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ellerman A. Proposal for a commission on the "geography of information society" 2000-2004. Netcom, 2000, 14(1/2): 207-212.
[2] 张林, 刘继生. 信息时代区位论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地理, 2006, 26(2): 181-184.
[3] 孙中伟, 路紫. 中国“人文地理学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15年发展回顾.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9): 925-930.
[4] H·巴凯斯, 路紫. 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 地理学报, 2000, 55(1): 104-110.
[5] 张捷, 顾朝林, 郁金康, 等. 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 2000,20(4): 368-372.
[6] 刘妙龙, 杨冰, 黄佩蓓. 信息时代地理学研究: NCGIA对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索. 人文地理, 2002, 17(1): 14-18.
[7] 王如渊,金波.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结构研究. 人文地理,2002, 17(6): 89-92.
[8] 张平宇, 刘文新, 马延吉. 辽宁省互联网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变化. 经济地理, 2006, 26(3): 447-450.
[9] 刘文新, 张平宇.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地理科学, 2003, 23(4): 398-406.
[10] 卢鹤立, 刘桂芳. 赛博空间地理分布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3): 317-321.
[11] 卢鹤立, 刘桂芳.中国互联网与区域经济. 人文地理, 2005, 20(5): 95-98.
[12] 张林, 佟宝全. 从网站建设看中国网络利用水平的区域分异及其发展. 人文地理, 2005, 20(4): 60-64.
[13] 孙中伟, 路紫, 贺军亮. 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及其组织机理. 人文地理, 2009, 24(4): 43-49.
[14] 刘卫东. 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潜在空间影响. 地理研究, 2002, 21(3): 347-355.
[15] 汪明峰. 技术、产业和地方: 互联网的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 2005, 20(5): 90-94.
[16] 孙中伟, 路紫, 王杨. 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10): 1005-1011.
[17] 甄峰. 信息时代新空间形态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3): 16-26.
[18] 孙中伟, 路紫. 流空间基本性质的地理学透视.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1): 109-112.
[19] 路紫, 匙芳, 王然, 等. 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 地理科学, 2008, 28(5): 601-606.
[20] 甄峰, 顾朝林.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 地理研究, 2002, 21(2): 257-266.
[21] 甄峰, 朱传耿, 赵勇.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影响要素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5): 98-103.
[22] 甄峰, 曹小曙, 姚亦锋. 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人文地理, 2004, 19(5): 40-45.
[23] 甄峰, 张敏, 刘贤腾. 全球化、信息化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 经济地理, 2004, 24(6): 748-752.
[24] 耿兴荣, 林炳耀. 中国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经济地理, 2002, 22(6): 724-730.
[25] 吴玉鸣, 徐建华, 李建霞. 中国区域信息发展水平: 因素分析与综合集成评估. 经济地理, 2004, 24(3): 321-325.
[26] 强小安, 王晔. 论中国信息化的路径选择. 人文地理, 2004, 19(3): 60-63.
[27] 张林, 陈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战略研究. 人文地理, 2005, 20(2): 17-20.
[28] 孙中伟, 金凤君, 王杨.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4): 44-49.
[29] 滕丽,王铮,庞丽,等. 信息化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人文地理, 2006, 21(1): 72-75.
[30] 刘慧, 甄峰, 梁作强, 等. 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地理, 2007, 27(4): 547-552.
[31] 李斌, 刘琳. 湖南省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经济地理, 2009, 29(10): 1685-1690.
[32] 刘卫东, 甄峰.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地理学报, 2004, 59(增刊): 67-75.
[33] 彭鹏, 朱翔, 周国华, 等. 湖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机制研究. 经济地理, 2002, 22(3): 306-309.
[34] 安筱鹏. 论中国的城市化与信息化.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5): 5-9.
[35] 许大明, 修春亮, 王新越. 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地理, 2004, 24(2): 221-225.
[36] 丁疆辉, 刘卫东. 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评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59-766.
[37] 孙中伟, 侯春良. 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模式与框架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1): 61-65.
[38] 孙中伟. 信息化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作用. 世界地理研究, 2008, 17(4): 86-90.
[39] 汪明峰, 宁越敏. 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 综述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6): 855-862.
[40] 甄峰, 刘晓霞, 刘慧.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 人文地理, 2007, 22(2): 76-80.
[41] 汪明峰, 宁越敏. 互联网与中国信息网络城市的崛起. 地理学报, 2004, 59(3): 446-454.
[42] 汪明峰, 宁越敏. 城市的网络优势: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 地理研究, 2006, 25(2): 193-203.
[43] 董志良, 路紫, 白翠玲. 中国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 2005, 7(3): 5-11.
[44] 刘春亮, 路紫. 我国省会城市信息节点辐射空间与地区差异. 经济地理, 2007, 27(2): 201-204.
