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N GEOGRAPHY ›› 2017, Vol. 36 ›› Issue (9): 1067-1080.doi: 10.18306/dlkxjz.2017.09.003
• Special Issue: Urban Cultural Sensing and Computing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Zhouyan ZHAI1(), Tongsheng LI1,*(
), Fang CHANG2, Yali LUO1,3, Yu Shi1
Online:
2017-09-27
Published:
2017-09-27
Contact:
Tongsheng LI
E-mail:zhaizhouyan@163.com;leetang@nwu.edu.cn
Supported by:
Zhouyan ZHAI, Tongsheng LI, Fang CHANG, Yali LUO, Yu Shi. Genes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of Shaanxi Traditional Villages[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7, 36(9): 1067-1080.
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anxi Province
自然经济区 | 地级市 | 县(市)/区 | 村落名称 | 村落级别 | 基本概况 |
---|---|---|---|---|---|
陕北地区 | 榆林市 | 米脂县 | 杨家沟村 | 国家级 | 村落以扶风寨为中心,具有村寨结合的空间格局,马氏庄园是全国最大的窑洞地主庄园。 |
米脂县 | 刘家峁村 | 省级 | 村落以姜氏庄园为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 | ||
子洲县 | 张寨村 | 国家级 | 古为克戎寨,原名浮图寨,是西夏国重要的军事城堡,扼守夏绥大道要冲,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 ||
佳县 | 沙坪村 | 国家级 | 历史上曾是比较繁华的古驿站,特别是晋商兴起的明清时期,至今传统建筑仍保存完好。 | ||
佳县 | 神泉村 | 国家级 | 村落以高氏庄园为核心呈分散布局,村形如公羊。 | ||
佳县 | 峪口村 | 国家级 | 位于黄河西岸滩地,清朝时绝大数村民从事造纸业,具有百年传承的“峪口麻纸”工艺。 | ||
佳县 | 泥河沟村 | 国家级 | 地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栽培历史悠久,现仍保留有千年枣树上百株。 | ||
佳县 | 木头峪村 | 省级 | 位于秦晋黄河大峡谷,古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和走西口之驿站。 | ||
绥德县 | 贺一村 | 国家级 | 党氏庄园集窑洞、瓦房、四合院为一体,是陕北高原上最完整的城堡式民宅群落。 | ||
绥德县 | 艾家沟村 | 国家级 | 典型陕北窑洞建筑村落,最有特色的传统建筑为“耕读传家大院”和“雷氏 大院”。 | ||
绥德县 | 郭家沟村 | 国家级 | 村落原始的传统风貌和村落格局保存完好,是陕北最大美术写生基地和摄影基地。 | ||
延安市 | 安塞县 | 魏塔村 | 省级 | 村落四周环山,植被茂盛,与自然和谐共生,被称为“魏塔艺术之家”。 | |
关中地区 | 西安市 | 蓝田县 | 石船沟村 | 省级 | 客家人聚集地之一,齐氏家族康熙八年由安徽省宿松县逃荒至此,并延续 至今。 |
咸阳市 | 永寿县 | 等驾坡村 | 国家级 | 古代地处边陲,为防御匈奴进犯,故有汉代土城墙,传统民居为放射连排型的地下八卦庄。 | |
三原县 | 柏社村 | 国家级 | 自宋代发展成为商贸集镇,现遗留有当地规模最大的地坑窑和明清古街区。 | ||
淳化县 | 桃渠塬村 | 省级 | 陕甘宁边区前哨和后勤基地,也是震惊中外的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所在地。 | ||
宝鸡市 | 麟游县 | 万家城村 | 国家级 | 地处扼守西北通往关中的咽喉要道,形成于唐代,由军事寨堡发展而成,村南有普润故城遗址。 | |
太白县 | 二郎坝村 | 省级 | 三国之后傥骆道的重要驿站,整个村落融合了川西民居和关中民居于一体的建筑风格。 | ||
铜川市 | 耀州区 | 孙塬村 | 国家级 | 一代药王孙思邈的出生地,村古堡具有中国北方防御城市格局。 | |
渭南市 | 富平县 | 莲湖村 | 国家级 | 自元末清初至1970年富平县老县城所在地;有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斩城。 | |
