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地表过程
  • 地表过程
    李秀霞,倪晋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侵蚀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为寻找流域上土壤侵蚀的主导影响因子,收集了黄河流域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数据,通过引入信息熵原理分析了 各个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1∶10 万地图比例尺条件下,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大小排序为:①水蚀区,加权降雨量>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②风蚀区,地形起伏度>风蚀 气候因子>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③冻融区,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气温变化率>植被覆盖度>土壤类 型。该研究在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之间建立了定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给出了影响黄河流域水力侵蚀、风 力侵蚀、冻融侵蚀的主导性因子,可为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研究和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

  • 地表过程
    孙栋元,伊力哈木,冯省利,赵成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是解决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干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具 有重要意义。以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内涵为基础,分析了干旱内陆河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 现状,对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 的研究趋势。指出在未来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中应加强与气象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内陆河水资 源高效利用模式和基于生态健康和环境发展的内陆河环境需水定值方法与阈值。开发内陆河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 度信息系统和管理模式。指出综合水循环组成部分的集成模型是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 地表过程
    夏非,张永战,吴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岸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是当今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但是,对于海岸带这样高维数 非线性系统行为的认识与研究还很有限,因而预测海岸地区地貌演变与沉积物输运就变得比较困难,尤其是动力 数值模型在较大时空尺度上的模拟并不理想。数据驱动模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在数据驱动模型 构建之前,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技术能够有效提取、定量表达数据中的主要型式与它们的时空演变,以及不同 型式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这不但有助于构建数据驱动模型进行模拟,更有益于理解这些主控因素是如何影响 海岸地貌演化的,进而不断丰富对于海岸地貌演化的过程与机制的认识。故本文在系统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 础上,首先简要介绍了EOF 分析的基本原理,然后从砂质和淤泥质海岸剖面的时空变化特征、河口近岸海底冲淤 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预测、海岸海洋地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和输运等几个方面综述EOF 分析在这些研究中 的应用进展,同时比较分析研究实例中的问题,进而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应该主要从提高海岸地貌与沉积 数据的野外获取手段与时空分辨率,拓宽可供EOF 分析的时间或非时间序列的数据类型;深入挖掘EOF 分析结果 所显示出的海岸地貌与沉积现象中的物理过程与机制,以期为特定时空尺度的海岸地貌与沉积数值模拟提供有价 值的参考信息; 多与其他线性或非线性分析技术联合使用以作深入分析解释或模拟这三方面来做进一步改进,为 实现EOF 分析在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与发展提供借鉴。

  • 土地利用变化
  • 土地利用变化
    李心玉,葛莹,张遵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维和时间维上是一个渐进的、不确定的复杂过程,而模糊理论正是解决不确定性现象 的一种合适的方法,所以尝试运用模糊推理理论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为研究 区,建立了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土地利用变化模糊推理模型,通过利用ANFIS 训练获得模型的 隶属函数及参数,并运用该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利用ANFIS 建立的 模型,基本上可以模拟研究区复杂而不确定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同时ANFIS 可以有效地简化模糊推理模型结构, 使得模型更具灵活性。因此,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解决思路。

  • 土地利用变化
    贾文臣,贾香云,李福印, 王卷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威海市三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应用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分形模型,获得了1985 年、1995 年和2000 年三个时期威海市各主要地类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 通过叠加分析等方法, 计算出了1985-1995 年、1995- 2000 年和1985-2000 年三个时间段各主要地类动态度。在此基础上,对威海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时空格局变化特 点、动态度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85 年、1995 年和2000 年分维数较大的主要地类均是未利用土地、城 镇用地和水域等,分维数较小的地类均是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从1985 年到2000 年,各主要地类的分维数 平均值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总的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态向着简单、规则的方向发展。在不同时段,各主要地 类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变化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在三个时期的空间结 构较稳定,水域、城镇用地、草地和耕地在三个时期的空间结构较不稳定。1985-1995 年,威海市城镇用地年增长率 最大,林地年减少率最大;1995-2000 年,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水域年减少率最大;1985-2000 年,城镇用地年增 长率最大,未利用土地年减少率最大;威海市城镇扩展迅速,城镇化趋势显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规划、城镇 化等因素是威海市主要地类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和动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土地利用变化
    吴晓旭,邹学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遥感与GIS 技术支持下,以乌审旗1986-2005 年5 期TM 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 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土地利 用景观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 明:(1)20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经历着“涨势”与“落势”的波动。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方向来看,林地、草地和沙 地相互转换频繁;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沙地;水域主要向其他未利用地转换,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向草地和 沙地转换,工矿用地没有转出。从2005 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来源看,耕地主要是由林地、沙地和草地转变而 来;林地主要由沙地和草地转变而来;草地主要是由沙地和林地转变而来;水域主要是由沙地和耕地转变而来;居 民地主要是由沙地、草地和林地转变而来;其他未利用地主要是由草地、水域和林地转变而来。(2)土地利用景观格 局演变特征表现为:除居民点外各类景观斑块形状指数都呈增加趋势;除水域外,各类景观斑块密度下降、分离度 减少;全旗景观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升高。(3)人为因素中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 化起重要作用。

