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Articles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s in China Land Resource Evaluation

Expand
  •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0108| China|
    2. Key Lab of Land Use| Ministry of National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Online published: 2009-05-2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recent 30 years research of China's land resource evaluation by using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ce 1980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land resource evaluation, the relevant articles are not only distributed on many journals, but the authors are also scatterd. Especially, the major applied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s ar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fuzzy classification, and the articles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re 46% of the indexed papers, and the articles using fuzzy classification are 26% of the indexed papers. The method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s mainly applied in land suitability judgment,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and l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he method of fuzzy classification is mainly applied to clustering region of land use condition and land resource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directions are the land resource evaluation, clustering, planning, decision making, forecast and control. When we use the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xpressing the fuzzy concept rationally, utilizing multiple methods and innovating in practice.

Cite this article

LI Xican1,2|WANG Jing2|SHAO Xiaomei2 .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s in China Land Resource Evaluation[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9 , 28(3) : 409 -416 . DOI: 10.11820/dlkxjz.2009.03.013

References


[1]   傅伯杰.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资源科学, 1990,12(3):1-7.

[2]   倪绍祥,陈传康.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近今进展. 地理学报,1993,48(1):75-83.

[3]   倪绍祥. 近十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6):672-683.

[4]   陈百明.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中国土地,1984(4): 52-58.

[5]   王国强. 土地质量的模糊数学评价:以信阳地区为例. 河南科学,1985(4): 65-77.

[6]   孙曰瑶. 模糊数学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1(1):68-75.

[7]   许学工. 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1992,7(1):43-54.

[8]   胡兵, 熊德祥, 潘剑君. 农用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8,21(3):64-69.

[9]   刘哲民. 模糊数学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84-78.

[10] 石常蕴,周慧珍. GIS技术在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苏州市水田为例. 土壤学报,2001,38(1):17-20.

[11] 赵静珍, 刘淑玲, 任凌宇,  等. 土地利用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 河北省科学院院报,2002,19(3):79-83.

[12] 敖登高娃,巴雅尔, 宝音. 半干旱区县域自然资源评价. 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99-102.

[13] 方明,陈帮本,杨崇瑞. 江苏海滩资源围垦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11(3):68-73.

[14] 张运鹏,管华. 开封市郊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12(3):26-31.

[15] 姚建民. 黄土塬沟壑区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1994,9(2):185-192.

[16] 刘耀林, 刘艳芳, 夏早发. 模糊综合评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5,20(1):71-75.

[17] 杜红悦, 李京. 土地农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以攀枝花为例. 资源科学,2001,23(5):41-45.

[18] 蔡靖疆, 辜寄蓉, 王成善,等. 岷江上游土地资源适应性评价研究. 矿物岩石,2001,21(1):91-97.

[19] 程克坚,彭补拙,濮励杰. 干旱绿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 资源科学, 1998,20(4):14-18.

[20] 李堂军,孙承爱,顾洪利. 矿区可持续发展分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矿治工程,2001,21(3):15-17.

[21] 王宪恩, 董德明, 赵文晋, 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模糊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3):79-83.

[22] 王超, 李新举, 边微, 等. 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35(3):401-406.

[23] 许素芳,周寅康. 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及实践: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4):453-457.

[24] 吴良才. 土地价格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7,20(1):66-69.

[25] 葛雄山. 宗地估价的模糊综合评估法.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27(3):345-348.

[26] 单胜道,龙建新. 模糊综合评估法及其在农地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0(8):1010-1013.

[27] 杨兆强,康玉林. 应用FUZZY使土地评估方法最优化. 电力学报,2002,17(3):164-165.

[28] 石磊,李青. 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广州市土地竟投风险决策评价方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1):48-52.

[29] 张合兵, 靳海亮, 常玉光. 矿区土地复垦中的环境质量评价例.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1,15(4):33-35.

[30] 孔令伟, 宋丽丽. 模糊评价在土地复垦效益中的应用. 煤炭技术,2007,26(3):104-106.

[31] 吕晓军,罗林涛. 模糊数学在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4, 24(1):  65-66.

[32] 王瑷玲, 赵庚星, 李占军. 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综合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4):58-61.

[33] 魏靖宇. 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定城市土地级别.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7,20(1):70-75.

[34] 孔垂思, 张德刚,严修儒, 等. 基于GIS技术的农用地定级研究:以仙桃市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3146-3147.

[35] 李长智, 赵明, 严鹏, 等.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土地生产力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1995,2(1):85-90.

[36] Wang Jiuli, Su Xiqin.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odel of appraising land resources for its productive potentiality in Huangyukou Small Watershed.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998,7(2):97-109.

[37] 牛彦斌,秦双月,周亚鹏, 等. GIS支持下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84-88.

[38] 吴登茹. 用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水热气候资源:以关中地区为例. 中原地理研究,1984(1):13-23.

[39] 钱金平. 土地生态系统定量评价初探.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2):54-55.

[40] 韩立达.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大气自动地面点的污染等级. 中国环境监测,1989,5(2):41-42.