[45] 张楠楠, 顾朝林. 从地理空间到复合式空间: 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 人文地理, 2002, 17(4): 20-24.
[46] 年福华, 姚士谋. 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 世界地理研究, 2002, 11(1): 72-76.
[47] 姚士谋, 陈爽, 朱振国, 等. 从信息网络到城市群区内数码城市的建立. 人文地理, 2001, 16(5): 20-23.
[48] 王益澄. 信息产业发展对宁波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3): 80-83.
[49] 周年兴, 俞孔坚, 李迪华.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2): 69-72.
[50] 刘卫东, Peter Dicken, 杨伟聪. 信息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04, 23(6): 833-844.
[51] 路紫. 分散整合理论的实证研究: 兼论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司重新布局过程中的作用. 人文地理, 2000, 25(4): 42-45.
[52] 宋周莺, 刘卫东, 刘毅. 中小企业集群信息技术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温岭市鞋业集群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4): 121-129.
[53] 宋周莺, 丁疆辉, 刘卫东, 等. 信息技术对中国服装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9, 64(4): 53-62.
[54] 汪明峰, 李健. 互联网、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 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人文地理, 2009, 24(2): 17-22.
[55] 丁疆辉, 宋周莺, 刘卫东.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链空间变化: 以中国服装纺织企业为例. 经济地理, 2009, 28(4): 883-892.
[56] 孙中伟. 信息化对海尔空间组织变革的驱动作用. 经济地理, 2009, 29(6): 955-959.
[57] 魏宗财, 甄峰, 张年国,等. 信息化影响下经济发达地区个人联系网络演变: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8, 27(4): 82-88.
[58] 甄峰, 魏宗财, 杨山, 等. 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 以南京为例. 经济地理, 2009, 28(5): 1307-1317.
[59] 杜丽娟, 路紫, 李彦丽, 等. 我国老年人应用互联网的态度与相关行为决策的调查: 以信息查询与电邮收发为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4): 110-112.
[60] 路紫, 张会巧. 石家庄市交通导引系统的实施对城市空间格局的积极影响. 经济地理, 2003, 23(2): 242-246.
[61] 孙中伟, 路紫. 中澳留学网站信息流对留学人流导引作用机理. 地球信息科学, 2007, 9(6): 36-42.
[62] 路紫, 刘娜, Zui Z. 澳大利亚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旅游人流的导引、过程、强度和机理问题. 人文地理, 2007, 22(5): 88-93.
[63] 王杨, 路紫, 孙中伟, 等. 中国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信息流对人流生成的导引机制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 2006, 8(1): 84-90.
[64] 韩冰, 路紫. 户外运动网站论坛功能评估及其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的导引. 人文地理, 2007, 22(1): 58-62.
[65] 路紫, 赵亚红, 吴士锋, 等. 旅游网站访问者行为的时间分布及导引分析. 地理学报, 2007, 62(6): 621-630.
[66] 吴士峰, 路紫. 网站信息流对现实人流替代函数的计算与应用: 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例. 经济地理, 2007, 27(1): 22-25.
[67] 张捷, 刘泽华, 解杼. 中文旅游网站的空间类型及发展战略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4): 493-499.
[68] 李彦丽, 路紫. 中、美旅游网站对比分析及"虚拟距离衰减"预测模式. 人文地理, 2006, 21(6): 115-118.
[69] 路紫, 樊莉莉. 中小型旅游网站服务功能与商业模式的区位问题. 人文地理, 2005, 20(1): 103-106.
[70] 韩瑞玲, 孙静怡, 段洁, 等. 基于邻域设施的城市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的区位取向. 经济地理, 2009, 29(4):551-555.
[71] 路紫, 李彦丽. 北京旅游在线服务满意度的供需差研究. 经济地理, 2005, 25(5): 732-735.
[72] 汪明峰, 卢珊. B2C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依赖: 跨国比较分析. 经济地理, 2009, 29(11): 1861-1866.
[73] 路紫. 论通信网络之空间形态: 距离和边界的障碍作用. 经济地理, 2000, 20(2): 18-22.
[74] 张葳, 路紫, 王然. 西太平洋国家及地区间电信流空间结构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6): 120-124.
[75] 张葳, 路紫, 王然. 西太平洋地区国家间电信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 2006, 8(1): 79-84.
[76] 曹小曙, 李琳娜. 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发展空间差异变动. 经济地理, 2009, 28(1): 182-190.
[77] Maria P. Geography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 new culture of hybrid spaces[EB/OL]. 2009-10-1[2009-12-5]. http://www.openstarts.units.it/dspace/bitstream/10077/847/1/c1paradi.pdf.
[78]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London: Black Publishers Ltd., 2000: 40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