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约稿
布鲁恩·斯坦利, 刘爱利 译
尽管空间、地方、区域、环境是所谓“永恒的地理命题”, 但大部分的人文、环境地理学研究中的“时间”主题都聚焦在研究地方、景观和区域的当前或过去, 却少有研究者对其未来产生兴趣。研究的缺乏可能要归因于对此前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地理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不熟悉, 或者对这些研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估计不足。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在不同年代地理学界对未来地理学的研究做过哪些工作, 以及未来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 来弥补这一缺陷。20 世纪70 年代早期, 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当时正在显现的后工业经济、社会的不同特征,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革新, 城市未来, 变化中的社会秩序, 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改造等一系列问题。部分未来地理学者从“带有地理色彩”的科幻作家们以及其他各学科的学者那里借鉴了许多观点和概念。这些学者们的代表作品, 在文中列出的书目以及两本主要的跨学科杂志The Futurist(由世界未来学会出版)以及Future Studies中可以看到。未来学家们所使用的预测方法和模型多种多样, 如趋势外推、交叉影响分析、模型模拟、情景假设、德尔菲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当前, 对未来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企业界、教育界、政策研究界等的重视, 这一点可以从学术性刊物、奖项, 以及对2050 年及其以后的世界规划中, 对未来研究的兴趣日益增长得到证明。对未来的研究聚焦于世界南方(发展中国家)、北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与人口, 以及全球环境的未来, 不仅需要考虑“确定性”(期待中的世界), 也同样要考虑“不确定性”以及“不愿意看到却又可能出现”的一面。本文给出了当前至2050 年时段地理学者可能需要考虑的29 个重点研究主题, 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及环境地理领域。同时, 本文还讨论了6 个针对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环境领域未来发展的研究主题, 包括中国的“绿色化”, 作为崛起的世界性强国的中国, 中国消费者及其伦理观, 作为全球创新领袖的中国, 人口问题和数字鸿沟, 以及未来的宗教/信仰问题。为便于对未来研究的讨论和分析, 文中给出了7 幅富有新意的专题图, 分别描绘了欧洲世界的亚洲化趋势, 未来的城市系统, 重大洲际交通工程, 不同区域的时间文化, 自治区域和新的国家, 以及环境地带迁移等。最后, 本文建议中国地理学界运用德尔菲法, 对中国的未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审视。其结果对于区域和国家层面规划制订将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也将使地理学者在推动建设社会、环境美好未来的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 地理学者也需要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们紧密合作, 共同研究与国家、区域乃至全球未来相关的“时间”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