郇封村故道说”更符合史实,只是运道的具体经流线路至今尚未明确。

从永济渠开凿前武陟地区水系分布情况看,长明沟水当是隋代永济渠初开时的渠首段河道,这与《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所绘制的渠首段的流路大致吻合。《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长明沟水,在河内县城东北,与河(丹河)分流,经清化镇南,又东经武陟县北,又东经修武县南,流入卫辉府获嘉县界,一名预河,今曰小丹河”(⑲[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九十一至卷二百三十八《怀庆府·山川》.)。由此可知,《水经注》中所记载的长明沟水在清代被称为小丹河,又名“预河”。学者研究认为“预河”即 “御河”,因世代口传,仅存其音(严耕望, 1982),而“御河”正是隋代永济渠。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⑳[唐]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相州》.)。可见,称永济渠为“御河”,唐代即已有之,至宋时才正式更名为御河(王元黎, 2013)。

据《水经注》记载:“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又东径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明代《肇域志》记载:“预河,在县(修武县)南五里。东流至获嘉县,入卫河”(㉑[明] 顾炎武《肇域志》卷十七至二十《河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又见清道光《修武县志》记载:“今县南五里有预河故道,西自北霍村西,迳纪孟、范桥、后董村、习村、纸坊,东至巩村铺东,皆有河形”(㉒[清] 道光《修武县志》卷二《舆地志》.)。笔者野外考察时,于武陟县马范桥村附近发现一古河道遗迹(图4),现存河道宽约12 m,两侧现为农田,位于修武县南约3 km处,其走向近于东西向,与位于马范桥村东约10 km的郇封村故道的走向大致相同,疑似为永济渠渠首段故道;拜访当地老人了解到,此河很早便有,为运粮河道,与《肇域志》和《修武县志》中的记载相合,且在20世纪70年代绘制的1:5万地形图上也有该段河道的痕迹。

图4   马范桥村古河道照片

Fig.4   Ancient channel in the Mafanqiao Village

长明沟水(小丹河)流经马范桥村郇封村后,折而北流“入吴陂”,即吴泽陂。《水经注》记载:吴泽陂位于“修武城(即修武故城)西北二十里”,西有“长明沟入焉”(㉓[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 (北京)中华书局, 1991.)。又据《修武县志》记载:“吴泽陂在县北十里,浊鹿城南,东过陂桥与获嘉县接”(㉔[清] 道光《修武县志》卷二《舆地志》.)。浊鹿城在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现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陂桥即今五里源乡碑桥村,位于吴泽陂南岸。因此,长明沟水在碑桥村附近入吴泽陂后。自吴泽陂东出,循光沟水入清水,东南接白渠(图5)。

图5   永济渠渠首段流路复原图

Fig.5   Reconstructed route of the Yongji Canal in the head area

5 渠首段河道的演变

5.1 唐宋时期渠首段流路

永济渠凿成后12年,隋朝灭亡,永济渠在隋朝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便是为北方战争运输兵粮,《隋书》记载:“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㉕《隋书》卷七十《杨玄感列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97.)。杨玄感并未在沁、洛、汴三河交汇处督运漕粮,反而在更东边的浚县黎阳仓附近,可见黎阳仓在永济渠凿成以后,在整个漕运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观唐宋史料,皆言永济渠始于清、淇二水,再无述及沁水之事。《初学记》记载:“隋炀帝于卫县,因淇水之入河,立淇门以通河,东北行,得禹九河之故道,隋人谓之御河”(㉖[唐] 徐坚《初学记》卷六《河第三·叙事》, (北京)中华书局, 1962.)。《元和郡县图志》亦载:“永济渠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㉗[唐]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一·贝州》, (北京)中华书局, 2008.)。《宋史·河渠志》载:“御河源出卫州共城县(今新乡市辉县)百门泉,自通利、乾宁入界河,达于海”(㉘《宋史》卷九十五《河渠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77.)。可见,永济渠渠首段在唐初即已放弃溯沁水西行、绕道吴泽陂的运道,而直接选择“淇门”作为永济渠的起点。

唐代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究其原因仍是因为黄河航运的风险,阻碍漕运顺畅通行(杨钧, 1982)。为解决这一问题,唐宣州刺史裴耀卿上奏曰:“今汉、隋漕路,濒河仓禀,遗迹可寻。可于河口置武牢仓,巩县置洛口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河阳、柏崖、太原、永丰、渭南诸仓,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此甚利也”(㉙《新唐书》卷五十九《食货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75.)。唐玄宗采纳了裴耀卿的建议,修建粮仓,自此“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㉚《新唐书》卷五十九《食货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75.)。河北平原各州漕粮经永济渠南运后,暂储于黎阳各仓,待黄河得行之日,再借行黄河河道,西入渭河。唐代采用修建粮仓、调节漕运的措施,有效地避开了黄河漕运不便的难题。

