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资源与环境
    冯凌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15-522.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1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01

    生态补偿是调整损害与保护生态环境主体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激励机制.基于对生态补偿等资源环境领域“公共品”和“外部性”的传统认识,相比国外,国内目前相关实践和研究尚处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性转移支付阶段.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生态消费理念的兴起和社会支付意愿的增强,生态旅游等市场化消费方式日趋增多,生态产权交易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生态服务市场价值实现的交易成本也逐渐降低.因此,生态补偿应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类型属性,以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为依据,逐步推进市场化制度体系建设.对案例的搜集分析、土地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深入及社区参与的跟踪,有助于该领域机制研究的深化.

  • 资源与环境
    李二玲, 李小建, 闫家厂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23-529.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2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02

    从农户对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的响应等7个方面构建农户对外部影响响应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课题组对河南省1251家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农户的信息化响应对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贡献最大.样本村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在村内差异较大,而村间差异较小.模型分析发现,影响农户外部响应能力的因素包括农户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农户的非农收入状况是农户外部响应能力的首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随农户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地理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村距县城的距离比村距乡镇的距离和村距城市的距离对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影响更为显著.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并影响其他因素对农户外部响应能力的影响程度;镇域人均电话的影响印证了农户的信息化响应对农户外部响应能力的首要贡献.

  • 资源与环境
    杨波, 徐勇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30-534.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3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03

    退耕还林还草是目前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体政策.为使生态退耕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本文基于WIN-YIELD软件,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利用2006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坡耕地种植苜蓿的秸秆干物质产量、水土流失量及其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形坡度是影响苜蓿秸秆干物质产量和泥沙流失的重要因素,苜蓿秸秆产量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减小,泥沙流失的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地形高程1000 m以下的地域种植苜蓿其产量明显高于1000 m以上的地域,坡耕地苜蓿产生径流和泥沙随地形高程的变化不显著;地形坡向对苜蓿秸秆产量和水土流失量的影响不大.

  • 资源与环境
    王计平, 陈利顶, 汪亚峰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35-542.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4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04
    Baidu(158) CSCD(17)

    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对认识该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变化,乃至全球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剖析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格局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从定量化分析、时空特征和尺度效应等方面对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深入分析了当前研究在景观数据选择与应用、尺度依赖性分析和标准确定等方面的现状特征与不足之处,并对今后在景观格局演变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 资源与环境
    张芳怡, 濮励杰, 邢志远, 丁蕾, 彭补拙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43-548.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5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05
    Baidu(31) CSCD(5)

    随着人类需求增长与资源本身稀缺性、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当前正面临着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与粗放式、资源消耗式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这种形势导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以资源为研究对象的资源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也将成为必然.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国资源地理学学科地位的发展过程;阐述了资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从资源的广义内涵出发,将资源地理学划分为自然资源地理学和社会资源地理学2大类,初步构建了资源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然后回顾了国内外资源地理学产生与发展历史,并总结了资源地理学当前主要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最后从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学科建设3个方面提出了中国资源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资源与环境
    黄耀欢, 王浩, 肖伟华, 秦大庸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49-556.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6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06
    Baidu(13) CSCD(4)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水质监测较常规监测具有巨大优势,能快速、大尺度、低成本的监测水质参数在时空上的变化状况.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内陆水体环境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其次,介绍了常用水质参数的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包括叶绿素a(Chl-a)、悬浮物(SS)、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以及总磷(TN)、总氮(TP)等其他水质参数,并将其划分为经验模型和生物光学模型两种监测方法;再次,对常用的遥感数据源进行了介绍和优缺点的评述;最后,讨论了内陆水体环境遥感监测误差来源,并对今后内陆水体环境遥感监测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 资源与环境
    何斌, 武建军, 吕爱锋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57-564.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7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07
    Baidu(117) CSCD(39)

    农业干旱风险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不仅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干旱风险区划和灾前损失预评估的理论基础.本文系统阐述了农业旱灾风险的内涵及构成要素、风险分析体系及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基本原理,从农业旱灾危害性以及承灾体脆弱性角度系统地建立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分析程序框架和指标体系,尤其是开发针对每一风险要素的、动态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是当前干旱灾害风险时空格局研究的当务之急.

  • 资源与环境
    刘淑燕, 余新晓, 信忠保, 李庆云, 李海光, 雷凤燕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65-571.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8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08
    Baidu(24) CSCD(17)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相邻的2条支沟(桥子东沟和桥子西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获得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水文站1986-2004年观测的次降雨-径流-泥沙过程资料,研究了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增加水土保持措施为主)对径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增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能够有效地减少小流域的径流量、产沙量;在次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小,土地利用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两流域次降雨水沙关系差异不显著,在次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大和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时,两流域次降雨水沙关系差异显著,坡耕地改梯田的农田水利建设可能是导致水沙变化的主要原因.

  • 资源与环境
    李益敏, 刘素红, 李小文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72-578.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9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09

    本文选取坡度、坡向、海拔、土地利用、交通、水资源、土壤质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GIS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怒江峡谷区的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区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周围,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与泸水县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吻合.泸水县人居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人居环境评价值与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达到0.89,与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达到0.956.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泸水县各个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泸水县已难以承载现有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