  • 土地利用变化
    韩海辉,杨太保,王艺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77、1999、2007 年三期生长季的Landsat 遥感影像,利用RS、GIS 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青海省贵南 县1977—2007 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监测,并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 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 年间贵南县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场 面积总体呈现退化趋势,其中东南部芒曲镇和森多乡地区的高覆盖度草场持续退化,而木格滩地区的中覆盖度草 场则经历了被开垦为耕地后又退耕还草的过程;耕地先增后减,总体呈减少趋势;另外研究区东部和南部山地地带 的疏木灌林有所增加,龙羊峡水库的修建淹没了周围一些裸岩和低覆盖度草场,而2000 年后政府实施的退耕还草 工程也逐步见效,木格滩沙地面积被控制。30 年间贵南县景观总体发生破碎化,前期破碎化程度剧烈,优势斑块呈 分散趋势,景观异质性上升;后期因退耕还草等保护措施,破碎化程度有所缓和,优势斑块倾向聚集,景观内部聚合 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近几十年来人口和牲畜数量急剧增加、人类对 草场乱采滥伐、不合理发展畜牧业等人为干扰因素还是占主导。

  • 土地利用变化
    刘勇,杨晓梅,张丹丹,张雪武,高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湾是镶嵌在海岸线上的明珠,是人类开发海洋和进入内陆的桥头堡,其分类方法多样,大体是从自然属 性或地貌的角度出发的。随着人类经济开发强度的加大,针对海湾开发利用的分类方法成为开发规划或管理的重 要科学基础。为此,就海湾滩涂开发利用与管理考虑,提出了确定海湾范围的标准及海湾分类的定量指标,完成了 对广东海湾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多时期的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各种类型海湾20 年来的开发利用变化,得 到的结果与海湾实际情况相符,即广东海湾的岸线曲折度整体增加,说明海湾岸线在后退情况下,并没有趋于平直 化,而是由于有些岸段的侵蚀加剧而使得海湾岸线的曲率变大。而广东海湾受围海造田、淤积等因素影响大多海湾 在岸线后退的情况下海湾水域面积却在减少。因此,在以后的海湾开发利用中,应合理规划,保护海湾的生态平衡, 促进海湾的健康发展。

  • 气态变化与生态安全
  • 气态变化与生态安全
    谢健,刘景时,杜明远,康世昌,汪奎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架设在念青唐古拉山南坡9 个海拔高度(4300~5500m)的自动气象站一年(2006 年8 月1 日-2007 年7 月31 日)的实测数据,对山坡1.5m 高度的气温和季风期(6-9 月)降水随海拔梯度和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表明 4300~4950m 存在一个逆温带,逆温时间自10 月至翌年4 月。年逆温频率为11.5%(42 天)。4300~5500m 年平均气温 直减率为0.61℃/100m;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季风期各月最大降水带都在海拔5100m。最大降水高度以下,山坡降水 量递增率为4~7mm/100m,最大降水高度以上,降水递减率数值上为降水递增率的1.6~2.3 倍。7 月和8 月降水量占 季风期总降水量比例大于6 月和9 月。降水月内分配山坡上部总体较山坡下部均匀。降水主要发生在4:00-10:00 以外的时间段,而大-中雨(3~14mm/h)主要发生在18:00-22:00。山坡强降水段相对集中在4650~5100m 海拔高度。

  • 气态变化与生态安全
    段建平, 王丽丽, 任贾文, 李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消融强烈, 以退缩为主。本文对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冰川面积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我国冰川末端变化对气候变化的 响应在时间上要滞后10~20 年,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面积变化的幅度在青藏高原边缘和周边地区要大 于高原内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也由内部向边缘增强。最后指出了我国冰川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今后发展趋势。

