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2] 张龙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的设计特点. 地理学报, 1991, 46(1): 77-83.
[3] 周立三, 佘之祥. 中国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 地理学报, 1990, 45(2): 146-153.
[4] 周立三. 农业地理学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学与农业.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1-7.
[5] 郭焕成, 姚建衢, 任国柱. 中国农业类型划分的初步研究. 地理学报, 1992, 47(6): 507-515.
[6] 侯学煜. 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7] 张落成. 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战略. 土壤, 1994, 26(4): 179-182.
[8] 郭焕成, 王云才.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发展趋势. 经济地理, 1999, 19(6): 1-6.
[9] 吴传钧, 张家桢. 中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 地理学报, 1999, 54(5): 385-390.
[10] 吴传钧, 郭焕成. 中国土地利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11] 朱震达. 试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整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地理科学, 1984, 4(3): 179-206.
[12] 刘彦随, 王大伟, 彭留英.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地理学报, 2004, 59(增刊): 175-182.
[13] 贾中骥. 试论为农田服务的中国山地开发建设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地理科学, 1985, 5(2): 111-122.
[14] 金其铭. 中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 地理学报, 1988, 43(4): 311-317.
[15] 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地理研究, 1982, 1(3): 11-20.
[16] 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17] 金其铭, 董新, 张小林. 乡村地理学.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18] 郭焕成. 乡村地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经济地理, 1988, 8(2): 125-129.
[19] 孙颔.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0] 牛文元. 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1996, 11(4): 293-300.
[21] 石玉林, 封志明. 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4): 293-298.
[22] 杨友孝, 蔡运龙. 中国农村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评估. 地理学报, 2000, 55(5): 596-606.
[23] 谢高地, 齐文虎, 章予舒, 等. 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资源科学, 1998, 20(5): 7-11.
[24] 刘慧. 中国农业资源配置现状研究. 资源科学, 1998, 20(5): 18-25.
[25] 罗其友. 农业基本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区域调控研究. 经济地理, 1999, 19(3): 78-82.
[26] 周小萍, 陈百明, 周常萍.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经济地理, 2004, 24(1): 85-90.
[27] 刘彦随, 吴传钧. 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其理论. 经济地理, 2000, 20(1): 63-68.
[28] 许刚, 佘之祥.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与农业持续发展.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 17(1): 1-4.
[29] 廖允成, 王立祥. 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探讨.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1): 51-55.
[30] 李新通. 可持续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0, 19(3): 5-10.
[31] 王仰麟. 农业的持续性及其实现的景观途径. 国土开发与整治, 1995, 5(4): 29-37.
[32] 傅伯杰. 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生态学报, 1995, 15(2): 113-120.
[33] 孙颔, 石玉林. 中国农业土地利用.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4] 于沪宁, 刘昌明. 以水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7-17.
[35] 刘昌明. 华北平原农业节水与水量调控. 地理研究, 1989, 8(3): 1-9.
[36] 任鸿遵, 于静洁, 林耀明. 华北平原农业水资源供求状况评价方法. 地理研究, 1999, 18(1): 39-44.
[37] 郑度. 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 地理学报, 1994, 49(6): 481-489.
[38] 薛亮. 把握发展机遇, 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业区划工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9, 20(4): 12-14.
[39] 卢良恕.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5, 5(2): 27-33.
[40] 卢良恕. 中国农业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软科学, 2000(11): 1-3.
[41] 刘彦随, 吴传钧, 鲁奇.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 地理科学, 2002, 22(4): 385-389.
[42] 许越先. 地理学与农业持续发展.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
[43] 马忠玉, 成升魁. 论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83-192.
[44] 陈国阶. 中国山区农业发展急需转变战略思维. 山地学报, 2001, 19(4): 339-343.
[45] 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组. 农业与发展: 21世纪中国粮食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46] 刘彦随, 吴传钧. 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 南京师大学报, 2001, 24(2): 119-124.
[47] 吴传钧.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8] 郭焕成. 中国农村经济区划.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49] 陆建飞, 王建革, 高德明.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生态农业研究, 1998, 6(3): 66-69.
[50] 李治洪, 吴永兴. 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与探索. 经济地理, 1998, 18(1): 80-84.
[51] 黎赔肆. 论农业企业化经营. 经济地理, 2000, 20(4): 72-76.
[52] 林拓. 工厂化农业的区域创新系统. 经济地理, 2001, 21(2): 182-186.
[53] 郭焕成, 刘盛和. 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区划研究的主要任务.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9, 20(4): 38-41.
[54] 邱国锋. 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以梅州为例. 地理科学, 2002, 22(2): 253-256.
[55] 曾尊固, 熊宁.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地理研究, 2002, 21(1): 115-124.
[56] 郭焕成.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1): 39-42.
[57] 程叶青, 张平宇. 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经济地理, 2006, 26(2): 300-303, 317.
[58] 程叶青, 张平宇.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地理科学, 2005, 25(5): 513-520.
[59] 程叶青. 农业地域系统演变的动态模拟与优化调控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 地理科学, 2010, 30(1): 60-65.
[60] 程叶青. 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结构类型划分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9, 25(1): 54-58.
[61] 熊宁, 曾尊固. 中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地域模式比较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2000, 9(2): 52-60.
[62]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中国农村工业发展: 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地理研究, 2002, 21(1): 125-133.
[63] 樊杰, W陶普曼.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 地理学报, 1996, 51(5): 398-407.