[41] 赵艳,赵英武,郑帅, 等. 大气环境质量模糊评价的可视化实现. 中国环境监测, 2003,19(5):48-50.

[42] 王昱生,潘介正. 草场资源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5,9(3):165-172.

[43] 刘闯. 大连瓦房店市苹果林地资源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4):79-86.

[44] 黄雪樵. 遥感数据与DTM结合进行山地土地资源评价. 遥感技术与应用,1987(4):58-61.

[45] 赵童, 徐慰慈. 城市土地开发产生的交通影响程度的模糊评价方法. 公共交通科技,2000,17(1):69-74.

[46] 丰伟, 李雪芹.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相互关系的模糊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2004,26(9):6-7.

[47] 张金亭,吴秀,刘越岩.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5):82-86.

[48] 张克斌. FUZZY模式识别法在土地沙漠化程度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沙漠,1990,10(1):22-28.

[49] 汤洁, 赵凤琴, 李昭阳, 等. GIS技术支持下的土地盐碱化敏感性评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5):841-846.

[50] 李发斌,李何超,周家云. 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方法研究. 采矿技术,2006,6(2):25-28.

[51] 李忠魁. 水土保持规划中的软决策. 水土保持通报,1986, 6(6):1-11.

[52] 李杰. 土地利用图的评价方法.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17(2):64-68.

[53] 沈陈华.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建库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 GIS技术,2006(1):50-52.

[54] 张鹏飞. 模糊数学在地籍测量成果验收中的应用. 矿山测量,2002(2):46-47.

[55] 李根长,王自果,薛华成. 模糊综合评价三亚旅游现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5):110-113.

[56] 王国霞,佟连军,马延吉. 吉林省通榆县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18(1):107-110.

[57] 王志忠,李忠魁. 土壤资源的模糊综合评价与模糊聚类方法. 土壤通报,1987,(5):199-202.

[58] 李萍. 藏东南耕作棕壤养分模糊综合评价. 土壤,2003,35(3):435-437.

[59] 蔡为民,薛岩松. 土地集约利用的模糊评判. 统计与决策,2007(2):51-53.

[60] 杨美华,王铭文,刘蕴薰. 东北区农业气候的模糊聚类及其区划.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3):109-115.

[61] 李建军. 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1994,1(1):54-62.

[62] 黄贤金, 严金明, 王胜, 等. 江苏建湖县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区评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17(3):102-110.

[63] 宋桂琴,王丽芝.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土地利用分区. 水土保持通报,1996,16(1):36-41.

[64] 郑新奇. 山东省土地利用分区界限模型判别的探讨.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6,12(3):172-175.

[65] 李景国,冯忠江. 河北省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区分析. 国土开发与整治, 1997,7(1):55-58.

[66] 黄贤金,陈利根. 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7,6(2): 137-142.

[67] 赵小敏,鲁成树,刘菊萍. 江西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8,20(3):387-392.

[68] 孙鹏举,黄淑娟,王瑞. 酒泉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研究. 草业科学, 2000,17(2):13-18.

[69] 周志跃, 陈俐谋, 张孝成.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分区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7(2):149-152.

[70] 朱枝琳. 基于模糊聚类的城市功能区划分研究. 大坝与安全,2006(增刊), 28-31.

[71] 汪有科,王培森. 模糊聚类分析法在水土流失分类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通报,1986(3):93-96.

[72] 吴耀. 模糊聚类分析在湖北省新洲县土壤分类中的应用. 湖北农业科学, 1988(11):13-16.

[73] 王晓鹏. 模糊聚类与主成份分析在土地分等定级方法之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 57-63.

[74] 王晓鹏, 张希珍. 模糊聚类分析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 27-30.

[75] 王庆日,吕亮卿.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FUZZY方法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19(3): 229-233.

[76] 崔振洋. 模糊聚类分析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3(2): 141-144.

[77] 刘陶琨. 模糊聚类分析在土地定级估价商服中心类型划分中的应用.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4,29(3): 9-11.

[78] 徐良,孟志勇,阚叔愚. 模糊聚类法对我国划拨土地使用权交易上的应用研究.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23(1): 30-33.

[79] 武建军,杨思全.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30-236.

[80] 沈陈华,郜莉. 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模型的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107-110.

[81] 江标初,陈映鹰. 模糊分类在土地利用/覆被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121-1122.

[82] 孙虎. 陕西延河流域地貌组合类型的模糊划分.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4): 229-233.

[83] 张兵. 黄土丘陵区数字地貌模型与遥感影像分类. 环境遥感, 1996,11(4):254-259.

[84] 郑家祥,应龙根. 模糊聚类分析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3): 106-112.

[85] 张伟. 模糊聚类分析法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湖北省大冶县为例.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108-115.

[86] 张万忠. 大连地区土壤资源评价.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48-56.

[87] 赵占群,郭远航. 模糊聚类分析法在地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交通环保,1988(Z1):21-23.

[88] 赵伊川. 辽南丘陵区小区域土地研究:以金县东南部为例.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62-70.

[89] 封志明. 土地资源定量化评价的MFICA新模式.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4,10(1):36-40.

