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9 , 38 (4): 477-48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9.04.002

研究综述

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与思考

胡伟1, 胡志丁2, 葛岳静13*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
2.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3.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

Review of geo-setting research in China

HU Wei1, HU Zhiding2, GE Yuejing13*

1.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3.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通讯作者:  *通信作者简介:葛岳静(1963— ),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化与地缘环境研究。E-mail: geyj@bnu.edu.cn

收稿日期: 2018-07-7

修回日期:  2019-01-27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4-28

版权声明:  2019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0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28,4166103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胡伟(1990— ),男,湖北黄冈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地缘环境研究。E-mail: huweilt1990@163.com

展开

摘要

中国崛起面临的地缘环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建立和完善地缘环境分析体系,预判预研地缘环境变化态势是学科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当前关于中国地缘环境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内容多以地缘环境内涵、地缘环境解析、地缘环境驱动机制、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环境研究方法的单项研究为主,而缺乏对地缘环境要素的系统研究,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公认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更未搭建完整的地缘环境分析框架。论文认为地缘环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地理要素通过地缘环境影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缘体、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组成地缘环境系统,地缘距离和地缘流量是地缘环境的核心变量。为此,未来的地缘环境研究需更加关注地缘结构影响下的地缘关系,加强多维度、多尺度、长周期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和地缘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探讨,拓展地缘环境研究方法和技术,深化面向“一带一路”的地缘环境研究。

关键词: 地缘环境 ; 地缘政治 ; 地缘经济 ; 一带一路 ; 中国

Abstract

China's rise is faced with the most complex geo-setting in human history.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geo-setting analysis framework and researching and forcasting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China's geo-setting are the needs of both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n human geograph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Currently, the research on China's geo-setting is progressing. The main researching contents are seperate studies on geo-setting definition, geo-setting analysis, driving mechanism of change in geo-setting, geo-relationship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geo-setting.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geo-setting elements, and a complete set of recognized geo-setting change driving mechanisms has not been proposed yet, nor has a completed geo-setting analysis framework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ast research and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geo-setting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of human geography. Geographic elements influence 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through geo-setting. Geo-entitie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geo-relationships, and geo-structures constitute the geo-setting system. Geo-distance and geo-flows are the core variables of a geo-setting. Therefore, future geo-setting research nee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geo-relationshi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eo-structures, strengthen the discussion of multidimensional, multiscale, and long-period geo-setting change driving mechanisms and interactions of geo-setting elements, expand geo-sett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nd deepen the geo-setting research of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Keywords: geo-setting ; geopolitics ; geoeconomics ;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China

0

PDF (137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胡伟, 胡志丁, 葛岳静. 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与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477-48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9.04.002

HU Wei, HU Zhiding, GE Yuejing. Review of geo-setting research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9, 38(4): 477-48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9.04.002

地缘环境是指影响地缘体之间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的所有内、外部地理条件的总和(胡志丁, 曹原等, 2013)。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与此相对应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已经超越周边,辐射全球(王礼茂等, 2016)。但中国崛起过程中却面临着邻国众多、出海口受遏制、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和“印太战略”等错综复杂的地缘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一个复杂的互馈体系,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地缘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推进中国地缘环境研究,做到提前预判、预警,助力中国“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智力支持,刻不容缓。

地理学对地缘环境的探讨方兴未艾。西方学者对地缘环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孟德斯鸠(葛全胜等, 2017)。古典地缘政治学先后提出“海权论”、“国家有机体论”、“心脏地带论”和“边缘地带论”(Mahan, 1890; Spykman, 1944),强调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扩张国家权力。现代地缘政治学者提出多级世界地缘政治战略区域和破碎区、关键国家地缘政治纲领、文明冲突论等理论(Cohen, 1963; Huntington, 1996),注重关键地区和文化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地缘经济学理论将地理要素视为地缘经济中的基本要素(Luttwak, 1990),能源、矿产、区位等地缘环境要素在地缘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因素构成了国际关系存在和演进的空间基础(杜德斌, 段德忠等, 2015),地缘环境作为国家生存的地理空间,关系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陆地纵深广阔,海洋国土相对狭小且面临岛链的围堵,地理位置和地理结构特点奠定了中国成为亚欧大陆最大陆权国家的地理基础,但保障国家主权形势和周边地缘制约力不容乐观。从“地缘环境”一词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杨吾扬, 1995)以来,地缘环境研究就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本文在人文地理学的范畴下梳理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总结中国地缘环境研究成果,反思中国地缘环境研究,展望未来地缘环境研究方向,旨在提升我们对地缘环境问题的认知,探索地缘环境研究的科学问题,推动中国地缘环境研究的深化。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地缘环境研究现状(胡志丁, 曹原等, 2013; 安宁等, 2017),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总库)中的期刊作为样本,选择时间截至2018年12月31日,分别以“地缘环境”“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为主题、关键词、篇名,对文献进行精准匹配检索,得到5793条检索结果。由于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研究文献未必都涉及地缘环境,同时许多样本是书评、会议通知、征稿启事、科研机构介绍等非学术论文的检索结果,因此以人工方式进行筛选,共得到596篇文献。根据梳理所得文献,对地缘环境研究进行文献分析,并归纳总结研究主题。

2 地缘环境研究主要内容

文献研究发现,中国的地缘环境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地缘环境内涵、地区或国家地缘环境解析、地缘环境驱动机制、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环境研究方法5个方面。

2.1 地缘环境内涵

英文文献中“地缘环境”的相关概念有geo-environment、geo-environmental setting、geo-political setting、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和setting(Wallis, 1926; Gracheva et al, 2015; Sarkar et al, 2007),其中geo-environment和geo-environmental setting强调地质环境,geo-political setting强调政治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强调地理环境,setting强调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这些概念都体现了地缘环境“地”的要素,但没有反映地缘环境“缘”的特征,与中国学者对地缘环境的诠释有一定的差异(胡志丁, 曹原等, 2013)。地缘环境这一术语最早由杨吾扬先生提出,杨吾扬(1995)指出地缘环境是放大的地理环境,包含地缘自然环境、地缘经济环境和地缘人文环境,但并没有给出地缘环境的确切内涵。在此基础上,后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地缘环境内涵进行解读,主要有3种观点:① 地缘环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地缘关系中所处的外部安全状态(刘志财, 2008);② 地缘环境是由地理位置相互联系并产生关系的环境(陈健等, 2014);③ 地缘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总称(葛全胜等, 2017)。这些观点分别强调了地缘安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了地缘环境的某种特征或属性,但地缘环境并不能等同于地理环境、外部安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上述观点都没有科学地刻画出地缘环境内涵。此后,葛岳静指出地缘环境由多元要素构成,具有滞性特征的本底要素、具有流特性的关联要素和具有地缘重量特性的位势都是地缘环境的组成部分(宋长青等, 2018)。2010、2012年,国内外学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举办的2次国际研讨会上对地缘环境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胡志丁、曹原等(2013)撰文总结了地缘环境的内涵:地缘环境指影响地缘体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的所有内、外部地理环境条件的总和。此定义既关注了地缘环境的本底要素、关联要素和位势要素,也关注了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且接受度相对较广,本文采用此定义。据此定义,地缘环境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组成。