  • 气态变化与生态安全
    万利,陈佑启,谭靖,张洁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京郊三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县)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在GIS 和RS 技术支持下从景观 格局角度进行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首先,根据遥感数据解译出1996 和2005 两期土地利用 图;然后计算景观干扰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它们合成景观稳定性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指数(ESI);最 后,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安全指数进行空间化,并对生态安全指数的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 值分析。结果表明:(1)1996-2005 年研究区的各景观类型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主要的景观变化特征为建设用地景 观持续增加、耕地景观大量减少,尤其以建设用地景观变化最快;(2)研究区的斑块数量、破碎度、多样性指数和分形 维数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3)生态安全指数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局部区域的景观类型从1996 年的零散分布发展 至2005 年的连片分布,整体生态安全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增强;(4)生态安全指数值从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 区)到远郊城市发展新区(顺义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密云县),呈现出由低而高的变化趋势,其低值区域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扩大。表明生态安全指数能够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其演变方向。

  • 气态变化与生态安全
    李佩武,李贵才,张金花,李子鹤,徐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对深圳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预测与科学管理调控,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构建了度 量深圳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各指标赋权,通过模糊综合法并 借助SPSS 软件,对深圳城市1997-2006 年生态安全水平动态变化进行计算、分析、评价,然后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构 建评价预测模型, 以实现对深圳生态安全的前景预测与完成2006 年的生态安全级别特征值的验证。结果表明: 1997-2006 年深圳城市理想安全和较安全隶属度逐渐变大,极不安全隶属度逐渐变小,显示深圳生态安全的限制因 子在不断减少,生态系统发展潜力较大;1997-2005 年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从临界安全向较安全逼近的态势,2006 年 达到较安全状态;经模型检验,评价预测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2006 年预测与研究成果的生态安全级别特征值 高度吻合,2022 年深圳生态可达理想安全水平。

  • 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
  • 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
    梁进社,吴颖,张锦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新街口北大街沿线的婚纱摄影、电气五金、乐器 和服装四种同类商品集聚型商店为例,探讨了该布局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其效应。论文认为,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较大 的份额是这类布局模式产生的基本原因;搜寻成本的存在和商家与消费者间交流产生的信息溢出效应有利于这种 集聚;相对于分散型模式,同类商品集聚型布局模式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因为它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商家和消 费者都获利;同类商品集聚型布局模式更适应于产品有差异且类别众多的商品,不应与其他的布局模式形成对立。

  • 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
    张杜鹃, 刘科伟, 陈忠暖,王联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中有关城市缓冲区分析理论,引入GIS 技术方法,从宏观角度突破行政区划 界线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从促进经济增长的意义上对其内部的核轴地带(即发展轴和拓展面)做了 实体线状和面状30 km 缓冲空间分析,达到了一定距离邻域空间可视化效果。结果显示:① 以广州市为拓展面的 缓冲空间涉及了东莞市、佛山市和中山市的主城区以及深圳市和珠海市的部分城区。② 以广深铁路为发展轴的缓 冲空间涉及到了整个东莞市、深圳市行政区范围,以广珠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的缓冲空间涉及到了佛山市区,整个中 山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市的部分行政区,波及到了江门市和东莞市小部分行政区。本文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 群核轴地带一定距离缓冲空间内所能辐射和影响到的其他城市的地域范围,并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说明珠江三角 洲作为未来经济集聚地,只有通过实现空间上的优势组合及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到区 域经济空间分布相对均衡的转变,最后提出了技术应用、缓冲距离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
    胡丹,宋玉婧,申玉铭,邱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北京1997 年投入产出表、2002 年投入产出表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区位商等方 法,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典型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空间结构。研究 表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呈现出以金融、商务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格局;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 服务业对金融、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呈上升趋势;制造业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既有较强的经济推动能力,又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较大;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 的空间结构总体呈现圈层特征。