合阳县 | 灵泉村 | 国家级 | 位于黄河塬畔,三面环沟,保留有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福山宗教建筑群、韩信城以及兵寨遗址等。 | ||
澄城县 | 尧头村 | 国家级 | 关中东部最大的民用陶瓷烧造和贸易地,传统村落内村民按五大姓氏分散居住。 | ||
韩城市 | 党家村 | 国家级 | 党家村主要有党氏和贾氏两大家族,分布有125个元明清三朝四合院。 | ||
韩城市 | 梁带村 | 省级 | 天下梁氏的祖地,梁姓群居保存完整的古文化村,保留有西周时期高等级的贵族墓葬群。 | ||
陕南地区 | 汉中市 | 宁强县 | 青木川村 | 国家级 | 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的边贸重镇,传统建筑主要围绕回龙场街分布。 |
略阳县 | 铁佛寺村 | 省级 | 地处陕甘交界之地,自古是通蜀栈道青泥路上的主要驿站,因村中原有一座铁佛寺而得名。 | ||
安康市 | 旬阳县 | 湛家湾村 | 国家级 | 村民最早是由湖北迁居至此,随着湛氏家族的繁荣而逐渐发展成村落。 | |
旬阳县 | 万福村 | 国家级 | 村落自然聚居形成于清代,以石姓为主,石家老院为保存完好的典型清代四合院。 | ||
旬阳县 | 蜀河村 | 省级 | 地处蜀河与汉江汇流处,为商贸交通集镇,村落呈带状布局。 | ||
紫阳县 | 东红村 | 省级 | 村落位于汉江西部的山区,顺应地势呈组团式布局,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板路和石板房。 | ||
紫阳县 | 营梁村 | 国家级 | 乾隆末年湖广大移民集聚地,汉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水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古代会馆群集中分布于此。 | ||
汉阴县 | 四合村 | 省级 | 因湖广移民聚居而形成,传统建筑围绕“丫”字形老街两侧分布,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征。 | ||
汉阴县 | 茨沟村 | 省级 | 村落围绕明清古梯田分布,保留有吴家花屋等湖广移民留存的传统建筑。 | ||
商洛市 | 柞水县 | 凤镇街村 | 省级 | 地处社川河、水碓沟河和皂河交汇处,历史上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水旱码头,传统建筑集中分布在凤凰街两侧。 | |
洛南县 | 伍仙村 | 省级 | 村落始建于民国,属尤氏家族,现存代表性传统建筑为尤家大院。 |
Tab.2
Identification index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nheritance genes
遗产景观类别 | 识别因子 | 识别指标 | 指标解释 | |
---|---|---|---|---|
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征 | 环境特征 | 村落外部环境特征 | 选址与格局 | 地理风水环境格局 |
村落内部环境特征 | 平面形态 | 仿生图案或意象图形 | ||
空间布局 | 集聚、散居或组团式等 | |||
街巷格局 | 路网结构 | |||
建筑特征 | 传统民居特征 | 平面结构 | 围合、半围合或不围合 | |
建筑形制 | 多进合院式或单体院落 | |||
屋顶造型 | 悬山顶、硬山顶或平屋顶等 | |||
山墙造型 | 人字形或三角形;马头墙 | |||
屋脸形式 | 一层或多层 | |||
建筑用材 | 土、木、砖、石等 | |||
局部装饰 | 砖雕、木雕、石雕等 | |||
主体性公共建筑 | 公共场所 | 祠堂、庙宇、古城寨等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征 | 习俗特征 | 游艺习俗 | 地方剧种、传统技艺等 | |
集市贸易习俗 | 庙会、商贸集会等 | |||
方言特征 | 地方方言 | 所属方言片区 | ||
宗族特征 | 姓氏宗族 | “堂”文化、族谱等 | ||
信仰特征 | 信仰对象 | 民间神邸、英雄人物等 |
Tab.3
Identification of local-specif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地方性文化特质 | 传统村落 | 村落级别 | 识别依据 | 所属地区 |
---|---|---|---|---|
军事文化 | 杨家沟村 | 国家级 | 村寨结合;杨家沟革命旧址 | 陕北地区 |
刘家峁村 | 省级 | 城堡式窑洞庄园 | 陕北地区 | |
张寨村 | 国家级 | 克戎寨遗址 | 陕北地区 | |
贺一村 | 国家级 | 城堡式窑洞庄园 | 陕北地区 | |
神泉村 | 国家级 | 神泉堡革命旧址 | 陕北地区 | |
等驾坡村 | 国家级 | 防御匈奴的土城墙;放射连排型地下八卦庄;监军战鼓 | 关中地区 | |
万家城村 | 国家级 | 军事寨堡演变而成;古城墙、古战壕 | 关中地区 | |