2.2 地缘环境解析

国家和地区是地缘政治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尺度,因此地缘环境解析侧重于解析国家和地区的地缘环境态势。国内学者从区域局部的地缘环境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逐步深入到整个中国及世界地缘政治环境的探索(胡志丁, 葛岳静等, 2013; 孙峰华等, 2017)。随着地缘环境研究深入,学者们发现地缘环境整体态势的评判并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地缘环境要素解析、地缘结构解析同样是地缘环境解析的重要内容,促使地缘环境要素解析和地缘结构解析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地缘环境要素研究发现纬度、位置、边界、资源禀赋等地理因素对地缘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资源、人口、贸易等地缘环境要素流动则使得地缘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姚晓瑞, 1999; 李同昇等, 2014)。地缘结构解析聚焦于地缘政治格局和地缘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空间格局,并逐步拓展到地缘结构的因果机制和演变规律(王铮等, 2016; 胡志丁等, 2017)。“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地缘环境解析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从国家发展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国拓展周边地缘环境,重塑中国周边地缘(凌胜利, 2016);从地缘空间视角看,“一带一路”串连了欧亚大陆中部心脏地带和南部边缘地带,优化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杜德斌, 马亚华, 2015);从通道视角看,规划建设新的印度洋通道有助于中国摆脱美国遏制,维护和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吴良等, 2018)。这些研究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改善中国地缘环境的意义和价值,但并未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缘环境特征与态势,更未回答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改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此外,时政热点事件常常引起学者们对热点区域地缘环境的关注,东海、南海、钓鱼岛等区域的地缘环境研究在近些年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胡浩等, 2012)。

从研究对象上看,区域或国家地缘环境分析主要围绕中国周边展开,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北极、日本、俄罗斯是中国学者聚焦较多的区域和国家(胡志丁, 葛岳静等, 2013)。从研究主题上看,中国海陆复合的地缘环境特性、中国崛起的周边地缘环境透视、地缘政治环境与地缘政治博弈、海洋地缘环境探索是中国地缘环境解析研究的主要主题(韩增林等, 2015)。从时间上看,中国地缘环境解析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时期。从空间上看,中国地缘环境解析从中国透视周边,周边联系中国,“中国-周边”这种中心外围空间结构明显。区域和国家尺度下的地缘环境分析更加注重跨境一体化解读区域地缘环境。虽然地缘环境解析已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地缘环境解析侧重于地缘环境属性的多维度综合评价,对于地缘环境要素流动、地缘环境要素网络以及地缘环境要素如何作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亦未找到科学的地缘环境解析路径与方法。此外,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和地缘环境要素观测体系不断完善(葛全胜等, 2017),为地缘环境解析提供了海量的多维度多尺度多要素的地缘环境数据,构建自然要素和人文社会要素数据库精细刻画地缘环境演化和解析地缘风险应是地缘环境解析的重要使命。

2.3 地缘环境驱动机制

地缘环境具有明显的动态演化特性,区位、位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资源等众多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地缘环境的演变。那么地缘环境演化的驱动机制究竟是怎样呢?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驱动机制研究认为宏观背景、外部力量、内部力量、突发性事件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导致了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变化(李红强等, 2009),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认为地理决定论、相互依赖论、制度论是造成南亚地缘环境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胡志丁, 葛岳静等, 2013),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机制研究发现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是地缘影响力演变的驱动力(王淑芳, 葛岳静等, 2015)。此外,一些研究者指出地缘位势、贸易结构不均衡性、经济权力、气候变化等对地缘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杜德斌等, 2016)。地缘环境动态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单一的经济、政治或能源层面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的诠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缘环境的变化,但无法揭示地缘环境演变的根本原因。于是,一些学者试图回归到地缘体本身寻找地缘环境演化的原因,认为大国崛起、大国战略转向、跨境区域合作等是驱动地缘体地缘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姜鹏, 2012),而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影响地缘体的权力分配,国际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利用权力再平衡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曹原等, 2016)。已有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剖析了地缘环境演化原因,但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公认的地缘环境演变驱动机制。地缘环境驱动机制是多要素综合驱动机制,单一、侧面、部分地阐释地缘环境某一方面的演变路径难以真正厘清地缘环境多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更无法揭示地缘环境演变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正在成为地缘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全球化促使地缘经济对地缘环境的影响力上升,区域一体化产生的国家间分化和重组则塑造地缘格局的多极化。技术进步和高速运输工具促使空间距离效应减弱,信息空间和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因子(王礼茂等, 2016)。

2.4 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

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研究要稍早于地缘环境。20世纪90年代的地缘关系研究主要围绕地缘政治关系展开。沈伟烈(1991)从空间位置关系、国力强弱和战略上利益交织关系3个方面简析地缘政治关系,指出国际政治大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缘政治关系的实质。白光润(1994)分析亚洲边缘带与破碎带关系,指出中国应发展强化东亚文化圈,发展与东亚国家的区域联合。进入21世纪以来,地缘关系研究快速发展,在地缘政治关系研究持续深化的同时,地缘关系研究对象扩展到地缘经济关系、地缘文化关系,研究主题扩展到地缘关系的空间分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地缘政治关系研究以国家之间或国家与区域之间的博弈、合作、冲突为重点,对地缘政治关系演变、地缘政治格局、地缘安全、地缘战略等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毛汉英, 2014; 王淑芳, 阳婷慧等, 2015)。地缘经济关系研究集中在国家间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3个方面,其中苏东辉等(2013)测度了区外大国与东南亚的地缘经济关系,杨文龙等(2016)解析了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王庆平(2011)探讨了影响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的地缘经济因素,这些研究推动了地缘关系研究定量化表达的深化。地缘文化关系研究主要探讨了地缘文化作用、地缘文化战略、地缘文化差异(韦文英等, 2016),但深层次的地缘文化关系网络、地缘文化关系演变研究并未涉及。地缘关系的空间分异研究围绕中国和周边国家展开,具体研究有南亚的地缘关系空间分异、中国与中南半岛的地缘关系空间分异、中国周边海洋地缘关系的空间分异(于国政等, 2015)。地缘关系的空间结构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中俄关系呈现出“非对称倒三角”结构(王志远, 2016),朝鲜半岛地缘关系呈现出四角六方结构(周琦等, 2006)。中美、中俄、中印、中缅、中日以及朝鲜、乌克兰、蒙古的地缘关系是地缘关系变化趋势研究的热点,地缘关系变化趋势的判断、原因及改善对策是地缘关系变化趋势研究的重点内容(王士君等, 2003)。随着国家和地区的地理联系扩展到更加广域的范围(宋长青等, 2018),地缘关系研究也逐步扩展到具有全球性的非邻近的地缘关系研究,地缘安全关系、地缘脆弱性、“一带一路”行动路径等逐渐成为地缘关系研究的新兴议题。地缘关系研究正在持续推进,但已有地缘关系研究缺少完整的分析框架,也未建立起成熟的定量方法和模型识别地缘关系的属性特征,更未厘清地缘环境要素流动如何影响地缘关系。此外,关注地缘结构的地缘关系研究尤为薄弱,推进地缘结构影响下的地缘关系研究尤为迫切。