  • 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
    李春晖,郑小康,牛少凤,蔡宴朋,沈楠,庞爱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湿地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功能。城市湿地为实现城市可 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随着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湿地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不合理的湿地开发行为导致城市湿地面积减少、污染严重和湿 地功能退化,削弱了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从城市湿 地的功能出发,分析了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湿地修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研究了国内外对于城市湿地保护的一些成功经验,并展望了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趋势和 方向。最后,结合我国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现状,提出了我国城市湿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为促进城市湿地生态系 统的良性循环,推动整体湿地保护更好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
    张义丰,谭杰,陈美景,贾大猛,王晶,宋思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国家的形象标识。长 城在为人类带来极大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同时,其物质遗存和发展环境正受着人类活动深刻的影响。科学地保护和 合理利用长城资源,体现其应有的科考、教育和经济价值,并保证后代人有同等机会分享先辈们留下的宝贵历史文 化遗产,是当代人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本文按照战略性、整体性、层次性、目标指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综合考虑生 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建立长城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提出通过建立长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区、长城 发展企业联盟和长城文明示范村等一系列措施,探索长城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推动长城所在区域 实现科学发展。

  • 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
    刘红光,刘卫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碳排放的分解方面,方法日渐成熟,包括Laspeyres 指数法、简单平均分解法(SAD)、自适应权重分解法 (AWD)等。许多学者也做过大量实证研究,但基本都用到碳排放强度或者能源消费强度这一因子并且认为其占有绝 对地位,缺乏进一步的分解。本文通过对碳排放计算公式的深入分解,将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的碳排放量分解为6 个 因素,即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技术因素、中间投入量、产业结构以及工业总量。并借助LMDI 分解方法,分 析了我国1992~2005 年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低以 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技术(中间投入比重)、行业产值结构、能源 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对碳减排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发电,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减少工业碳排放量。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吴得文, 毛汉英, 张小雷, 汤小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福建省县(市)为基本单元,选取10 个指标综合评价各县(市)经济实力,通过4 个典型年份的数据来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移动;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 域性,沿海轴正成为全省重要空间发展轴;西北地区空间结构演化慢、所处阶段低,东南沿海演化快、所处阶段高; 空间结构呈“开”字型结构。最后,在分析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空间结构优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 出福建省空间结构优化设想:一方面,近期福建省要强化与浙南、粤东北、赣东北和赣南的经济联系,加快建设海峡 西岸经济区;远期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经济联系,构筑海峡经济区,以构建外部拓展 空间。另一方面,优化九大增长极及建设由6 条快速通道及沿海港口群组成的“ ”型开放式空间结构,以优化内部 空间,形成内优外拓的良性空间格局。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陆玉麒, 董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地理学的入门性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区位分析无论是基本含义还是应用,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建模,都有大量的成果问世,已达到相对成熟的研究阶段。但灌河口的案例分析事实上昭示出了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新思路,本文将其归纳为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综合集成法,其基本含义是多时空尺度、多影响要素的综合集成分析,即不仅仅将经济地理区位静态地理解为一种相对位置关系,而是在考虑区位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的过程中进行经济地理区位的综合性分析,具体包括多要素综合分析法则、多尺度时空分析法则和多路径门户分析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了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理论框架,试图对经济地理区位(分析)这一地理学最为基本的知识、理论与方法,进行有一定新意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董明辉,陈端吕,邹滨, 杨宏,李世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改进的RITE 模型选取15 个指标,计算了1998-2005 年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全国的信息化指数;对比 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全国平均信息化进程发展差异; 并利用Pearson 相关分析法探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水 平各影响因子对区域整体信息化水平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信息化水 平较高,年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40%;但就区域内部而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信息化水平强弱依次为辽宁 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对于信息化测度指标,信息装备率(r2=0.991) 和通信主体水平(r2=0.981) 是东北老工业基 地整体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主要驱动力;相反,信息量是阻碍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水平提升主要因子(r2=-0.753)。

  • 理论探索
  • 理论探索
    陈彦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人文地理学一直未能找到像物理学定律那样严格的规律。究其根源,在于人文地理系统不满足 时空平移对称性。大自然在宇宙尺度和粒子尺度都遵循某种对称法则,但在人类活动的地理尺度上,各种对称规则 似乎都被破坏。因此,严格的普适性不能作为人文地理模型的选择依据。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人文地理系统在表 面的不对称背后,却隐含着另外一种对称规则。人文地理系统演化的一个隐含的目标似乎就是重建大自然的对称 律。寻找这类隐含的对称法则及其演化机理有助于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和应用发展。借助典型的实例说明地理对称 问题对人文地理学规律探讨的学术意义,着重论证地理对称性与变换中的不变性的逻辑关系,以及人文地理学对 称性研究的一些相关问题,目的是为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启发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