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types of the economic power zon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ceived date: 2020-06-29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0-10-14
Online published: 2021-07-28
Supported by
Major Program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1ZDA011)
Copyright
With the peaceful rising of China,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entered the era of great game. Economic power is a key element in the Sino-US geopolitical game, but its spatial changes are rarely discuss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symmetric dependence and balance of power,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fragility-sensitivity model of investment power and trade power, and dynamically revealed the patterns and trends of spatial changes of economic power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1) The economic power spac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US dominance in the world to a pattern where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emispheres are equally divided. 2) The area with spatially balanced pow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s to shrink. The key area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shifted from Asia, Africa, and Oceania to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3) The changes in the space of economic pow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diversified, which shows stable spatial viscosity and dynamic spatial oscillating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stable areas, metastable areas, balanced areas, and bouncing areas. 4)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dependenc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rade powers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homogeneity and certain spatial heterogeneity. Both of them are dominated by double-high dependence and double-low dependence, forming various types such as investment-oriented dependence and trade-oriented dependence. 5) The Sino-US economic power balance zone shows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 forming four types: peripheral isolation, energy endowmen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strategic route. The strategic route regions are the focus of the political power gam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LAN Xue , LIU Chengliang , LUO Rongjing , RUAN Jiaqi , YE Qiuyu , WANG Jie .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types of the economic power zon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 40(5) : 825 -838 . DOI: 10.18306/dlkxjz.2021.05.009
表1 静态的两国经济权力空间类型划分Tab.1 Static division of economic power space between two countries |
类型 | A国经济权力区 | B国经济权力区 | A、B两国经济权力均势区 |
---|---|---|---|
经济权力差异值 | <-50 | 50 | -50≤≤50 |
表2 国际经济权力相互依存关系划分Tab.2 Class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trade, and economic powers |
类型 | 无权力区 | 权力低能区 | 权力中能区 | 权力高能区 | 极度权力区 |
---|---|---|---|---|---|
投资权力值 | ≤0 | (0, 0.01] | (0.01, 0.1] | (0.1, 0.5] | >0.5 |
贸易权力值 | ≤0 | (0, 0.05] | (0.05, 0.1] | (0.1, 0.5] | >0.5 |
经济权力值 | ≤0 | (0, 0.05] | (0.05, 0.2] | (0.2,0 .5] | >0.5 |
表3 基于投资—贸易权力的中美经济权力依存关系划分Tab.3 Types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power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指标 | TD | ||||||