2.5 地缘环境研究方法

技术方法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地缘环境研究的进步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拓展和创新。在地缘环境研究早期,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评价较少(巩茗霏, 2000)。随着地缘环境研究深入,构建指标体系对地缘环境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公认的指标评价体系(胡志丁, 葛岳静等, 2013)。在地缘环境实证研究中,标准差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得到较好的应用(潘峰华等, 2015; 宋涛等, 2017),这些方法在地缘环境单元划分、地缘环境空间分异、地缘关系网络等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地缘环境研究方法的定量化、模型化、可视化。此后,地缘环境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定量可视化表达进一步深入,一些学者对地缘环境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积极的拓展,地缘环境分析模型图形化建模、地缘位势评价建模、地缘环境可视分析、地缘环境系统模拟等新的研究手段不断应用到地缘环境研究中(冯长强等, 2017; 温荟琦等, 2018)。地理学研究方法正在不断变革(傅伯杰, 2017),面向未来的地缘环境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研究方法。在政治地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地缘环境研究方法正在向计量统计分析、大数据集成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迈进。

3 地缘环境研究思考

中国地缘环境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始终未曾明确刻画出地缘环境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亦未回答地缘环境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关系,更未厘清地缘环境系统的内涵和结构。通过梳理地缘环境研究进展,反思地缘环境研究,本文尝试从地缘环境的学科地位、影响路径、系统内涵等方面回答这些问题。

3.1 地缘环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赵荣等, 2006)。地缘环境研究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环境研究从国家视角来探讨空间,具备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国家间政治经济互动过程也是一种空间互动过程,而对其空间规律的认知和理解恰恰是地缘环境研究范畴。实际上,地缘环境研究在空间差异、空间组织和人地关系的框架下思考和认识国家间政治、经济、能源等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环境研究系统地探讨国家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剖析国家间权力关系及地缘政治格局。显然,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缘环境研究的指导理论,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是地缘环境研究的指导范式。

尽管地缘环境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属性,但回归到地理学是必要的。国家和国家间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地缘环境研究的核心问题(安宁等, 2016),揭示这种相互关系既要分析地理要素,也要剖析人文社会要素。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从来不是孤立地描述和分析某个事物或某种现象,而是系统研究区域内诸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因此,回归到地理学研究地缘环境将能更好地揭示地缘环境研究中的人地关系互动规律。人文地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里,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在地缘环境研究中,既要考察人们在利益一致前提下的人地关系,更要考察在利益纷争条件下的人地关系。从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地缘体等方面认识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实践,这是地缘环境研究的独特魅力。

3.2 地理要素通过地缘环境影响地缘政治和地缘 经济

地理要素内生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那么地理要素如何作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缘环境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载体,地理要素通过地缘环境影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研究地理环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揭示地理要素与人类社会政治现象、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毛汉英, 2014)。地理要素是地缘环境的“本底要素”,因此地缘政治探究地理因素与国家主体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是探究揭示地缘环境要素与地缘体政治行为的关系(刘卫东, 2015)。回顾经典地缘政治学理论,不难发现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都强调地缘环境要素在地缘战略中的重要作用(Mahan, 1890; Mackinder, 1904)。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兴衰与博弈,都受到地缘环境要素的影响。法国政治家Tocqueville在Democracy in America中指出“美国的大幸并不在于它有一部可以让它顶得住大战的联邦宪法,而在于它处在一个不会使它害怕战争发生的地理位置”(Tocqueville, 2000)。显然,美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理基础,更赋予美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具备先天优势。Marshall在Prisoners of Geography一书中说,地理始终是某种“监狱”——这座“监狱”界定了一个国家是什么样或者可以成为什么样,而世界领导人往往竭力想从这座“监狱”中逃脱(Marshall, 2015)。地理是某种“监狱”,地缘环境同样是某种“监狱”,而地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缘体在这座“监狱”中的地缘政治实践。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等地缘环境要素影响甚至决定国家的地缘政治行为,而地缘环境要素中的战略资源、战略要地的争夺更是国家间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现实表明,地缘环境所囊括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都影响着地缘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博弈实质上是基于地理位置、资源、区位、地缘关系等地缘环境要素的博弈。毫无疑问,地缘环境是影响国家地缘政治的内外部条件,地理要素正通过地缘环境影响着地缘政治。

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陆大道等, 2013)。支撑地缘经济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要素均是地缘环境要素,地缘环境通过地理位置、资源、文化等影响着地缘经济活动。地理位置为地缘经济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具备地缘优势的边境地区常成为地缘经济合作开发的重点地区。资源要素流动创造的经济效益给地缘经济发展带来驱动力。地缘文化常常充当地缘经济发展的“黏合剂”,地缘文化联系为地缘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地缘上的接近使得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社会经济要素流动(葛全胜等, 2017),这些地缘环境中资源流、货币流、信息流等流要素的流转正在推动边境贸易、跨境运输、边境旅游等地缘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相辅相成,地理要素通过地缘环境影响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全球化并没有终结地理要素,相反全球化重构全球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结构,塑造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地缘环境体系。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促使地缘环境诸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局地的地缘风险因素可能对各国众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安宁等, 2016)。未来,地缘环境对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影响将更加复杂。

3.3 地缘体、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组成地缘环境系统

经典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可以分解为主体、关系和环境(Bertalanffy, 1972; 葛全胜等, 2017)。地缘环境作为一种综合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不同的地缘体在受不同地缘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会在地域上形成空间结构、物质结构和理念结构,因此地缘环境系统应当包含地缘结构。地缘体、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共同构成地缘环境系统(图1)。地缘体指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政治或经济实体,可以是传统的国家、跨国政治或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共同体等),也可以是国家内部的行政单元(葛全胜等, 2017)。地缘体是地缘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和最具有主动性的组成部分,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都不能离开地缘体而单独存在。地理环境主要指地缘体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地形、人口、经济、交通、社会、民俗、文化等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要素(胡志丁, 曹原等, 2013)。地理环境是地缘环境系统的本底要素,支撑地缘环境系统的运转。地缘环境要素在地缘体间相互流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产生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地缘文化关系、地缘军事关系等各种地缘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环境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社会文化、地缘资源环境等关系(胡志丁, 曹原等, 2013)。地缘关系以地缘环境要素相互作用为前提,并受地缘距离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国家尺度成为地缘关系中最主要的尺度,地缘经济关系和地缘政治关系成为最重要的地缘关系。地缘结构指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在所处地缘环境下受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反映在地域上的空间结构、物质结构和理念结构(胡志丁, 曹原等, 2013)。在层次上,地缘结构分为宏观地缘结构、微观地缘结构;在过程上,地缘结构体现为各种关系和相互依存状况;在机制上,地缘结构主要表现为因果机制和建构机制(宋长青等, 2018)。地缘环境要素在地理空间上分异形成地缘空间结构,经济、政治、军事等地缘环境要素在物质层面分异形成地缘物质结构,文化、意识、制度等地缘环境要素在地缘理念和地缘文化上分异形成地缘理念结构。地缘空间结构聚焦于地理实体,在形式上呈现为各种类型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和新月形地带、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科恩的地缘战略区和地缘政治区等即是对地缘空间结构的诠释。地缘体、地缘结构和地缘关系存在差异,不同地缘体在不同的政治区域上形成不同地缘结构和地缘功能。

