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on of rural and urban spatial system and path of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area grouping
Received date: 2024-04-16
Revised date: 2024-08-06
Online published: 2025-01-1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72074114)
Collaborative Project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Reduction Center in China and 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2023052-2)
Rural and urban spatial systems are a spatial support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ssues in individual village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a rural and urban spatial system identification path that serves rural cluster develop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rural and urban spatial system identification path of "rural development poles-rural development clusters" and used multi-source data from 379 villages of 18 towns in Jinghai District, Tianjin Municipality, to analyze the spat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the rural and urban spatial system identification path, rural development clusters were then delineated, and revitalization paths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 clusters were propos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spat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dimens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 endow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vary, with notable loc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s. The network density exhibits a distribution pattern that decreases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southwest. 2) Based on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villag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four types and eight variants: multi-resource dominant (P-C-A), dual-resource dominant (P-C, P-A, C-A), single-resource dominant (P, C, A), and non-resource dominant (p-c-a), with single-resource dominant and non-resource dominant villages being the majority in Jinghai District. 3) According to the rural and urban spatial system identification path, central villages,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clusters were sequentially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spatial network. Furthermore, sub-clusters of rural development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dominant resource evaluation results. A rural and urban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was ultimately mapped, comprising 24 central villages, 13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9 rural development groups, and their 30 subordinate rural development sub-groups. 4)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pattern of the rural and urban spatial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development clusters were further analyzed, and a clustered development path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zoning and classification was proposed.
XU Xiaochun , LAN Jing . Construction of rural and urban spatial system and path of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area grouping[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5 , 44(1) : 117 -130 . DOI: 10.18306/dlkxjz.2025.01.009
