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祁生林, 杨进怀, 张洪江, 等. 关于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的刍议.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3): 115-118.
[2] 杨涛. 百年一遇暴雨带给深圳什么. 南方都市报, 2008-6-16(SA11).
[3] 李志坚, 蔡志清, 何建华. 搞好城市水土保持试点, 推进山西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水土保持, 2002(9): 30-31.
[4] 吴照柏,杨新民,李占斌. 石嘴山市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2004, 24(2): 60-62.
[5] 刀红英. 云南省城市水土保持试点的经验与成效. 中国水土保持, 2004(8): 25-26.
[6] 周继霞, 张凤太, 苏维词. 中国西南山地型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6): 350-353.
[7] 李杰, 王亚娥, 孙三祥,等. 陇东黄土塬区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及排水资源化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7): 126-131.
[8] 邓岚, 宋桂琴. 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研究进展初探.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5): 72-75.
[9] 杨子生. 论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及其有关概念. 山地学报, 2001,19(5): 436-445.
[10] 吴以敩. 略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问题. 中国水土保持,1992(12): 56-58.
[11] 孙建轩. 水土保持词语浅释.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1-23.
[12] 唐克丽. 城市水土流失和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通报,1997, 17(1): 封2.
[13] 袁仁茂,杨晓燕,李树德. 论城市水土流失及其类型系统.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37(3): 400-406.
[14] 郭志贤. 试论城市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1998,(10): 29-30.
[15] 甘枝茂, 孙虎,吴成基. 论城市土壤侵蚀与城市水土保持问题. 水土保持通报,1997, 17(5): 57-62.
[16] 柴宗新. 城镇侵蚀及其防治. 中国水土保持,1997(1): 29-32.
[17] 王继增, 吴志峰,朱立安, 等. 关于城市水土流失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水土保持通报, 2005,2 5(4): 106-110.
[18] 吴长文. 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2(3): 1-5.
[19] 吴长文, 刘伟常, 盛定生.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中国水土保持, 1997(1): 36-39.
[20] 白清俊,朱晓霞. 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9(2): 1-4.
[21] 林军. 关于深圳市城市水土流失问题的探讨. 中国水土保持,1997(1): 33-36.
[22] 宋伟, 周庆华, 郭永辰. 着力开展以雨洪利用为重点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河北水利, 2006(4): 35-36.
[23] 吴长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 中国水土保持,1995(12): 38-40.
[24] 胡建民. 试论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0(3): 59-61.
[25] 徐刚. 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探讨. 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5): 40-45.
[26] 王鹏, 罗东翔. 城市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3): 211-212.
[27] 张丽萍,唐克丽. 工程建设加大坡面系统潜在侵蚀能力的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2): 27-30.
[28] 杨耕. 闲置开发平土区水土流失特性及其治理途径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6): 69-72.
[29] 孙希华. 济南城市扩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1): 50-52,73.
[30] 吴长文. 深圳城市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水土保持, 2006(8): 29-31.
[31] 陈法扬, 谢军. 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 水土保持研究, 1997, 4(1): 16-18.
[32] 陈法扬. 城市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商榷. 中国水土保持, 1999(3): 30,36.
[33] 吴长文, 欧阳菊根, 欧阳毅. 开发建设平土区的水土流失等级划分.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6, 2(3): 8-14.
[34] 王志明. 关于城市化土壤侵蚀等级划分综合评判模型的探讨. 水土保持研究, 1998, 5(2): 131-135.
[35] 许有鹏, 都金康, 张立锋,等. 城市水土流失综合评估模型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4): 16-19.
[36] 万方秋, 丘世钧, 王继增. 城市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指标体系初探.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2): 79-82.
[37] 田耀武, 郑根宝. 城市地区水土流失指标探讨. 陕西林业科技, 2004(3): 21-24,29.
[38] 李文玲, 田耀武, 郑根宝. 城市森林水流失率和水土流失率的探讨.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2): 57-60.
[39] 王锐亮, 何炳辉, 罗雷.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1): 31-32.
[40] 郭廷辅.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从何入手. 中国水土保持,1997(1): 6-7.
[41] 陈法扬.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简述. 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4): 37-41.
[42] 吴长文, 刘伟常, 盛定生.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中国水土保持, 1997(1): 36-39.
[43] 陈道机. 对我省开展城市水土流失调查与规划方法的探讨. 福建水土保持, 1997(3): 50-53,56.
[44] 吴长文, 李财金, 卢进波, 等. 南方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有关问题探讨.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 18(3): 75-76,83.
[45] 王永喜, 吴长文, 郭江红. 城市片区开发建设水土保持方案探讨.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6, 18(3): 80-83.
[46] 柳长顺, 齐实, 杜丽娟.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水土保持有关问题的探讨.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3): 101-104.
[47] 罗振, 李财金, 邱甜, 等. 深圳市水土流失生态防治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水土保持, 2008(2): 15-16.
[48] 吴长文, 李财金. 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生态治理探索.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5, 17(3): 11-13.
[49] 吴长文, 章梦涛, 付奇峰. 喷播绿化技术在斜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0,14(2):11-14.
[50] 钟晓, 吴长文, 陈林东. 绿化笼砖在治理岩质陡坡中的作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2(3): 119-121.
[51] 吴长文, 王富永, 何伟. 城市化开发场平工程沉砂池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6(4): 155-158.
[52] 周淑兰, 杨文利, 黄红卫. 城市引水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研究: 以深圳市东部供水水源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1, 8(1): 79-81,122.
[53] 卜立新, 王耀生,黄毅, 等. 海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功能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 2007(12): 29-30.
[54] 王佐成, 赵纯勇, 郭跃, 等. 城市水土流失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9(1): 57-61,66.
[55] 汪西林, 白占雄, 王冬梅, 等. 可视化技术在城市水土流失调查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4): 182-185.
[56] 吴永红. 线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4): 33-35.
[57] 肖卫国, 陈冬奕, 吴长文. 深圳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GPS应用. 人民珠江, 2003(1): 41-42.
[58] 黄荣珍, 张金池, 舒洪岚, 等. 国内外城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江西林业科技, 2005(4): 30-33,42.
[59] 吴长文, 黄翰森, 黄琼. 欧洲城市水土保持考察及其思考. 中国水土保持, 2006(3): 10-12.
[60] 宋瑜, 江洪, 余树全, 等. 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分析.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 24(3): 342-349.
[61] 王昭艳, 张旭东, 周金星, 等.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 18(6): 32-35.
[62] 聂国辉, 开美玲, 张玉梅, 等. 城市化地区水土保持发展层次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7(3): 56-58.
[63] 谢汉生, 王冬梅, 苏新琴. 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5): 67-70.
[64] 张璐, 王秀茹. 城市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3): 188-190.
[65] 白芙蕖.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发展思路. 内蒙古水利, 2006,(2): 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