图1   地缘环境系统

Fig.1   Geo-setting system

在地缘环境系统中,地理环境是基础,地缘体是中心,地缘结构、地缘关系依附于地缘体,地缘体、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缘关系是地理要素“流”的体现,反映地缘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缘结构则是地缘环境系统“结构”的呈现,反映地缘环境系统的等级体系和规则。地理环境奠定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的物质基础,地缘关系维系地理要素关联,地缘结构驱动地理要素关联(图1)。地缘关系影响地缘结构,地缘结构支撑地缘关系,地缘结构的稳定需要良好的地缘关系维护,地缘关系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地缘结构支撑。地理学正从要素研究走向系统研究,地缘环境研究应该从单一的地缘环境要素、地缘关系、地缘结构研究等走向复杂、集成、综合的地缘环境系统研究(葛全胜等, 2017)。地缘环境系统研究既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区域地缘环境,也能剖析地缘环境要素变化,预判地缘环境风险。更重要的是,地缘环境系统研究不仅能刻画地缘环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脉络,而且能揭示地缘关系类型、特征和强度,还能剖析地缘结构的层次、过程和功能。

3.4 地缘距离和地缘流量是地缘环境的核心变量

距离是地缘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变量,但现代交通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距离变得似乎不那么重要(王礼茂等, 2016)。地缘环境中要素的联系不仅受空间距离影响,也受地缘环境中的“地缘”的影响。地缘是国家或地区在空间上的邻近而形成的各种联系。空间距离更多反映的是要素之间的物理距离,体现了地缘环境中“地”的距离,却没有体现地缘环境中“缘”的距离。地理学第一定律指出“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但邻近的事物比较远的事物联系更为紧密”(Tobler, 1970),这种定律在地缘环境中如何体现?空间距离无法完全解释,地缘距离才是答案。“地缘距离”是指2个地缘体由于彼此间要素流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理空间相隔长度的障碍形成的距离(王惠文等, 2018)。地缘距离是地缘关系和空间距离的函数,同空间距离成反比,同地缘关系成正比。地缘距离不仅诠释了地缘环境中要素“地缘”的特性,而且解释了地缘环境中的“邻近性”。地理学研究注重空间距离的作用,而地缘环境不是单纯的地理环境,空间距离不能完全适用于地缘环境研究。地缘环境中距离的作用更多的是地缘距离非空间距离,地缘环境研究应当更加关注地缘距离。

地缘环境是要素的集合,也是流量的集合。地缘环境中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的交换形成联系地缘体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各种流量。地缘流量是资源、人口、信息、资金等地缘环境要素因地理距离邻近、地缘空间、地缘体互动等地缘联系而在地缘体之间流通转换形成的流量。地缘流量是地缘环境的状态变量,具备明显的地缘关系属性、地缘距离属性、地缘空间属性,与流要素总量成正比,同地缘距离成反比。地缘环境中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会形成地缘流量,因此地缘流量是地缘环境系统变化发展的“指示器”。地缘环境不是一个静态、稳定的系统,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探究地缘环境系统发展变化需要关注“指示器”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代替(陆大道, 2015),而地缘环境中的“流空间”同样在不断发展。距离在地缘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距离并不能塑造地缘环境空间格局,塑造地缘环境中“流空间”的是地缘流量产生的流量网络。地缘流量联系着地缘环境的各要素,影响地缘关系,也支撑地缘结构,探究地缘流量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缘环境。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梳理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总结地缘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地缘环境研究,展望未来中国地缘环境研究。已有的地缘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缘环境内涵、地区或国家地缘环境解析、地缘环境驱动机制、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地缘环境研究方法五大主题。反思地缘环境研究,认为地缘环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地理要素通过地缘环境影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缘体、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组成地缘环境系统,地缘距离和地缘流量是地缘环境的核心变量(图2)。结合国内地缘环境研究进展,汲取国内外研究相关经验,未来中国地缘环境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推进。

(1) 加强地缘环境理论研究。地缘环境这一概念从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但地缘环境研究理论依旧匮乏,加强地缘环境理论研究是未来地缘环境研究的重要任务。地缘环境的概念、内涵、要素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一些研究对地缘环境的理解仍旧停留在地理环境层面,地缘环境中“地”“缘”和“环境”在应用中理解不够深入。地缘环境理论在当前仍停在初步探索阶段,如何构建完整的地缘环境理论体系是地缘环境研究亟需克服的瓶颈。为了建立科学的地缘环境理论,一些学者试图借鉴西方地缘政治学理论,另一些学者回归人地关系理论中寻找启示,推动了地缘环境的内涵、要素、尺度、框架等研究的进步,但仍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地缘环境理论(胡志丁等, 2017; 秦奇等, 2017)。地缘环境理论起源于中国,从地缘环境的概念、地缘环境要素、地缘环境实践等方面着手,并结合中国地缘环境研究实际,构建地缘环境理论研究十分必要。

图2   地缘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

Fig.2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nstituents of a geo-setting system

(2) 深化地缘关系研究。全球化进程中,国家间利益相互渗透,经济上相互渗透,政治上持续博弈,文化上相互联系,地缘关系网络纷繁复杂,因此深入的地缘关系研究非常必要。当前对地缘关系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地缘关系测度和地缘关系时空演变的刻画,地缘经济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文化关系等如何影响地缘体实践和地缘结构影响下的地缘关系研究非常薄弱。地缘关系是地缘环境系统中要素流动的体现,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各种地缘关系如何相互作用?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未来的地缘环境研究应当深化地缘经济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文化关系等地缘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研究。此外,地缘关系的矢量特征如何刻画,地缘关系的“流”空间如何诠释,地缘关系发展程度如何表达?这些都是地缘关系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推进地缘结构研究。地缘政治学强调物质结构和空间结构而忽视理念结构,但意识、制度、宗教等要素对地缘结构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推进地缘结构中物质结构、空间结构、理念结构的综合分析十分必要。地缘结构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因果机制,地缘体自身的主观意志对地缘结构的建构也有深刻影响,未来地缘结构研究应当推进地缘结构的因果机制和建构机制探讨(胡志丁等, 2017)。地缘结构对区域地缘环境有其内在的功能,稳定或者脆弱的地缘结构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地缘结构如何发挥功能,物质结构、空间结构、理念结构的功能差异,地缘结构的功能如何影响地缘关系等是未来地缘环境研究应当强化的重要方面。