---|---|---|---|---|---|---|---|
TD≤0 | 0<TD≤0.1 | TD>0.1 | |||||
ED<0 | ED>0 | ED<0 | ED>0 | ||||
ID≤0 | 经济双重负相关 | 投资枯竭性依赖 | 贸易补偿性依赖 | 投资枯竭性依赖 | 贸易补偿性依赖 | ||
0<ID≤1 | ED<0 | 贸易枯竭性依赖 | 经济双低依赖 | 贸易导向性依赖 | |||
ED>0 | 投资补偿性依赖 | ||||||
ID>1 | ED<0 | 贸易枯竭性依赖 | 投资导向性依赖 | 经济双高依赖 | |||
ED>0 | 投资补偿性依赖 |
注:ID代表投资权力;TD代表贸易权力;ED=0代表中国和美国对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权力相等的情况,但在现实中不存在ED=0的情况。 |
图1 2005—2017年中美经济权力区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166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下同。 Fig.1 Economic power zon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2005-2017 |
表4 中美经济权力区国家数量统计Tab. 4 The number of countries in the economic power zon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个) |
年份 | 国家 | 无权力区 | 权力低能区 | 权力中能区 | 权力高能区 | 极度权力区 |
---|---|---|---|---|---|---|
2005 | 中国 | 16 | 105 | 20 | 8 | 11 |
美国 | 4 | 71 | 45 | 29 | 11 | |
2009 | 中国 | 8 | 86 | 42 | 16 | 8 |
美国 | 1 | 72 | 55 | 20 | 12 | |
2013 | 中国 | 4 | 74 | 63 | 12 | 7 |
美国 | 8 | 69 | 46 | 25 | 12 | |
2017 | 中国 | 17 | 41 | 58 | 33 | 11 |
美国 | 7 | 76 | 50 | 20 | 7 |
表5 中美经济权力区及均势区的变化Tab.5 Definition of types and criteria of classification of countries of different economic power zon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类型 | 内涵 | 分类标准 | 代表 |
---|---|---|---|
美国经济权力恒稳区 | 区域内国家一定时间内均属于美国经济权力区,即为美国经济权力恒稳区 | 2005、2009、2013、2017年均属于美国经济权力区 | 加拿大、墨西哥、智利、日本、韩国 |
美国经济权力介稳区 | 区域内国家一定时间内属于美国经济权力区,少部分时间属于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或中国经济权力区,即为美国经济权力介稳区 | 2005、2009、2013、2017年中有3 a属于美国经济权力区 | 法国、英国、意大利、安哥拉、巴西、菲律宾、巴拿马 |
中美经济权力平衡区 | 区域内国家一定时间内均属于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即为中美经济权力平衡区 | 2005、2009、2013、2017年均属于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 | 印度、叙利亚、乌克兰、以色列、瑞典、瑞士 |
中美经济权力跳动区 | 区域内国家一定时间内在美国经济权力区与中国经济权力区跳动,即为中美经济权力跳动区 | 2005、2009、2013、2017年中有2 a属于中国经济权力区, 2 a属于美国权力区 | 马来西亚、南非、沙特阿拉伯、新西兰、奥地利 |
中国经济权力介稳区 | 区域内国家一定时间内属于中国经济权力区,少部分时间属于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或美国经济权力区,即为中国经济权力介稳区 | 2005、2009、2013、2017年中有3 a属于中国经济权力区 | 印度尼西亚、肯尼亚、澳大利亚、俄罗斯、土耳其、伊朗 |
中国经济权力恒稳区 | 区域内国家一定时间内均属于中国经济权力区,即为中国经济权力恒稳区 | 2005、2009、2013、2017年均属于中国经济权力区 | 尼泊尔、赞比亚、缅甸、埃塞俄比亚 |
表6 中美经济权力区国家类型Tab.6 Types of countries in the economic power zon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类型 | 内涵 | 代表国家 |
---|---|---|
经济双负依赖型 | 中美对其经济权力区具有相对高的贸易和投资依赖性,表现出绝对的经济劣势 | 中国:挪威 |
美国:无 | ||
经济双低依赖型 | 这类国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对双方的相对依赖度较低,中美在经济上处于劣势 | 中国:日本、加拿大等 |
美国:蒙古、巴西等 | ||
经济双高依赖型 | 这类国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对中美两国具有高度依赖性 | 中国:新西兰、肯尼亚等 |
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 | ||
投资枯竭性依赖型 | 这类国家对双方的经济依赖以贸易为主,投资依赖度很低 | 中国:法国、乌拉圭等 |
美国:爱尔兰、乌拉圭等 | ||
投资补偿性依赖型 | 这类国家与中国(美国)的经济依存相对依赖于贸易,投资依赖度较低,与中美两国贸易量较大而投资额较低 | 中国:无 |
美国:无 | ||
投资导向性依赖型 | 中国(美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权力高、贸易权力低,经济影响主要来源于投资 | 中国:尼泊尔、科威特等 |
美国:日本、泰国等 | ||
贸易枯竭性依赖型 | 这类国家与中美两国的经济往来高度依赖于投资,贸易处于显著弱势地位 | 中国:无 |
美国:无 | ||
贸易补偿性依赖型 | 中美对其具有较高的贸易和投资依赖,贸易的比较优势弥补投资方面的不利条件,使其在经济上处于显性比较优势 | 中国:蒙古、比利时等 |
美国:纳米比亚、安哥拉等 | ||
贸易导向性依赖型 | 这类国家贸易高度依赖于中美,中美两国对这些国家具有较高的贸易权力和较低的投资权力 | 中国:韩国、越南等 |
美国:巴拿马、以色列等 |
[1] |
谢地, 张巩. 国际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中美贸易战的多重博弈与中国的出路[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9,10(4):129-149.