表1 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1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level of rural development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说明 | 数据来源 | 权重 |
---|---|---|---|---|
经济发展 | 企业覆盖率 | 公司企业数量/总面积 | POI数据 | 0.097 |
夜间灯光强度 | 夜间灯光总量 | 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 | 0.119 | |
财政收入 | 所在乡(镇)的财政收入 | 静海区统计年鉴 | 0.102 | |
经济收入 | 村庄经济收入 | 当地政府部门 | 0.103 | |
资源禀赋 | 到乡(镇)政府所在地距离 | 村政府到所在乡(镇)政府的距离 | ArcGIS计算 | 0.029 |
人口密度 | 人口数量/总面积 | 静海区统计年鉴 | 0.086 | |
耕地规模 | 耕地面积 | 遥感解译 | 0.092 | |
建设用地规模 | 建设用地面积 | 遥感解译 | 0.103 | |
人居环境 | 便民基础设施覆盖率 | 餐饮、购物、金融及生活服务设施数量/总面积 | POI数据 | 0.037 |
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覆盖率 | 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数量/总面积 | POI数据 | 0.049 | |
科教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 | 科教文化服务设施数量/总面积 | POI数据 | 0.036 | |
道路密度 | 道路总里程/总面积 | OSM数据 | 0.051 | |
绿化覆盖率 | 绿化面积/总面积 | 遥感解译 | 0.096 |
表2 数据来源Tab.2 Data sources |
数据名称 | 时间 | 数据来源 |
---|---|---|
行政边界数据 | 2020年 |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ngcc.cn)以及当地政府部门 |
珞珈一号(LJ1-01)夜间灯光数据 | 2020年 |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中心(http://www.hbeos.org.cn) |
POI数据 | 2020年 | 高德开放平台(https://lbs.amap.com) |
道路数据 | 2020年 | OpenStreetMap数据库(https://planet.openstreetmap.org) |
土地利用数据 | 2020年 | 地理监测云平台Landsat TM 影像(http://www.dsac.cn) |
社会经济数据 | 2020年 | 静海区人民政府(http://www.tjjh.gov.cn)以及当地政府部门 |
表3 研究区村庄发展层次划分Tab.3 Hierarchy of villag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area |
村庄类型 | 个数 | 名称 | 识别方法 |
---|---|---|---|
中心村 | 24 | 环静海镇区:八里庄村、范庄子村、高家楼村、韩家口村、三街村、五街村、下三里村、一街村; 大邱庄镇及周边区域:白公坨村、北尚码头村、崔家庄村、大丰堆村、大屯村、大王庄村、东尚码头村、李八庄村、庞家庄村、前尚码头村、万全街村、巨家庄村、西尚码头村、尧舜街村、、岳家庄村、高家庄村 | 核心—边缘分析 |
特色村 | 13 | 西双塘村 |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
团泊村 | 国家级AAAA级景区所在村 | ||
宫家屯村 | 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
北二堡村、张官屯村 | 市级文化旅游村 | ||
北肖楼村、北元蒙口村、良二村、陈一街村、顺民屯村、前杨村、罗塘村、四党口中村 | 天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在村 | ||
一般村 | 342 | 东岳庄村、冯家村、小张庄村等 | 排除法 |
表4 乡村发展团的村庄数量及类型Tab.4 The number and type of villages of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clusters |
乡村 发展团 | 村庄数量/个 | 中心村名称 | 特色村名称 | 村庄数量/个 | |||||||
---|---|---|---|---|---|---|---|---|---|---|---|
P-C-A | P-C | P-A | C-A | P | C | A | p-c-a | ||||
1 | 42 | 无 | 北二堡 | 2 | 1 | 2 | 10 | 6 | 3 | 4 | 14 |
2 | 41 | 无 | 罗塘 | 2 | 1 | 4 | 8 | 9 | 5 | 7 | 5 |
3 | 48 | 八里庄、三街、下三里、一街、 韩家口、五街 | 北肖楼、 良二 | 2 | 6 | 2 | 6 | 15 | 5 | 1 | 11 |
4 | 21 | 范庄子、高家楼 | 前杨 | 0 | 2 | 0 | 1 | 13 | 4 | 0 | 1 |
5 | 36 | 万全街、李八庄、崔家庄、白公坨、岳家庄、巨家庄、庞家庄、北尚码头、前尚码头、东尚码头、大屯、大王庄、高家庄、大丰堆、西尚码头、尧舜街 | 宫家屯、 顺民屯 | 1 | 2 | 3 | 6 | 1 | 10 | 6 | 7 |
6 | 22 | 无 | 团泊 | 0 | 3 | 0 | 6 | 2 | 5 | 0 | 6 |
7 | 53 | 无 | 西双塘、 北元蒙口 | 5 | 4 | 2 | 10 | 4 | 3 | 12 | 13 |
8 | 58 | 无 | 陈一街、 张官屯 | 1 | 3 | 1 | 15 | 16 | 0 | 10 | 12 |
9 | 58 | 无 | 四党口中 | 0 | 0 | 1 | 16 | 6 | 2 | 19 | 14 |
表5 乡村发展团及其发展路径Tab.5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clusters |
发展团 | 乡村发展团结构 | 乡村组团发展路径 |
---|---|---|
1 | ![]() | 北部的发展子团应依托特色村旅游发展的契机,发挥人口和建设用地资源优势,整合洼淀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同时,考虑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康养综合体。中部的发展子团应运用王口炒货的品牌效应,鼓励现有炒货企业向下游产业发展,打造绿色休闲食品品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借助北部发展生态旅游的契机提高产品附加值。东部的发展子团应发挥耕地资源优势,承接中部发展子团发展炒货加工的上游产业功能。西南部发展子团应在现有行政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合并,并注重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其对中、北部发展子团产业发展溢出作用的承接能力 |