(4) 加强多维度、多尺度、长周期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和地缘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不同维度地缘环境驱动机制分析所揭示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规律不同,不同尺度下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适用性不同,短周期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研究难以把握地缘环境驱动机制的动态规律,因此多维度、多尺度、长周期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研究十分必要。地缘环境系统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依赖、相互作用,各种要素流量彼此交融、相互影响,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地缘环境系统的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理解地缘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才能理解地缘环境系统的驱动机制,因此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如何运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5) 拓展地缘环境研究方法和技术。面对日益复杂的地缘环境,现有的地缘环境研究手段在解决问题时已经力不从心,只有拓展地缘环境研究方法和技术才能更好地破解地缘环境内附和衍生的各种问题。考虑地缘环境研究手段的现状和地缘环境研究的深化,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是解译地缘环境的有效途径(宋长青等, 2018),地缘环境系统模拟、计量统计分析、大数据集成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是未来地缘环境研究方法拓展的方向。

(6) 深化面向“一带一路”的地缘环境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给地缘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和发展契机,同时也给地缘环境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持续推进,但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缘环境仍然比较陌生。如何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以改善中国所面临的地缘环境需要我们深入的再思考。“一带一路”倡议超越国家中心主义和“海陆两分法”的视角(李晓等, 2015),真正超越了权力政治和传统“中心-边缘”的思维模式,但“一带一路”被“内陆包围圈”及“第一岛链”切分成不连续的区段(钟飞腾, 2014),如何链接这些断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地缘环境研究面临的新的挑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安宁, 梁邦兴. 2017.

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进展: 基于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分析

[J]. 地理科学进展, 36(12): 1463-1474.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1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统称)研究立项课题旨在探究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科前沿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整体水平。通过分析近20年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对政治地理相关议题的资助,以及受资助人在该时期对相关议题的科研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2011年以来,国内政治地理学逐渐被认可和关注,并呈现出以北京、广州、昆明和上海研究机构为辐射中心的地理特征;(2)国内政治地理研究重点为边境与边界、环境政治、领土(主权和安全)、行政区划和管治、尺度和空间、社会和文化政治等六大议题;(3)国内政治地理研究日渐与国际接轨,但行政区划和管治等是独特的研究。整体而言,随着国家科学基金对政治地理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期望能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内需求,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地理学学科体系。

[An N, Liang B X.2017.

Progress in Chinese political geographical research: A perspective based on project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36(12): 1463-1474. ]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1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统称)研究立项课题旨在探究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科前沿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整体水平。通过分析近20年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对政治地理相关议题的资助,以及受资助人在该时期对相关议题的科研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2011年以来,国内政治地理学逐渐被认可和关注,并呈现出以北京、广州、昆明和上海研究机构为辐射中心的地理特征;(2)国内政治地理研究重点为边境与边界、环境政治、领土(主权和安全)、行政区划和管治、尺度和空间、社会和文化政治等六大议题;(3)国内政治地理研究日渐与国际接轨,但行政区划和管治等是独特的研究。整体而言,随着国家科学基金对政治地理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期望能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内需求,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地理学学科体系。
[2] 安宁, 钱俊希, 陈晓亮, . 2016.

国际上的政治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 对《Political Geography》杂志2005—2015年载文的分析

[J]. 地理学报, 71(2): 217-235.

[本文引用: 2]     

[An N, Qian J X, Chen X L, et al.2016.

Progress in rec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geography research: Towards an analysis of journal papers in political geography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1(2): 217-235. ]

[本文引用: 2]     

[3] 白光润. 1994.

论21世纪中国的地缘关系

[J]. 经济地理, 14(3): 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全球战略和区域战略角度分析亚洲边缘带与破碎带关系对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国21世纪区域地缘的战略思想,即发展强化东亚文化圈,以中日关系为基础,发展与东亚国家的区域联合。边缘带(Rimand)大地理政治学中专指位于大陆腹地的周围沿海地区

[Bai G R.1994.

Discuss China's geo-relationships in the 21st century

. Economic Geography, 14(3): 1-6.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全球战略和区域战略角度分析亚洲边缘带与破碎带关系对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国21世纪区域地缘的战略思想,即发展强化东亚文化圈,以中日关系为基础,发展与东亚国家的区域联合。边缘带(Rimand)大地理政治学中专指位于大陆腹地的周围沿海地区
[4] 曹原, 葛岳静, 王淑芳, . 2016.

经济途径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表现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35(3): 265-275.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中国崛起,世界主要大国将战略中心转移至亚洲并通过各种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等经济途径重塑中国周边环境,由此导致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形势变得极其复杂。中国则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经济途径化解。本文按照全球—区域—国家间的尺度,探讨了国际经济组织、经济联盟和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等3种主要经济途径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机制及空间表现。结果表明:通过国家间经济依赖的不对称性改变各国权力大小,进而影响地缘格局中地缘体的权力分配,其空间表现主要为影响地区冲突和改变国家地缘空间影响范围。而国际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则通过权力再平衡影响地缘政治格局,其空间表现主要为数量增长、交错分布和空间范围扩大。中国学者对如何通过经济途径增强地缘政治影响力、改善中国地缘环境的研究不够充分。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应更为关注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周边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为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将经济相互依赖转化成为有效的地缘影响力;2利用国际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拓展中国地缘政治空间;3"一带一路"空间走向及沿线国家;4多尺度经济途径影响效应分析;5运用定量模拟方法探求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等,为中国的地缘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实证。

[Cao Y, Ge Y J, Wang S F, et al.2016.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impacts of economic approaches on geopolitic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expression

.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3): 265-275. ]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中国崛起,世界主要大国将战略中心转移至亚洲并通过各种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等经济途径重塑中国周边环境,由此导致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形势变得极其复杂。中国则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经济途径化解。本文按照全球—区域—国家间的尺度,探讨了国际经济组织、经济联盟和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等3种主要经济途径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机制及空间表现。结果表明:通过国家间经济依赖的不对称性改变各国权力大小,进而影响地缘格局中地缘体的权力分配,其空间表现主要为影响地区冲突和改变国家地缘空间影响范围。而国际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则通过权力再平衡影响地缘政治格局,其空间表现主要为数量增长、交错分布和空间范围扩大。中国学者对如何通过经济途径增强地缘政治影响力、改善中国地缘环境的研究不够充分。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应更为关注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周边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为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将经济相互依赖转化成为有效的地缘影响力;2利用国际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拓展中国地缘政治空间;3"一带一路"空间走向及沿线国家;4多尺度经济途径影响效应分析;5运用定量模拟方法探求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等,为中国的地缘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实证。
[5] 陈健, 李宏伟, 张斌. 2014.

基于标准差方法的地缘环境单元划分研究

[J]. 测绘工程, 23(8): 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7949.2014.08.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环境是由地理位置相互联系 并产生关系的环境。文中提出将地缘环境指标分为本底、关联及位势3大类,其中本底指标又被分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4类,各类又被细分 为4个子类,各指标之间可以通过加权叠加方法进行综合生成指标体系。标准差反映数据与其平均值之间的离散程度。文中以标准差法为划分方法,以地缘环境指标 体系及其加权叠加为划分依据,对我国周边地缘环境中的敏感地区之一——南亚进行了地缘环境单元划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标准差方法在地缘环境单元划分中表现 有效且准确。

[Chen J, Li H W, Zhang B.2014.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unit division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tandard deviation

. Engineer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3(8): 6-9.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7949.2014.08.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环境是由地理位置相互联系 并产生关系的环境。文中提出将地缘环境指标分为本底、关联及位势3大类,其中本底指标又被分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4类,各类又被细分 为4个子类,各指标之间可以通过加权叠加方法进行综合生成指标体系。标准差反映数据与其平均值之间的离散程度。文中以标准差法为划分方法,以地缘环境指标 体系及其加权叠加为划分依据,对我国周边地缘环境中的敏感地区之一——南亚进行了地缘环境单元划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标准差方法在地缘环境单元划分中表现 有效且准确。
[6] 杜德斌, 段德忠, 刘承良, . 2015.