柏社村 | 国家级 | 圈层式空间防御格局 | 关中地区 | |
孙塬村 | 国家级 | 孙塬古堡;八阵鼓 | 关中地区 | |
灵泉村 | 国家级 | 韩信城以及兵寨遗址存留;三道防御体系 | 关中地区 | |
桃渠塬村 | 省级 | 爷台山反击战指挥部旧址 | 关中地区 | |
党家村 | 国家级 | 上寨下村;丁字形街巷;韩城行鼓 | 关中地区 | |
移民文化 | 湛家湾村 | 国家级 | 村民由湖北迁居至此 | 陕南地区 |
万福村 | 国家级 | 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石家湾老院 | 陕南地区 | |
四合村 | 省级 | 明末清初湖广移民聚居而形成;徽派建筑风格 | 陕南地区 | |
茨沟村 | 省级 | 吴家花屋 | 陕南地区 | |
石船沟村 | 省级 | 客家人聚集地 | 关中地区 | |
交通商贸文化 | 沙坪村 | 国家级 | 明清时期的古驿站 | 陕北地区 |
木头峪村 | 省级 | 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和走西口的驿站;船工号子 | 陕北地区 | |
柏社村 | 国家级 | 商贸集镇;明清商业街 | 关中地区 | |
二郎坝村 | 省级 | 傥骆道的重要驿站 | 关中地区 | |
青木川村 | 国家级 | 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商业、文化交流场所;傩戏、羌绣等 | 陕南地区 | |
铁佛寺村 | 省级 | 自古是通蜀栈道青泥路上的主要驿站 | 陕南地区 | |
蜀河村 | 省级 | 蜀河和汉江交汇处发展成的商贸交通集镇 | 陕南地区 | |
营梁村 | 国家级 | 汉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水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会馆建筑群 | 陕南地区 | |
凤镇街村 | 省级 | 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水旱码头 | 陕南地区 | |
产业文化 | 峪口村 | 国家级 | 传统造纸作坊;“峪口麻纸”工艺; 造纸民谣小调 | 陕北地区 |
泥河沟村 | 国家级 | 千年枣园 | 陕北地区 | |
尧头村 | 国家级 | 民用陶瓷烧造和贸易地;陶瓷技艺;窑神庙会 | 关中地区 | |
茨沟村 | 省级 | 清代凤堰古梯田 | 陕南地区 | |
政治文化 | 莲湖村 | 国家级 | 富平县老县城所在地;斩城;阿房腔、红拳 | 关中地区 |
[1] | 蔡晴. 2006. 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 南京: 东南大学. |
[Cai Q.2006. Area based preservation of culture landscape[D]. Nanjing, China: Southeast University.] | |
[2] | 曹帅强, 邓运员, 杨载田, 等. 2014. 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以湖南省炎陵县为例[J]. 热带地理, 34(6): 831-841. |
[Cao S Q, Deng Y Y, Yang Z T, et al.2014.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cultural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Yanling, Hunan[J]. Tropical Geography, 34(6): 831-841.] | |
[3] | 何书源. 2013. 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研究[D]. 沈阳: 沈阳建筑大学. |
[He S Y.2013. A study on front shop and back house of courtyard dwelling in Southern Shaanxi[D]. Shenyang, China: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 |
[4] | 侯继尧, 王军. 1999. 中国窑洞[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Hou J Y, Wang J.1999. Yao-dong in China[M]. Zhengzhou, China: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 |
[5] |
胡最,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2012.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31(12): 1620-1627.