2 | ![]() | 西部的发展子团应积极整合团内的耕地资源和建设用地资源,借助“台头西瓜”的品牌效应扩大种植与生产规模。北部的发展子团应发挥独流运河文化优势,考虑发展以文化体验和农耕体验为特色的休闲旅游、田园采摘等业态。东部的发展子团应借助具有国家级非遗称号的独流老醋的品牌效应,整合邻近村庄的耕地,围绕老醋酿造发展食品加工业,同时积极建设非遗技艺体验馆,通过二、三产业融合与北部发展子团的旅游业态形成协同效应。南部发展子团应借助耕地资源优势以及特色村发展菌菇业的品牌效应,整合发展团内的耕地资源,打造菌菇种植产业示范区 |
3 | ![]() | 西北部的发展子团围绕酿造独流老醋的特色,整合耕地资源和建设用地资源,扩大规模生产,形成专业化的独流老醋生产区域,与其西部发展老醋酿造与体验的子团形成产业发展梯度。东北部的发展子团应整合邻近村庄的耕地资源,以特色村为中心,发展蔬菜种植、加工产业,同时发挥临近静海城区的区位优势,形成种植、加工、配送一体化的农产品配送服务。西部的发展子团应同时发挥人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静海城区在产业用工方面的协同。南部的发展子团依托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及其建设用地资源,发展壮大现有的机械电子制造企业,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
4 | ![]() | 北部的发展子团应围绕特色村发展蔬菜加工配送的主营业务,发挥耕地、建设用地资源优势以及毗邻静海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蔬菜加工和配送相关产业,服务于静海城区及周边村镇。南部的发展子团应结合其人口优势和建设用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现有的广告装饰类企业,以形成行业规模效应,发挥中心村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于南部村镇甚至整个静海区 |
5 | ![]() | 西北部的发展子团应充分运用特色村的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文化带动红色旅游。同时,注重通过联合开发带动子团内部小规模、无主导资源型村庄的发展。中部发展子团的中心村数量众多且集中连片分布,应借助中心村的辐射作用,通过扩大钢铁加工类企业规模,带动周边村镇的村民实现就业增收。同时,注重推动钢铁加工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南部的发展子团应整合现有耕地资源,发挥以蔬菜种植为主营业务的特色村的带动作用,建立大型蔬菜种植基地实现联合生产 |
6 | ![]() | 团泊湖西侧的发展子团应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优势,一方面,整合建设用地资源建设大学城,另一方面,围绕教堂和湿地建设人文景观,打造人文体验和农耕体验为主题的旅游区。团泊湖东侧的发展子团应发挥其建设用地资源优势,围绕特色村湿地公园的建设,开发度假、培训等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区域及相关项目,通过联村共建,带动子团内南部若干无主导资源型村庄的发展 |
7 | ![]() | 西部零散分布着10余家钢铁加工企业,未来应着重鼓励数字化、绿色化钢铁企业落地,形成绿色循环型钢铁生产集聚区。北部发展子团的村庄普遍规模小且发展水平低下,应考虑开展村庄合并,同时发挥人口数量资源优势,为西部发展子团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劳动力。东部的发展子团应依托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以特色村为辐射中心发展壮大旅游业,同时发挥邻近静海城区的区位优势,吸引静海城区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南部发展子团应整合耕地和建设用地资源,在特色村开展肠衣加工业务的基础上,扩大农产品加工范围,同时,应适当承接东部旅游业发展的外溢项目,通过农旅融合促进村镇间的协同发展 |
8 | ![]() | 西部的发展子团应充分发挥建设用地资源优势,围绕特色村发展文化旅游的契机,结合运河文化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应围绕陈官屯冬菜建设非遗展览馆和制作体验馆,赋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北部的发展子团应整合村庄的耕地资源,通过联村发展蔬菜种植,服务于特色村发展蔬菜加工的需求。东部的村庄位于陈官屯镇内,村庄规模较大且耕地资源丰富,应通过机械化耕种,发挥陈官屯冬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同时为北部发展子团提供加工原材料,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南部的发展子团应加大对金属制品、机械加工类企业的落地支持力度并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区 |
9 | ![]() | 北部发展子团应依托特色村乐器产业园的建设,发展壮大乐器生产企业,同时,积极发展乐器制造、音乐培训、互动体验等复合型业态。西部发展子团内的村庄规模大且耕地资源优势突出,应通过村庄联合发展整合耕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同时积极创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南部发展子团应整合现有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工业产业园区,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承接来自津、冀市场的产品需求,形成以高端装备和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
注:发展团结构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发展子团,同种颜色的圆圈表示类别相同的村庄。 |
[1] |
|
[2] |
陈坤秋, 龙花楼. 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 互馈机理与区域调控[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6): 1-9.