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

[J]. 地理研究, 34(2): 199-21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政治学脱胎于政治地理学,这种血缘关系决定了地理学在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和国家地缘战略的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基于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空间思维和现代组织行为学等理论,探讨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修正地缘战略和树立地缘目标的重要性,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地缘大思维,而地理学尤其是世界地理学,应首当其冲担当重任。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地理学的地缘政治学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精彩纷呈,并在重大领域有所突破。但其发展依然存在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学科定位不清晰、优秀成果不足、过度依附西方思维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未来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努力方向。

[Du D B, Duan D Z, Liu C L, et al.2015.

Progress of geopolitics of Chinese geography since 1990

. Geographical Research, 34(2): 199-212. ]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政治学脱胎于政治地理学,这种血缘关系决定了地理学在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和国家地缘战略的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基于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空间思维和现代组织行为学等理论,探讨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修正地缘战略和树立地缘目标的重要性,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地缘大思维,而地理学尤其是世界地理学,应首当其冲担当重任。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地理学的地缘政治学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精彩纷呈,并在重大领域有所突破。但其发展依然存在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学科定位不清晰、优秀成果不足、过度依附西方思维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未来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努力方向。
[7] 杜德斌, 段德忠, 杨文龙, . 2016.

中国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

[J]. 地理学报, 71(10): 1741-1751.

[本文引用: 1]     

[Du D B, Duan D Z, Yang W L, et al.2016.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economic power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states interdependenc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1(10): 1741-1751. ]

[本文引用: 1]     

[8] 杜德斌, 马亚华. 2015.

“一带一路”: 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

[J]. 地理研究, 34(6): 1005-1014.

[本文引用: 1]     

[Du D B, Ma Y H.2015.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grand geo-strategy of China's ris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34(6): 1005-1014. ]

[本文引用: 1]     

[9] 冯长强, 江南, 张晓楠, . 2017.

地缘环境分析模型图形化建模

[J].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34(1): 91-95.

[本文引用: 1]     

[Feng C Q, Jiang N, Zhang X N, et al.2017.

Graphical modeling of geo-environment analysis model

. Journal of Geo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4(1): 91-95. ]

[本文引用: 1]     

[10] 傅伯杰. 2017.

地理学: 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J]. 地理学报, 72(11): 1923-1932.

[本文引用: 1]     

[Fu B J.2017.

Geography: From knowledge, science to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 Progress in Geography, 72(11): 1923-1932. ]

[本文引用: 1]     

[11] 葛全胜, 江东, 陆锋, . 2017.

地缘环境系统模拟研究探讨

[J]. 地理学报, 72(3): 371-38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03001      [本文引用: 7]      摘要

地缘环境系统研究是认知国际地缘政治态势、保障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科学支撑。近年来,在国际地缘战略调整、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要素的驱动下,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分析地缘环境要素的变化,预估地缘环境演变趋势并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既是地缘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科技保障。本文回顾了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的最新进展,系统梳理了地缘环境系统模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表明,地缘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层次性、地域性、综合性等特征。针对特定的地缘问题,可以采取分层次、合理概化、数值逼近等方法进行系统模拟。同时,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新范式,通过异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等方法,可望发现纷繁复杂的地缘环境系统中蕴含的要素关联关系,预测与干涉系统演化过程,为地缘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Ge Q S, Jiang D, Lu F, et al.2017.

Views on the study of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system simulation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2(3): 371-381. ]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03001      [本文引用: 7]      摘要

地缘环境系统研究是认知国际地缘政治态势、保障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科学支撑。近年来,在国际地缘战略调整、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要素的驱动下,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分析地缘环境要素的变化,预估地缘环境演变趋势并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既是地缘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科技保障。本文回顾了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的最新进展,系统梳理了地缘环境系统模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表明,地缘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层次性、地域性、综合性等特征。针对特定的地缘问题,可以采取分层次、合理概化、数值逼近等方法进行系统模拟。同时,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新范式,通过异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等方法,可望发现纷繁复杂的地缘环境系统中蕴含的要素关联关系,预测与干涉系统演化过程,为地缘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12] 巩茗霏. 2000.

中国崛起的周边地缘环境分析

[J]. 世界经济与政治, (7): 29-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段时期以来 ,随着中国较为强劲的发展 ,有关国家作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和回应。这些调整和回应对我国的外部环境乃至崛起过程必然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 ,理清我国周边地缘战略关系及其可能的变化 ,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而要妥善处理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地区复杂性特点 ,努力拓展更广阔的战略回旋空间 ,促使地缘战略关系向相对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

[Gong M F.2000.

Analysis of the surrounding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7): 29-33.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段时期以来 ,随着中国较为强劲的发展 ,有关国家作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和回应。这些调整和回应对我国的外部环境乃至崛起过程必然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 ,理清我国周边地缘战略关系及其可能的变化 ,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而要妥善处理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地区复杂性特点 ,努力拓展更广阔的战略回旋空间 ,促使地缘战略关系向相对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
[13] 韩增林, 彭飞, 张耀光, . 2015.

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

[J]. 地理科学, 35(2): 129-13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梳理西方100多a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4个阶段与特征:自然演进模式下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形成阶段( 1890s前)、国家空间-权力关系下的理论发展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洋地缘政治的现代化阶段(1960s~1990s)、新海洋地缘政治理论阶段(1990s后).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海洋地缘政治领域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这与中国在世界&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格局中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面对批判地缘政治学的&ldquo;多尺度转向&rdquo;背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发展中国&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的研究作为响应,并深入探讨&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的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尺度.最后,对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做出展望:① 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② 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③ 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 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的相关研究.</p>

[Han Z L, Peng F, Zhang Y G, et al.2015.

Updated progress of marine geopolitics and research of the marine geo-setting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5(2): 129-136. ]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梳理西方100多a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4个阶段与特征:自然演进模式下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形成阶段( 1890s前)、国家空间-权力关系下的理论发展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洋地缘政治的现代化阶段(1960s~1990s)、新海洋地缘政治理论阶段(1990s后).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海洋地缘政治领域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这与中国在世界&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格局中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面对批判地缘政治学的&ldquo;多尺度转向&rdquo;背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发展中国&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的研究作为响应,并深入探讨&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的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尺度.最后,对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做出展望:① 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② 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③ 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 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的相关研究.</p>
[14] 胡浩, 葛岳静, 胡志丁. 2012.

南海问题的大周边地缘环境

[J]. 世界地理研究, 21(3): 36-44.