[
|
[2] |
杨文龙, 杜德斌, 马亚华. 经济权力视角下中美战略均势的地理透视[J]. 地理研究, 2017,36(10):1901-1914.
[
|
[3] |
胡志丁, 刘玉立, 李灿松, 等. 权力、地缘环境与地缘位势评价: 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J]. 热带地理, 2014,34(1):50-57.
[
|
[4] |
|
[5] |
|
[6] |
黄琪轩. 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 海外贸易、国内市场与权力转移 [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9): 107-130, 159-160.
[
|
[7] |
杨光斌. 论意识形态的国家权力原理: 兼论中国国家权力的结构性问题[J]. 党政研究, 2017(5):5-14.
[
|
[8] |
王礼茂, 牟初夫, 陆大道. 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J]. 地理研究, 2016,35(1):3-13.
[
|
[9] |
杨文龙, 杜德斌, 刘承良, 等. 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J]. 地理学报, 2016,71(6):956-969.
[
|
[10] |
陈琪. 经济相互依存与制衡[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9):11-16.
[
|
[11] |
|
[12] |
|
[13] |
张卫东, 许敏, 李华. 经济权力、经济权利与资源配置[J]. 学习与实践, 2018(9):5-12.
[
|
[14] |
张云雷 权力、道德与永久和平: 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思想再阐释 [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2): 22-37, 156-157.
[
|
[15] |
|
[16] |
张贵洪. 均势理论、均势体系与多极现实[J]. 浙江社会科学, 2002(2):71-76.
[
|
[17] |
倪世雄. 均势与当代均势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简介之五[J]. 国际展望, 1987(5):25-27.
[
|
[18] |
李智. 试论摩根索的均势理论及在当代的应用[J]. 东北亚论坛, 2000,9(1):85-88.
[
|
[19] |
|
[20] |
崔世委, 王勇. 美国“印太战略”与印度“东向政策”的互动研究: 基于“均势理论”的视角[J]. 东南亚纵横, 2019(3):61-69.
[
|
[21] |
宋周莺, 虞洋. “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便利化发展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39(3):355-366.
[
|
[22] |
|
[23] |
|
[24] |
|
[25] |
潘峰华, 赖志勇, 葛岳静. 经贸视角下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 地理研究, 2015,34(4):775-786.
[
|
[26] |
杜德斌, 段德忠, 杨文龙, 等. 中国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71(10):1741-1751.
[
|
[27] |
列·基斯特尔斯基. 不同水平结构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 合作与剥削[J]. 余林, 译. 世界经济译丛, 1993(4):25-30.
[
|
[28] |
|
[29] |
|
[30] |
林珏, 谢汶莉. 中美非对称相互依赖与权力变迁的实证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5(10):44-53, 128.
[
|
[31] |
马亚华, 冯春萍. 空间视角下的东亚权力分布: 一种基于引力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 [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11): 121-134, 159-160.
[
|
[32] |
王鸿刚. 新阶段的中美战略博弈与中国对美战略[J]. 现代国际关系, 2019(3):7-19, 63.
[
|
[33] |
尹国君, 刘建江.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2(7):58-66.
[
|
[34] |
张杰. 中美科技创新战略竞争的博弈策略与共生逻辑[J]. 亚太经济, 2019(4):5-12, 149.
[
|
[35] |
杜德斌, 段德忠, 夏启繁. 中美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28(4):1-11.
[
|
[36] |
许佳琪, 梁滨, 刘承良, 等. 中美城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空间演化[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28(4):12-23.
[
|
[37] |
张茉楠, 周念利. 中美数字贸易博弈及我国对策[J]. 宏观经济管理, 2019(7):13-19, 27.
[
|
[38] |
褚鸿博.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贸易争端中中国的博弈策略[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27):36-3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