宋沿唐制,北方物资运输依然仰仗御河(即永济渠)。漕船经汴河入黄河,至北京(今大名县)下卸,贮纳于御河沿岸粮仓,再于御河装船,继续北运。后因黄河夺御河河道北流,因此南来漕船可循黄河河道北上至大名后,再转运至北方沿线(李月红, 2000)。

5.2 元明清时期渠首段流路

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今北京,漕粮北运的任务最初依然仰仗卫河(即宋御河),但其间有较长一段距离需要陆运。《明史》记载:“元漕舟至封丘,陆运抵淇门入卫”。即江南物资北运至黄河北岸的中滦镇(今河南封丘西南),改陆路运输至淇河与卫河交汇的淇门(河南卫辉市东北),再入卫河北行至通州(王元黎, 2013)。后因水陆转运艰辛、繁杂,元世祖才决定开凿京杭大运河,直接取道山东,不再绕行河南。

明代为增加卫河水量,又将小丹河水引入卫河,使卫河渠首段再次向西延伸至小丹河(今为运粮河,在今武陟县小董乡)(李德楠, 2012)。卫河作为明清时期沟通河南与京都地区的主要水路通道,仍担负着京杭运河的辅助漕运职能,只是运输方式仍沿用元代的水陆兼运,即江南漕船行至黄河南岸的郑州、阳武、原武、河阴一带,横渡黄河,再由陆运入卫河,转输北京。

6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了永济渠初开时渠首段的具体位置及其变迁过程,主要结论如下:

(1) 隋代初开永济渠时,渠首段经流今武陟县东北,具体流路:自黄河入沁水,溯沁水西行,于白马沟村分沁水北行,至南石涧村折而东行,过北霍村、纪孟村、马范桥村、后董村、郇封村、纸坊村,于碑桥村附近入吴泽陂,经光沟水于合河镇入清水,南接白沟。就以往观点看,孟姜女河故道说和红荆咀故道说还存异议,有待商榷,而郇封村故道说更符合史实。

(2) 隋开永济渠的渠首段经流时间较短,前后只有十数年,即被废弃,这主要是因为渠首段运道需向西绕行甚远,且疏于修浚;因此自唐初始,永济渠南端的起始点即改在黎阳仓附近的“淇门”,南来漕船横渡黄河后,陆运至黎阳仓附近的运道沿岸,再通过永济渠北运。

(3) 唐宋时期,为了避开黄河对漕运的影响,政府采用修建漕仓、调控漕运的措施,推行水陆联运,有效地确保了漕运的顺达。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永济渠渠首段河道存在时间较短,相关史料匮乏,加之渠首段所流经地区,在黄河、沁水等河流决溢的影响下,泥沙堆积严重,地形变化较大,这给准确复原渠首段流路带来极大困难。本文虽然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古河道遗迹,复原了永济渠初开时渠首段的流路,但尚无确切的考古遗址和断代资料佐证,应该说复原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笔者在流路复原过程中,一直探寻:引水口位置为何不选在今武陟县沁水拐弯南流处的附近,直接疏凿运道,北接长明沟,而选择向西绕行至白马沟村附近?希冀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陈桥驿. 2008.

中国运河开发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

[Chen Q Y.2008.

Zhongguo yunhe kaifashi

[M]. Beijing, China: Zhonghua Book Company.]

[2] 岑仲勉. 1957. 黄河变迁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本文引用: 2]     

[Cen Z M.1957. Huanghe bianqianshi[M]. Beijing, China: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本文引用: 2]     

[3] 黄盛璋. 1980.

永济渠考

[M].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本文引用: 2]     

[Huang S Z.1980.

Yongjiqu kao

[M]. Beijing, China: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本文引用: 2]     

[4] 嵇果煌. 2008. 中国三千年运河史[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Ji G H.2008. Chinese canal in 3000[M]. Beijing, China: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本文引用: 1]     

[5] 李德楠. 2012.