[本文引用: 1]     

[Hu H, Ge Y J, Hu Z D.2012.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greater neighborhood of the South China Sea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1(3): 36-44. ]

[本文引用: 1]     

[15] 胡志丁, 曹原, 刘玉立, . 2013.

我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 地缘环境探索

[J]. 人文地理, 28(5): 123-128.

URL      [本文引用: 7]     

[Hu Z D, Cao Y, Liu Y L, et al.2013.

A new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ge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 Geo-setting

. Human Geography, 28(5): 123-128. ]

URL      [本文引用: 7]     

[16] 胡志丁, 葛岳静, 鲍捷, . 2013.

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

[J]. 地理科学, 33(6): 685-69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p>地缘环境研究是中国地理学界复兴政治地理学的第二次尝试, 也是政治地理学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综合化发展的体现。基于对在北京召开的两次&ldquo;地缘环境&rdquo;国际研讨会和对早期地缘环境研究归纳的基础, 将地缘环境界定为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3 部分组成, 其中,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 地缘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军事关系和社会文化关系, 地缘结构则包含政治军事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采用AHP决策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亚地缘环境进行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南亚在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 并最终导致南亚在地缘环境上可以划分为4类, 即印度为一类,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为一类, 不丹和尼泊尔为一类, 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为一类。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大致有3个, 即&ldquo;地理决定论&rdquo;、相互依赖论和制度论。</p>

[Hu Z D, Ge Y J, Bao J, et al.2013.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ifferentiation laws of geo-setting in South Asi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3(6): 685-692. ]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p>地缘环境研究是中国地理学界复兴政治地理学的第二次尝试, 也是政治地理学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综合化发展的体现。基于对在北京召开的两次&ldquo;地缘环境&rdquo;国际研讨会和对早期地缘环境研究归纳的基础, 将地缘环境界定为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3 部分组成, 其中,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 地缘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军事关系和社会文化关系, 地缘结构则包含政治军事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采用AHP决策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亚地缘环境进行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南亚在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 并最终导致南亚在地缘环境上可以划分为4类, 即印度为一类,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为一类, 不丹和尼泊尔为一类, 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为一类。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大致有3个, 即&ldquo;地理决定论&rdquo;、相互依赖论和制度论。</p>
[17] 胡志丁, 陆大道, 杜德斌, . 2017.

未来十年中国地缘政治学重点研究方向

[J]. 地理研究, 36(2): 205-214.

[本文引用: 3]     

[Hu Z D, Lu D D, Du D B, et al.2017.

Key research direction of China's geopolitics in the next decad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36(2): 205-214. ]

[本文引用: 3]     

[18] 姜鹏. 2012.

结盟均势理论中的“三明治”结构与大国崛起成败的实证分析

[J]. 太平洋学报, 20(10): 20-27.

[本文引用: 1]     

[Jiang P.2012.

The "sandwich" structure in the alliance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merging powers

. Pacific Journal, 20(10): 20-27. ]

[本文引用: 1]     

[19] 李红强, 王礼茂, 郎一环. 2009.

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以中亚为例

[J]. 世界地理研究, 18(4): 56-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09.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回顾和架构能源地缘政治的内涵与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中亚地区为例,阐释了其能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性和地缘战略地位。系统梳理了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刻画了每一阶段的能源开发利用态势和地缘政治特征,探讨了能源对地缘政治演变的影响和地缘政治发展对能源的作用。随后,对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进的机制进行了解译和分析,指出宏观背景、外部力量、内部力量、突发性事件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是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进的重要驱动因素。

[Li H Q, Wang L M, Lang Y H.2009.

Evolution proces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energy geopolitical pattern: A study of Central Asia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18(4): 56-65.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09.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回顾和架构能源地缘政治的内涵与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中亚地区为例,阐释了其能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性和地缘战略地位。系统梳理了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刻画了每一阶段的能源开发利用态势和地缘政治特征,探讨了能源对地缘政治演变的影响和地缘政治发展对能源的作用。随后,对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进的机制进行了解译和分析,指出宏观背景、外部力量、内部力量、突发性事件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是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进的重要驱动因素。
[20] 李同昇, 龙冬平. 2014.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J]. 地理科学进展, 33(3): 303-31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3.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 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 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 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Li T S, Long D P.2014.

Geopolitical position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geopolitical strategy of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33(3): 303-314. ]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3.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 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 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 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21] 李晓, 李俊久. 2015.

“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

[J]. 世界经济与政治, (10): 30-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鉴于目前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欠缺对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历史演进和重构本质的深入分析,作者从大历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三重视角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背景,并从大国崛起与发展的困境入手,阐述了该战略的多重现实背景。为确保"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中国需遵循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重构逻辑:一是界定新时期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二是识别威胁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关键要素,三是决定如何恰当地运用国家的综合实力去维护其核心利益。具体到操作层面,必须诠释或者处理好八个关键问题:界定中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定位和核心利益;厘清"一带一路"与当今世界秩序的关系;评估"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诠释"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顺"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体制改革的关系;处理好"一带一路"建设中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重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个可支撑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体系。

[Li X, Li J J.2015.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the reshaping of China's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strategy

.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10): 30-59.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鉴于目前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欠缺对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历史演进和重构本质的深入分析,作者从大历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三重视角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背景,并从大国崛起与发展的困境入手,阐述了该战略的多重现实背景。为确保"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中国需遵循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重构逻辑:一是界定新时期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二是识别威胁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关键要素,三是决定如何恰当地运用国家的综合实力去维护其核心利益。具体到操作层面,必须诠释或者处理好八个关键问题:界定中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定位和核心利益;厘清"一带一路"与当今世界秩序的关系;评估"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诠释"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顺"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体制改革的关系;处理好"一带一路"建设中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重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个可支撑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体系。
[22] 凌胜利. 2016.

“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地缘重塑

[J]. 国际关系研究,(1): 79-91, 155-156.

[本文引用: 1]     

[Ling S L.2016.

The strateg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and the reshaping of the peripheral geopolitic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 79-91, 155-156. ]

[本文引用: 1]     

[23] 刘卫东. 2015.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J]. 地理科学进展, 34(5): 538-54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剖析了其空间内涵,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最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地缘政治、国别地理、对外直接外资理论、交通运输优化组织等.

[Liu W D.2015.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f China and related research themes

. Progress in Geography, 34(5): 538-544. ]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剖析了其空间内涵,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最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地缘政治、国别地理、对外直接外资理论、交通运输优化组织等.
[24] 刘志财. 2008.

崛起视角下中国的地缘环境及地缘战略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Liu Z C.2008.

Under rising angle view of Chinese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 strategy

. Shanghai, China: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本文引用: 1]     

[25] 陆大道. 2015.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34(3): 265-27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Lu D D.2015.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subregions within the Jing-Jin-Ji urban agglomeration

. Progress in Geography, 34(3): 265-270. ]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26] 陆大道, 杜德斌. 2013.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

[J]. 地理学报, 68(6): 723-7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疑不受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法则的支配。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权力结构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中国和平发展亟需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的理论支撑。本文在总结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思想渊源上论述了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剖析了当前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领域研究中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地理学界如何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几点建议。

[Lu D D, Du D B.2013.