[90] 王云琦, 王玉杰, 等.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6):775-780.

[91] 张光宇,刘永清. 基于模糊相似关系的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系统递阶结构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 352-358.

[92] 张光宇,刘永清. 土地资源空间优化布局的系统模糊结构模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3):34-35.

[93] 沙晋明,李晓梅. 遥感信息支持下的模糊相似递阶结构模型的应用与实现:山区土地资源开发类型空间分布的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34-35.

[94] 谢季坚,刘承平. 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 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5] 赵占群. 模糊性相似优先法在大气环境质量区域划分中的应用. 黑龙江环境学报,1989(2):29-33.

[96] 朱明德, 寇文正, 彭世揆, 等. 模糊数学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林业资源管理,1981(3):17-32.

[97] 杨艳生. 土壤资源的模型识别评价方法. 资源科学,1986(2):43-48.

[98] 昌玮. 模糊模型识别及其在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交通环保,1988(Z1):1-8.

[99] 林光纪.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识别福建北部海区带鱼捕捞群体年龄组成的相似度. 海洋湖沼通报,1988,(2):92-97.

[100] 武建军,杨思全. 基于模糊识别理论的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30-236.

[101] 王宇,臧妻斌. 基于模糊识别的矿区塌陷区土地复垦潜力评价. 山西建筑,2006,32(2):120-121.

[102] 陈守煜. 工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糊集分析理论与实践.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103] 陈守煜. 水资源与防洪系统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方法.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04] 杨建强,林年丰. 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2):381-383.

[105] 许开立,陈宝智,陈全, 等. 基于模糊熵的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及应用. 煤炭学报,2000,25(4):397-400.

[106] 韩宇平,解建仓. 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在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资源科学,2003,25(4):37-42.

[107] 刘金禄,陈守煜. 模糊优选保序条件及其在防洪调度中的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44(4):571-574.

[108] 陈守煜. 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109] 麦雄发,李玲. 喀斯特石漠化危险度的模糊模式识别.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3):47-50.

[110] 李希灿,解明东,许德生, 等. 模糊聚类与模糊识别理论模型研究. 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16(2):58-64.

[111] 陈世权,郭嗣琮. 模糊预测. 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

[112] 李希灿,宗学才,李军, 等. 模糊综合预测模式与应用.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267-271.

[113] 李天顺. 作物布局模糊规划的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 生态学杂志,1987, 6(5):31-34.

[114] 白志明,张玉峰. 土地利用的模糊最优规划.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11(1):42-46.

[115] 刘宇,曲波,朱仲英, 等. 一种土地使用模糊空间决策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2):208-211.

[116] 于苏俊,张继. 遗传算法在多目标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62-66.

[117] 贾泽露,刘耀林,耿冯康. 基于模糊线性规划的土地整理优化研究.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4,29(4):36-39.

[118] 俞礼军,段国钦,靳文舟. 基于交通约束的城市最佳用地结构模糊规划模型研究.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2):6-8.

[119] 陈守煜. 系统模糊集决策理论与应用.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120] 于苏俊,张继,夏永秋. 基于遗传算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动态规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2): 180-184.

[121] 李晓忠,汪培庄,罗承忠. 模糊神经网络. 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

[122] 胡月明,薛月菊,李波, 等. 从神经网络中抽取土地评价模糊规则.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2):93-97.

[123]胡月明,郭志达,郭玲香. 模糊联想记忆神经网络在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2(1):104-107.

[124] 焦利民,刘耀林.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6):513-516.

[125] 王玉敏,周孝德.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研究. 灌溉排水,2002,22(4):70-72.

[126] 郑 定. 整体的知识发现与GIS方法对土地利用的语义决策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2001,15(4):39-42.

[127] 李朝峰,王桂梁. 模糊控制BP网络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30(3):311-314.

[128] 黄海,祝国瑞.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土地储备量预测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6):561-563.

[129] 贺仲雄. 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版社,1985.

[130] 莫登奎,林辉,孙华, 等.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覆盖信息提取.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20(4):411-414.

[131] 陈杰,孙志英,檀满枝. 模糊逻辑在土地利用遥感分类中的应用. 土壤学报,2007,44(5):769-775.

[132] 刘耀林,焦利民. 基于计算机智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4):283-287.

[133] 赵姚阳,濮励杰,卜崇峰. 基于模糊逻辑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 人文地理,2006(1):17-20.

[134] 喻永平,陈晓勇,都洁. 基于数学模糊逻辑的土地利用动态可视化. 城市勘测,2007(4):39-42.

[135] 胡淑礼. 模糊数学及其应用. 四川:四川大学版社,1994.

[136] 吴良才,胡振琪. 基于模糊控制的土地价格评估.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27(2):81-84.

[137] 张生元, 武强, 成秋明, 等. 基于模糊预测对象的证据权方法及其在土地沙漠化评价中应用.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31(3):389-393.

[138] 陈守煜,柴春岭,苏艳娜. 可变模糊集方法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3):95-97.

[139]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6年).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97-98.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