从海洋走向运河: 明代漕运方式的嬗变

[J].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1217.2012.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明初承元制,实施河海并行、海运为主的漕运方式。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罢黜海运、致力于内河,交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嘉靖、隆庆间,一度出现了复海运的争论,但均以失败告终。到万历六年(1578年)后,海运漕粮的讨论与实践均告一段落,明代最终由海洋走向运河。究其原因,是自然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运河自身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增强。

[Li D N.2012.

Cong haiyang zouxiang yunhe: Mingdai caoyun fangshi de shanbian

[J].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1217.2012.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明初承元制,实施河海并行、海运为主的漕运方式。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罢黜海运、致力于内河,交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嘉靖、隆庆间,一度出现了复海运的争论,但均以失败告终。到万历六年(1578年)后,海运漕粮的讨论与实践均告一段落,明代最终由海洋走向运河。究其原因,是自然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运河自身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增强。
[6] 李月红. 2000.

北宋时期河北地区的御河

[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4): 161-16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北宋时期 ,河北路的御河在当时是一条较为重要的内陆运河 ,它是由隋唐时期的永济渠发展而来的。在北宋一代南北对峙的局势下 ,御河的河运之职得到了充分发挥 ,北宋政府通过它运输物资赴河北边地养兵防边。御河作为漕运渠道 ,其功能的最终消失是由于黄河侵占其河道所造成的。本文试图对北宋一代御河的水源、作用及淤废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Li Y H.2000.

Beisong shiqi Hebei diqu de Yuhe

[J].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4): 161-16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北宋时期 ,河北路的御河在当时是一条较为重要的内陆运河 ,它是由隋唐时期的永济渠发展而来的。在北宋一代南北对峙的局势下 ,御河的河运之职得到了充分发挥 ,北宋政府通过它运输物资赴河北边地养兵防边。御河作为漕运渠道 ,其功能的最终消失是由于黄河侵占其河道所造成的。本文试图对北宋一代御河的水源、作用及淤废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7] 马正林. 1980.

大伾山、广武山与黄河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 50-5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我国的巍巍群山中,大伾、广武两山可谓无名小“卒”。然而它们却长期影响着黄河下游的基本流向。确定当前的治黄决策,不可忽略这两座小山。一、大伾山和 广武山的历史地位广武山位于河南省荥阳县北,西起汜水河畔,东尽于古荥镇北的黄河之滨,东西长达六十余华里,上有九顶十八峪。它的最高峰仅海拔261米, 从南坡登上山顶约二十华里。北坡十分陡峻,黄河紧靠山下流过。依南坡距离推算,原来的北坡,从山顶到山麓,当也有十几里路之遥。广武山又名三皇山,是黄河 出峡谷后雄峙于南岸的唯一屏

[Ma Z L.1980.

Dapishan, Guangwushan yu Huanghe

[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 50-5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我国的巍巍群山中,大伾、广武两山可谓无名小“卒”。然而它们却长期影响着黄河下游的基本流向。确定当前的治黄决策,不可忽略这两座小山。一、大伾山和 广武山的历史地位广武山位于河南省荥阳县北,西起汜水河畔,东尽于古荥镇北的黄河之滨,东西长达六十余华里,上有九顶十八峪。它的最高峰仅海拔261米, 从南坡登上山顶约二十华里。北坡十分陡峻,黄河紧靠山下流过。依南坡距离推算,原来的北坡,从山顶到山麓,当也有十几里路之遥。广武山又名三皇山,是黄河 出峡谷后雄峙于南岸的唯一屏
[8] 钮仲勋. 1994.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本文引用: 2]     

[Niu Z X.1994. Lishi shiqi Huanghe xiayou hedao bianqiantu[M]. Beijing, China: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Publishing House.]

[本文引用: 2]     

[9] 钮仲勋, 孙仲明. 1981.

豫北沁河下游的历史变迁

[J]. 史学月刊, (5): 40-4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沁河最早见载于战国时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山海经·北山经》:“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记载虽简略,但却说出它的流向和入汇于黄河。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沁水,东南至荥阳入河”。《汉志》的记载,略胜于《山海经》,它不仅述及流向和流入黄河,且说明入河地点。汉荥阳县在今荥阳县北(旧荥泽县西南),在黄河南岸,因此,《汉志》所载沁水入河处系指荥阳县对岸,此点可以桑钦的《水经》所载得到证明。《水经》:“沁水

[Niu Z X, Sun Z M.1981.