[64] 郑弘毅. 农村城市化研究.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65] 樊杰, 田明. 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 地理科学, 2003, 23(6): 641-648.
[66] 陈厚基. 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SARD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67] 刘巽浩, 高旺盛. 中国农业、农村持续发展与科技对策. 资源科学, 1996, 18(1): 1-9.
[68] 张小林, 盛明.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 人文地理, 2002, 17(1): 81-84.
[69] 乔家君, 李小建, 葛真. 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商业经济活动空间研究. 经济地理, 2009, 29(5): 817-822.
[70] 刘邵权, 陈国阶, 陈治谏. 农村聚落生态环境预警: 以万州区茨竹乡茨竹五组为例. 生态学报, 2001, 21(2): 295-301.
[71] 刘邵权, 陈国阶. 西藏昌都横断山区聚落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方案. 山地学报, 2001, 19(2): 141-144.
[72] 李小建, 周雄飞, 乔家君, 等. 不同环境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收入增长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9, 64(6): 643-653.
[73] 乔家君, 李小建. 基于微观视角的河南省农区经济类型划分. 经济地理, 2008, 28(5): 832-840.
[74] 李小建, 周雄飞, 郑纯辉. 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2): 147-155.
[75] 李小建, 高更和, 乔家君. 农户收入的农区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基于河南省1251家农户的调查. 地理研究, 2008, 27(5): 1037-1047.
[76] 李小建, 乔家君. 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兼业演变及农户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河南省1000 农户的调查分析. 中州学刊, 2003(5): 58-61.
[77] 李小建, 罗庆, 樊新生. 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9(2): 71-80.
[78] 李小建, 高更和. 中国中部平原村庄农业生产区位研究: 以河南南阳黄庄为例. 地理科学, 2008, 28(5): 616-623.
[79] 郭焕成, 陆翔兴, 卢丽君, 等. 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研究. 地理研究, 1990, 9(2): 130-137.
[80] 姚建衢, 郭焕成. 黄淮海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其地域模式带. 地理研究, 1992, 11(4): 11-19.
[81] 张义丰, 贾大猛, 谭杰, 等.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231-1242.
[82] 房艳刚, 刘继生. 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 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09, 28(4): 968-978.
[83]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 2009,64(10): 1193-1202.
[84] 薛力. 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 以江苏省为例. 城市规划, 2001, 25(6): 8-13.
[85] 王成新, 姚士谋, 陈彩虹.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3): 257-262.
[86] 程连生, 冯文勇, 蒋立宏. 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4): 437-446.
[87] 李君, 李小建. 河南中收入丘陵区村庄空心化微观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1): 170-175.
[88] 冯文勇. 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探讨.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23(4): 267-269.
[89] 王海兰. 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 农村经济, 2005, (9): 21-22.
[90] 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203-1213.
[91] 朱晓华, 陈秧分, 刘彦随, 等. 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 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 地理学报, 2010, 65(6): 736-744.
[92] 陈玉福, 孙虎, 刘彦随. 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 地理学报, 2010, 65(6): 727-735.
[93]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 2008, 22(2): 479-480.
[94] Long H L, Liu Y S, Li X B, et al.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457-470.
[95] Liu Y S, Wang L J, Long H L.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land-use convers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during 1996-2005.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18(3): 274-282.
[96] Long H L, Liu Y S, Wu X Q, et al.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farmland and rural settlements in Su-Xi-Chang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coastal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9, 26(2): 322-333.
[97] Liu Y S, Wang J Y, Long H L. Analysis of arable land loss and its impact on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91(3): 646-653.
[98] 龙花楼, 刘彦随, 唐国平, 等. 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新农村建设.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3(6): 790-796.
[99] Long H L, Zou J, Liu Y S.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9, 33(4): 454-462.
[100] 甄峰, 赵勇, 郑俊, 等.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研究: 唐山、秦皇岛乡村个案分析. 地理科学, 2008, 28(4): 464-470.
[101] 陈国阶. 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态势与主要研究任务. 山地学报, 2006, 24(5): 531-38.
[102] 鲁奇. 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统 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1): 6-12.
[103] 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地理学报, 2007, 62(6): 563-570.
[104] 张富刚, 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 2008, 63(2): 115-122.
[105] 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93-1100.
[106]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地理学报, 2009, 64(4): 426-434.
[107] Liu Y S, Zhang Y Y, Guo L Y. Towards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environment: A satellite imagery-based approach. Applied Geography, 2010, 30(2): 271-281.
[108] Gao J, Liu Y S, Chen Y F. Land cover changes during agrarian restructuring in Northeast China. Applied Geography, 2006, 26(3-4): 312-322.
[109] Long H L, Tang G P, Li X B, et al.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Area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3(3): 351-364.
[110] Long H L, Heilig G K, Li X B, et 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use change: Analysi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the Transect of the Yangtse River,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7, 24(1): 141-153.
[111] 周立三. 中国农业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12] 刘彦随, 郑伟元.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13] 李小建. 农户地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14] 李小建, 等. 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15] 张义丰.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9.
[116] 张小林. 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 以苏南为例.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17] 乔家君. 中国乡村地域经济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18] 刘彦随. 给失地农民坚实可靠的未来. 人民日报,2010-09-29(7).
[119] 刘彦随. 新农村建设是最大的内需. 人民日报, 2010-04-12(17).
[120] 刘彦随.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是一体的. 人民日报, 2010-04-08(16).
[121] 刘彦随, 龙花楼. 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基本态势//陆大道, 樊杰. 2050: 中国的区域发展: 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