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
周明茗(1994— ),女,重庆渝北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E-mail: 645297081@qq.com |
收稿日期: 2018-12-21
要求修回日期: 2019-05-07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1-28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1100804)
版权
Element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Received date: 2018-12-21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9-05-07
Online published: 2019-11-28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No(2018YFD1100804)
Copyright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典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论文以系统论为指导,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从学理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涵及要素构成进行辨析,并围绕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划分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主要由基础要素(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多元经营主体和乡村文化)、驱动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和管理要素(制度和政策)4种要素构成;依据乡村生产关系变革、经济体制变迁、城乡关系转变等规律,将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土地改革运动时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不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特征表现各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通过支撑与约束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以及调控与反馈机制推动自身运行发展。从要素功能、结构关系、协同等视角去审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状态、诊断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或障碍因素等,将成为未来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的重点。
周明茗 , 王成 .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 38(11) : 1655 -1664 . DOI: 10.18306/dlkxjz.2019.11.001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is a typical human-earth system,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Guided by the system theory and following the basic methods of system science, this study theoretically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and divid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arou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 On this basis, it clarifie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The study found that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four sets of elements: basic elements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core elements (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rural culture), driving elements (cap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market) and management elements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patterns of rural production relation change, economic system change, and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chang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land reform movement, agricultural mutu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movement, people's commune movement, and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element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and their interrelated ways vari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are different.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promotes its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supporting and restraining mechanism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s, and regulatory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Futur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examining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and diagnos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r obstacles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ctor function,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and coordination.
表1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Tab.1 Evolution process of rural production spatial system |
发展时期 | 发展阶段 | 土地制度 | 经济体制 | 城乡关系 | 农业经营主体 | 农村产业结构 | 农业政策导向 |
---|---|---|---|---|---|---|---|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1949—1952年) | — | 农民所有、 农民经营 | 计划经济 | 城乡互助互惠,商品、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 农户 | 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 | 耕者有其田,农业自给自足 |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时期(1953—1957年) | — | 集体所有、 集体经营 | 计划经济 | 限制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 | 农业合作社 | 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 | 统购统销,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1958—1977年) | — | 集体所有、 集体经营 | 计划经济 |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确立,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城乡差距趋高 | 人民公社 | 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 | 一大二公,进一步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年至今) | 第一阶段 (1978—1991年) | 集体所有、 农户自主 经营 | 计划、市场双轨制 | 城乡二元关系缓和,城乡要素、产品流通逐渐频繁 | 农户、乡镇企业 | 农、林、牧、副、渔并举,农村第二、三产业开始涌现 | 高产,农业市场化 |
第二阶段 (1992—2002年) | 集体所有、 农户自主 经营为主 | 市场经济 | 城乡发展不对等,城市化迅速推进,乡村发展滞后 | 农户为主,沿海少数地区开始出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 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 高产、优质、高效 | |
第三阶段 (2003—2011年) | 集体所有、 多元经营 | 市场经济 | 城乡统筹发展 | 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元经营主体并存 | 三产同步 | 保农、增收、减负,实现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 |
第四阶段 (2012年至今) | 集体所有、 多元经营 | 市场经济 | 城乡融合发展 | 多元分化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开始萌芽 | 三产融合 | 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
1 |
陈俭 . 2016. 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启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37(6):48-52, 58.
[
|
2 |
褚保金, 莫媛 . 2011. 金融市场分割下的县域农村资本流动: 基于江苏省39个县(市)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 1):88-97.
[
|
3 |
邓春, 王成, 王钟书 , 等. 2017. 共生视角下村域生产空间重构路径设计: 以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31(2):48-57.
[
|
4 |
丁成际 . 2014. 当代乡村文化生活现状及建设[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8): 39-42, 91.
[
|
5 |
杜敬 . 1982. 土地改革中没收和分配土地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 ( 1):139-162.
[
|
6 |
韩鹏云 . 2015. 中国乡村文化的衰变与应对[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1):49-54.
[
|
7 |
何焱洲, 王成 . 2019.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与格局优化: 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J]. 经济地理, 39(3):162-171.
[
|
8 |
侯利敏 . 2000. 对中国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评价[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32-36.
[
|
9 |
姜明伦, 何安华, 楼栋 , 等. 2012.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经济学家, ( 9):81-90.
[
|
10 |
李佳 . 2012. 乡土社会变局与乡村文化再生产[J]. 中国农村观察,(4): 70-75,91, 95.
[
|
11 |
刘彦随 . 2007.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 地理学报, 62(6):563-570.
[
|
12 |
刘彦随, 吴传钧, 鲁奇 . 2002.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 22(4):385-389.
[
|
13 |
刘彦随, 张紫雯, 王介勇 . 2018.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73(2):203-218.
[
|
14 |
宋洪远, 赵海 , 等. 2015. 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
|
15 |
陶艳梅 . 2011.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述论[J]. 中国农史, 30(1):105-111.
[
|
16 |
汪宗田, 张存国, 龚静源 . 2011. 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理论月刊, ( 5):19-22.
[
|
17 |
王成, 李颢颖 . 2017.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概念性认知及其研究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36(8):913-923.
[
|
18 |
王成, 周明茗, 李颢颖 , 等. 2019. 基于耗散结构系统熵模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有序性研究[J]. 地理研究, 38(3):619-631.
[
|
19 |
王敬尧, 魏来 . 2016. 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2): 73-92, 206.
[
|
20 |
王劲屹 . 2018. 农村金融发展、资本存量提升与农村经济增长[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5(2):64-81.
[
|
21 |
王雅鹏, 吕明, 范俊楠 , 等. 2015.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农业现代化研究, 36(2):161-167.
[
|
22 |
魏宏森 . 2013. 钱学森构建系统论的基本设想[J]. 系统科学学报, 21(1):1-8.
[
|
23 |
乌杰 . 2005. 系统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发展观[J]. 系统辩证学学报, ( 3):1-12.
[
|
24 |
许庆 . 200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特点及改革方向[J]. 世界经济文汇, ( 1):93-100.
[
|
25 |
叶扬兵 . 2008. 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述评[J]. 当代中国史研究, ( 1):61-73.
[
|
26 |
赵旭东, 孙笑非 . 2017. 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 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1):119-127, 148.
[
|
27 |
周军 . 2011.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2):60-64.
[
|
28 |
周小斌, 李秉龙 . 2003. 中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6):32-36.
[
|
29 |
朱晶, 晋乐 . 2016. 农业基础设施与粮食生产成本的关联度[J]. 改革, (11):74-84.
[
|
30 |
邹一南 . 2018. 户籍改革的路径误区与政策选择[J]. 经济学家, (9):88-97.
|
31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