Yubei Qinhe xiayou de lishi bianqian

[J].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5): 40-4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沁河最早见载于战国时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山海经·北山经》:“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记载虽简略,但却说出它的流向和入汇于黄河。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沁水,东南至荥阳入河”。《汉志》的记载,略胜于《山海经》,它不仅述及流向和流入黄河,且说明入河地点。汉荥阳县在今荥阳县北(旧荥泽县西南),在黄河南岸,因此,《汉志》所载沁水入河处系指荥阳县对岸,此点可以桑钦的《水经》所载得到证明。《水经》:“沁水
[10] 潘墉. 1986. 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Pan Y.1986. Suitang shiqi de yunhe he caoyun[M]. Xi'an, China: Sanqing Publishing House.]

[本文引用: 1]     

[11] 全汉升. 1944. 唐宋帝国与运河[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Quan H S.1944. Tangsong diguo yu yunhe[M].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12] 邵华. 1961. 大运河的变迁[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Shao H.1961. Dayunhe de bianqian[M]. Nanjing, China: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3] 史念海. 1988. 中国的运河[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Shi N H.1988. Zhongguo de yunhe[M]. Xi'an, China: X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4] 王长松, 韩光辉. 2012.

永济渠北段行迹再研究

[J]. 北京水务, (6): 60-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4637.2012.06.023      URL      摘要

永济渠北段具体行迹自独流口西北折,循拒马河至信安桑乾河河口,再经桑乾河上溯至永清县东境,开渠至安次(旧州),西北入桑乾河北支(即清泉河),循洗马沟抵蓟城。永济渠是沟通桑乾河南支与北支的水利工程。

[Wang C S. Han G H.2012.

Yongjiqu beiduan xingji zai yanjiu

[J]. Beijing Water, (6): 60-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4637.2012.06.023      URL      摘要

永济渠北段具体行迹自独流口西北折,循拒马河至信安桑乾河河口,再经桑乾河上溯至永清县东境,开渠至安次(旧州),西北入桑乾河北支(即清泉河),循洗马沟抵蓟城。永济渠是沟通桑乾河南支与北支的水利工程。
[15] 王元黎. 2013.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新乡段的历史变迁

[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29(6): 8-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4444.2013.06.00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大运河新乡段是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卫河(永济渠)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 早、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河段之一,也是目前河南境内唯一一段可以看到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新乡段历史悠久,始于隋永济渠,明以后改称卫河,历代均为华北平 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承担着漕运、灌溉、行洪等功能,对新乡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对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Wang Y L.2013.

Suitang Grand Canal and Canal of Xinxiang section of histor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nce, 29(6): 8-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4444.2013.06.00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大运河新乡段是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卫河(永济渠)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 早、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河段之一,也是目前河南境内唯一一段可以看到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新乡段历史悠久,始于隋永济渠,明以后改称卫河,历代均为华北平 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承担着漕运、灌溉、行洪等功能,对新乡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对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16] 徐福龄. 1984.

河南境黄河古堤

[J]. 人民黄河, (1): 61-6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黄河下游历代较大的河道变迁,多在河南境内。因此在已弃故道之两旁,还遗留下不少古堤。现在下游有些堤防,是在原有古堤的基础上加培起来的,仍是下游防洪的主要堤防;还有些古堤,因长期废除,已被破坏。现将河南境现存的古堤,作以下简介,以供修防上之参考。一、古阳堤河南境内汉代的古黄河道,原走阳武(今原阳)、延津胙城以北,至黎阳(今浚县)南,流向东北,由天津入海。这个古河道在延津一带仍很明显。当时黄河的北堤,历史文献上称为“古阳堤”自武陟木栾店向东北经新乡市南,沿古河道入滑县、浚县境,现在还有堤形。在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南徙

[Xu F L.1984.

Henan jing Huanghe gudi

[J]. Yellow River, (1): 61-6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黄河下游历代较大的河道变迁,多在河南境内。因此在已弃故道之两旁,还遗留下不少古堤。现在下游有些堤防,是在原有古堤的基础上加培起来的,仍是下游防洪的主要堤防;还有些古堤,因长期废除,已被破坏。现将河南境现存的古堤,作以下简介,以供修防上之参考。一、古阳堤河南境内汉代的古黄河道,原走阳武(今原阳)、延津胙城以北,至黎阳(今浚县)南,流向东北,由天津入海。这个古河道在延津一带仍很明显。当时黄河的北堤,历史文献上称为“古阳堤”自武陟木栾店向东北经新乡市南,沿古河道入滑县、浚县境,现在还有堤形。在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南徙
[17] 严耕望. 1982.

隋唐永济渠考

[J].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53: 21-56.

[本文引用: 2]     

[Yan G W.1982.

Suitang Yongjiqu kao

[J].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53: 21-56.]