doi: 10.11820/dlkxjz.2012.12.007 |
[Hu Z, Liu C L, Deng Y Y, et al.2012.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landscape's gen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1(12): 1620-1627.]
doi: 10.11820/dlkxjz.2012.12.007 |
|
[6] | 胡最, 刘沛林, 曹帅强. 2013.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 68(2): 219-231. |
[Hu Z, Liu P L, Cao S Q.2013.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genes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f Hunan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8(2): 219-231.] | |
[7] |
胡最, 刘沛林, 邓运员, 等. 2015.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J]. 地理科学, 35(12): 1518-1524.
doi: 10.11820/dlkxjz.2001.02.002 |
[Hu Z, Liu P L, Deng Y Y, et al.2015. A novel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separating landscape genes from traditional settlement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5(12): 1518-1524.]
doi: 10.11820/dlkxjz.2001.02.002 |
|
[8] | 季永鑫. 2011. 渭北永寿县等驾坡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Ji Y X.2011.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traditional sank cave-house gatherings in Dengjiapo Village Yongshou Xian in Weibei area[D]. Xi'an, China: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 |
[9] |
姜楠. 2008. 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J]. 社会科学家, (8): 138-140.
doi: 10.3969/j.issn.1002-3240.2008.08.035 |
[Jiang N.2008. Kongjian yanjiu de "wenhua zhuanxiang" yu wenhua yanjiu de "kongjian zhuanxiang"[J]. Social Scientist, (8): 138-140.]
doi: 10.3969/j.issn.1002-3240.2008.08.035 |
|
[10] | 李晓锋. 2011. 关中传统民居的伦理文化意蕴[D]. 西安: 西北大学. |
[Li X F.2011. Guanzhong chuantong minju de lunli wenhua yiyun[D]. Xi'an, China: Northwest University.] | |
[11] | 李琰君. 2011. 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民俗文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Li Y J.2011. Shaanxi Guanzhong chuantong minju jianzhu yu juzhu minsu wenhua[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 |
[12] | 刘沛林. 1995. 风水: 中国人的环境观[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
[Liu P L.1995. Fengshui: The environmental concept of Chinese[M]. Shanghai, China: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 |
[13] |
刘沛林. 2003.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4(4): 1-8.
doi: 10.3969/j.issn.1673-0313.2003.04.001 |
[Liu P L.2003. The gene expression and the sight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cultural landscape[J].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4(4): 1-8.]
doi: 10.3969/j.issn.1673-0313.2003.04.001 |
|
[14] | 刘沛林. 2008. “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J]. 经济地理, 28(6): 1035-1039. |
[Liu P L.2008. "Landscape information chain" theory and its utilization in planning of cultural tour destinations[J]. Economic Geography, 28(6): 1035-1039.] | |
[15] |
刘蓉. 2008.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质[J].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0(4): 85-88.
doi: 10.3969/j.issn.1004-9975.2008.04.019 |
[Liu R.2008. Phases and characteristic of Northern Shaanxi culture[J].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30(4): 85-88.]
doi: 10.3969/j.issn.1004-9975.2008.04.019 |
|
[16] |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5a. 陕西古村落(一): 记忆与乡愁[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Shaanxi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2015a. Shaanxi gucunluo (I): Jiyi yu xiangchou[M]. Beijing, China: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 |
[17] |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5b. 陕西古村落(二): 记忆与乡愁[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Shaanxi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2015b. Shaanxi gucunluo (II): Jiyi yu xiangchou[M]. Beijing, China: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 |
[18] | 陕西省计划委员会. 1986. 陕西国土资源[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
[The Planning Committee in Shaanxi Province. 1986. Shaanxi guotu ziyuan[M]. Xi'an, China: Sha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 |
[19] |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 陕西省传统村落图册[Z].. |
[The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2014. Shaanxi sheng chuantong cunluo tuce[Z].](补充出版信息) | |
[20] |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2006.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J]. 人文地理, 21(4): 109-112.