[
|
[3] |
郭远智, 刘彦随. 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与乡村振兴路径[J]. 地理学报, 2021, 76(6): 1408-1421.
[
|
[4] |
叶裕民, 戚斌, 于立. 基于土地管制视角的中国乡村内生性发展乏力问题分析: 以英国为鉴[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3): 123-137.
[
|
[5]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
|
[6] |
曹珊. 山区村镇体系发展规划影响要素分析: 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2): 164-170.
[
|
[7] |
王金岩, 何淑华. 从“树形”到“互动网络”: 公交引导下的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初探[J]. 城市规划, 2012, 36(10): 68-74.
[
|
[8] |
蔡为民, 张钰, 张佰林, 等. 乡村空间治理视域下宅基地再利用类型选择: 基于天津市静海区56个宅改试点村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0): 1806-1818.
[
|
[9] |
乔陆印. 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40-1348.
[
|
[10] |
屠爽爽, 龙花楼, 张英男, 等. 典型村域乡村重构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学报, 2019, 74(2): 323-339.
[
|
[11] |
郭杰, 陈鑫, 赵雲泰, 等. 乡村空间统筹治理的村庄规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5): 76-85.
[
|
[12] |
曾灿, 李伯华, 李翠菲, 等. 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类型识别与振兴对策: 以湘西州凤凰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21, 41(12): 167-176.
[
|
[13] |
沈费伟. 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的实现路径考察: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8): 30-39.
[
|
[14] |
杨忍, 邓颖贤. 广东省村镇聚落体系演化及其优化重组[J]. 地理学报, 2024, 79(2): 281-298.
[
|
[15] |
张英男, 龙花楼. 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 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 37(2): 1-10.
[
|
[16] |
刘继斌, 杨青山, 杜雪, 等.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研究: 以蛟河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 31(10): 1655-1659.
[
|
[17] |
李雪梅, 袁萍, 黄凌翔, 等.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乡村类型识别与演变模式研究: 以天津市都市边缘区为例[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3, 39(8): 981-989.
[
|
[18] |
方方, 李裕瑞, 何仁伟. 基于等级合理性和居业协同度的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路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1060-1072.
[
|
[19] |
|
[20] |
刘彦随, 周扬, 李玉恒.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J].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511-2528.
[
|
[21] |
|
[22] |
房艳刚, 刘继生.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 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J]. 地理学报, 2015, 70(2): 257-270.
[
|
[23] |
王成, 费智慧, 叶琴丽, 等. 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3): 205-214, 294.
[
|
[24] |
李国平, 何皛彦.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经验事实、理论阐释及机制创新[J]. 广东社会科学, 2023(6): 48-57.
[
|
[25] |
璩路路, 李裕瑞, 刘彦随. 基于村镇空间“物—场”模型的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4): 174-181.
[
|
[26] |
谢臻, 张凤荣, 陈松林, 等. 中国乡村振兴要素识别与发展类型诊断: 基于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信息挖掘分析[J]. 资源科学, 2019, 41(6): 1048-1058.
[
|
[27] |
朱泽, 杨颢, 胡月明, 等. 基于多源数据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及村庄分类[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38(6): 1142-1151.
[
|
[28] |
李卫民, 李同昇, 武鹏. 基于引力模型与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以西安市相桥街道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 77-82.
[
|
[2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