[本文引用: 2]     

[18] 杨国顺. 1984.

沁河下游的淤积与河道演变历史初探

[J]. 人民黄河, (5): 61-6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正 沁河流域是黄河下游洪水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沁河,下游也经常决口泛滥成灾,每遇黄沁并溢,灾害更加严重。因而,沁河在防洪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历史上初步探讨一下沁河下游的淤积与河道演变,目的在于为今日之治河寻求一点借鉴。

[Yang G S.1984.

Qinhe xiayou de yuji yu hedao yanbian lishi chutan

[J]. Yellow River, (5): 61-6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正 沁河流域是黄河下游洪水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沁河,下游也经常决口泛滥成灾,每遇黄沁并溢,灾害更加严重。因而,沁河在防洪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历史上初步探讨一下沁河下游的淤积与河道演变,目的在于为今日之治河寻求一点借鉴。
[19] 姚汉源. 1998. 京杭运河史[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Yao H Y.1998. Jinghang yunheshi[M]. Beijing, China: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20] 杨钧. 1982.

隋唐时期黄河的河运

[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23-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一般地说,都认为黄河除河套外,自古罕河运之利。但隋唐时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黄河的中游一段,却成为国家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线,经济的大动脉。黄河河运的通塞,影响重大深远。甚至可以说,河运的盛衰,就是国家盛衰的表现。 黄河中游的河运记载,始于西汉。《史记》卷一九《河渠书》:“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隋唐时期的河运,亦取西汉故道,但与西汉时的河运有所不同。它不仅输山东之粮,而且输东南之粮食和物资,以济关中,是作为沟通关中和东南的大运河的一段而出现的。 自昔迄今,言隋唐时期运河者,皆注目于隋炀帝所开的,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但

[Yang J.1982.

Suitang shiqi Huanghe de heyun

[J]. 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 23-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一般地说,都认为黄河除河套外,自古罕河运之利。但隋唐时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黄河的中游一段,却成为国家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线,经济的大动脉。黄河河运的通塞,影响重大深远。甚至可以说,河运的盛衰,就是国家盛衰的表现。 黄河中游的河运记载,始于西汉。《史记》卷一九《河渠书》:“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隋唐时期的河运,亦取西汉故道,但与西汉时的河运有所不同。它不仅输山东之粮,而且输东南之粮食和物资,以济关中,是作为沟通关中和东南的大运河的一段而出现的。 自昔迄今,言隋唐时期运河者,皆注目于隋炀帝所开的,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但
[21] 张昆河. 1937.

隋运河考

[J]. 禹贡, 7(1-2-3): 201-211.

[本文引用: 1]     

[Zhang K H.1937.

Sui yunhe kao

[J]. YuGong, 7(1-2-3): 201-211.]

[本文引用: 1]     

[22] 赵艳霞, 徐全洪, 刘芳圆, . 2013.

近20年来中国古河道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32(1): 3-1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1.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20年来,我国在嫩江大安古河道、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河道、长江南京以下段古河道及古深槽、海底古河道等区域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深化了理论认识,拓展了应用领域。这些新成果与新认识进一步表明,中国各外流大河均有末次盛冰期埋藏古河道,该期古河流深切于末次冰期间冰阶的陆地及浅海大陆架,形成切割谷和谷底部的深槽,谷内堆积了末次盛冰期和早全新世的河流相滞留物质和粗颗粒物质,上部被中全新世海相、海陆交互相或陆相细粒物质覆盖,构成了埋深约20~50 m的浅埋古河道带。古河道中蕴藏着比较丰富的地下淡水,是洪冲积平原及浅海陆架地区的重要水源。

[Zhao Y X, Xu Q H, Liu F Y, et al.2013.

Progresses of palaeochannel studies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2(1): 3-1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1.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20年来,我国在嫩江大安古河道、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河道、长江南京以下段古河道及古深槽、海底古河道等区域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深化了理论认识,拓展了应用领域。这些新成果与新认识进一步表明,中国各外流大河均有末次盛冰期埋藏古河道,该期古河流深切于末次冰期间冰阶的陆地及浅海大陆架,形成切割谷和谷底部的深槽,谷内堆积了末次盛冰期和早全新世的河流相滞留物质和粗颗粒物质,上部被中全新世海相、海陆交互相或陆相细粒物质覆盖,构成了埋深约20~50 m的浅埋古河道带。古河道中蕴藏着比较丰富的地下淡水,是洪冲积平原及浅海陆架地区的重要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