doi: 10.3969/j.issn.1003-2398.2006.04.023 |
[Shen X Y, Liu P L, Deng Y Y.2006. Seeking the landscape's genes atlas: One kind of new angle of view about settlement's cultural landscape districts research[J]. Human Geography, 21(4): 109-112.]
doi: 10.3969/j.issn.1003-2398.2006.04.023 |
|
[21] |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等. 2006a. 景观基因图谱: 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4(3): 143-148. |
[Shen X Y, Liu P L, Deng Y Y, et al.2006a. Landscape gene atlas: A new angle to study the zoning of settlement culture landscape[J].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34(3): 143-148.] | |
[22] |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等. 2006b. 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J]. 地理研究, 25(3): 485-494.
doi: 10.3321/j.issn:1000-0585.2006.03.014 |
[Shen X Y, Liu P L, Deng Y Y, et al.2006b. Landscape communitie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ir values of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5(3): 485-494.]
doi: 10.3321/j.issn:1000-0585.2006.03.014 |
|
[23] | 隋丽娜. 2014. 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角[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
[Sui L N.2014. Guanzhong feiwuzhi wenhua yichan yanjiu: Wenhua shengtaixue shijiao[M]. Tianjin, China: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 |
[24] | 汤茂林. 2000.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19(1): 70-79. |
[Tang M L.2000. The inventory and progress of cultural landscape stud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1): 70-79.] | |
[25] | 王兴中, 李胜超, 李亮, 等. 2014.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J]. 人文地理, 29(6): 1-9. |
[Wang X Z, Li S C, Li L, et al.2014. Regional cultural gene repetitions and the conception of humanism transgenosis space control[J]. Human Geography, 29(6): 1-9.] | |
[26] | 王兴中, 刘永刚. 2007.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 人文地理, 22(3): 1-6, 11. |
[Wang X Z, Liu Y G.2007.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human geography and the schools since "cultural turn"[J]. Human Geography, 22(3): 1-6, 11.] | |
[27] | 向岚麟, 吕斌. 2010.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5(6): 7-13. |
[Xiang L L, Lv B.2010. Review on cultural landscape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J]. Human Geography, 25(6): 7-13.] | |
[28] | 辛福森. 2012.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D].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
[Xin F S.2012. On Characteristic and gene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region in Anhui Province[D]. Wuhu, China: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 |
[29] |
邢向东. 2007. 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 方言, (4): 372-381.
doi: 10.3969/j.issn.0257-0203.2007.04.011 |
[Xing X D.2007. Chinese dialects in Shaanxi Province[J]. Dialect, (4): 372-381.]
doi: 10.3969/j.issn.0257-0203.2007.04.011 |
|
[30] |
徐卫民. 2014.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J]. 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6(1): 7-14.
doi: 10.3969/j.issn.1671-6248.2014.01.002 |
[Xu W M.2014. Shaanxi regional cul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6(1): 7-14.]
doi: 10.3969/j.issn.1671-6248.2014.01.002 |
|
[31] | 翟文燕, 张侃侃, 常芳. 2010. 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 以西安城市建筑风格为例[J]. 人文地理, 25(2): 78-80, 60. |
[Zhai W Y, Zhang K K, Chang F.2010. The cultural spatial cognitive structure of ancient city based on regional "landscape gen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style of Xi'an City[J]. Human Geography, 25(2): 78-80, 60.] | |
[32] |
张凤琦. 2008.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4): 63-66, 50.
doi: 10.3969/j.issn.1004-2253.2008.04.011 |
[Zhang F Q.2008. The concept and the study methods of regional culture[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4): 63-66, 50.]
doi: 10.3969/j.issn.1004-2253.2008.04.011 |
|
[33] | 赵荣, 李同昇. 1999. 陕西文化景观研究[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
[Zhao R, Li T S.1999.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 Shaanxi[M]. Xi'an, China: 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 |
[34] | 周俊玲, 陈剑强. 2008. 马氏庄园窑洞民居的文化艺术内涵[J]. 四川文物, (5): 26-31. |
[Zhou J L, Chen J Q.2008. Cultural and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cave folk house in Ma's Demesne[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5): 26-31.] | |
[35] | Sauer C O.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2(2): 19-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