Some thoughts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studies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8(6): 723-727.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疑不受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法则的支配。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权力结构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中国和平发展亟需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的理论支撑。本文在总结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思想渊源上论述了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剖析了当前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领域研究中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地理学界如何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几点建议。
[27] 毛汉英. 2014.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J]. 地理科学进展, 33(3): 289-30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3.001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西方代表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进行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阐述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即: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西南部为地缘政治破碎带,地缘经济极具潜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是不稳定因素;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最后提出了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的“北联、西进、南合、东拓”地缘战略及对策建议。

[Mao H Y.2014.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China's strategies

. Progress in Geography, 33(3): 289-302. ]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3.001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西方代表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进行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阐述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即: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西南部为地缘政治破碎带,地缘经济极具潜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是不稳定因素;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最后提出了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的“北联、西进、南合、东拓”地缘战略及对策建议。
[28] 潘峰华, 赖志勇, 葛岳静. 2015.

经贸视角下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J]. 地理研究, 34(4): 775-78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周边对一国地区稳定、经济发展等影响重大,中国也一直奉行"邻国是首要"的外交战略,推行"睦邻、富邻、安邻"的邻国政策。主要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在经济依赖度分析等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程度中心性分析、结构同型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从而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进行多方面解剖。结果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依赖度;贸易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周边贸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地缘政治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空间关系的网络化和网络关系的空间化,深化对地缘环境的认识。

[Pan F H, Lai Z Y, Ge Y J.2015.

The surrounding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trade dat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34(4): 775-786. ]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周边对一国地区稳定、经济发展等影响重大,中国也一直奉行"邻国是首要"的外交战略,推行"睦邻、富邻、安邻"的邻国政策。主要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在经济依赖度分析等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程度中心性分析、结构同型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从而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进行多方面解剖。结果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依赖度;贸易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周边贸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地缘政治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空间关系的网络化和网络关系的空间化,深化对地缘环境的认识。
[29] 秦奇, 成升魁, 李飞, . 2017.

1992年以来国内外地缘政治比较研究: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

[J]. 地理科学进展, 36(12): 1475-148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1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地理学界对国内外地缘政治的研究领域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鲜有涉及。本文系统回顾了后冷战时期以来地理学视角下国内外地缘政治研究进展,比较辨析两者差异,并对中国地缘政治研究提出展望。研究认为:国内外地理学界对地缘政治的内涵、研究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基本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从价值取向和研究领域上看,当代国外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思潮是批判性地缘政治,研究对象多元化,研究领域宽泛化趋势明显;而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强调为国家战略服务,侧重传统地缘政治领域。从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看,国外学者偏重定性分析和田野调查,对于研究区域具体情态认知深刻;中国学者在空间定量研究方面工作扎实,倾向于对宏观格局、分异规律的探讨。研究提出,中国地理学者应回答地理要素与地缘政治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对现代地缘政治的作用机理等重要问题;加强学科的交叉研究,从而使成果更加可靠、更易落地,培养全球视野、拓展研究领域和区域,最终形成一套能真正为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与思想。

[Qin Q, Cheng S K, Li F, et al.201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oreign and Chinese geopolitical studies since 1992: An analysis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ography

. Progress in Geography, 36(12): 1475-1488. ]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1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地理学界对国内外地缘政治的研究领域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鲜有涉及。本文系统回顾了后冷战时期以来地理学视角下国内外地缘政治研究进展,比较辨析两者差异,并对中国地缘政治研究提出展望。研究认为:国内外地理学界对地缘政治的内涵、研究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基本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从价值取向和研究领域上看,当代国外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思潮是批判性地缘政治,研究对象多元化,研究领域宽泛化趋势明显;而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强调为国家战略服务,侧重传统地缘政治领域。从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看,国外学者偏重定性分析和田野调查,对于研究区域具体情态认知深刻;中国学者在空间定量研究方面工作扎实,倾向于对宏观格局、分异规律的探讨。研究提出,中国地理学者应回答地理要素与地缘政治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对现代地缘政治的作用机理等重要问题;加强学科的交叉研究,从而使成果更加可靠、更易落地,培养全球视野、拓展研究领域和区域,最终形成一套能真正为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与思想。
[30] 沈伟烈. 1991.

地缘政治关系简析

[J]. 人文地理, 6(1): 65-71.

[本文引用: 1]     

[Shen W L.1991.

A brief analysis of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s

. Human Geography, 6(1): 65-71. ]

[本文引用: 1]     

[31] 宋长青, 葛岳静, 刘云刚, . 2018.

从地缘关系视角解析“一带一路”的行动路径

[J]. 地理研究, 37(1): 3-19.

[本文引用: 4]     

[Song C Q, Ge Y J, Liu Y G, et al.2018.

Undertaking research o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the geo-relation perspectiv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37(1): 3-19. ]

[本文引用: 4]     

[32] 宋涛, 程艺, 刘卫东, . 2017.

中国边境地缘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影响机制

[J]. 地理学报, 72(10): 1731-174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10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边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门户,深刻分析复杂地缘环境下,中国内陆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挖掘利用边境传统优势,促进中国边境、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意义重大。在综合分析边境地缘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搭建地缘经济分析框架,纳入本地经济、外向型经济、本地综合发展三大类指标后,系统刻画了中国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及演化。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了中国边境地区地缘经济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平稳增长,空间分异明显。东北地区地缘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逐渐下降。优势地区在空间上高度分散,呈现以东北地区的牡丹江市、内蒙古地区的包头市、新疆地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云南广西地区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崇左市为增长极核的空间极化格局。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邻国发展水平、与中国展开双边贸易的合作意愿等。政策优惠指数、交通通达度、文化接近度等因素对边境地缘经济影响显著。其中,内蒙古地区、西藏地区以邻国影响为主;东北地区、新疆地区以中国政策影响为主;云南广西地区为综合因素影响。最后,文章提出复杂地缘环境下,差异化边境地区地缘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及启示。

[Song T, Cheng Y, Liu W D, et al.2017.

The spatial disparity and impact mechanism of geo-economy in the border areas of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2(10): 1731-1745. ]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10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边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门户,深刻分析复杂地缘环境下,中国内陆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挖掘利用边境传统优势,促进中国边境、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意义重大。在综合分析边境地缘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搭建地缘经济分析框架,纳入本地经济、外向型经济、本地综合发展三大类指标后,系统刻画了中国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及演化。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了中国边境地区地缘经济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平稳增长,空间分异明显。东北地区地缘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逐渐下降。优势地区在空间上高度分散,呈现以东北地区的牡丹江市、内蒙古地区的包头市、新疆地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云南广西地区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崇左市为增长极核的空间极化格局。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邻国发展水平、与中国展开双边贸易的合作意愿等。政策优惠指数、交通通达度、文化接近度等因素对边境地缘经济影响显著。其中,内蒙古地区、西藏地区以邻国影响为主;东北地区、新疆地区以中国政策影响为主;云南广西地区为综合因素影响。最后,文章提出复杂地缘环境下,差异化边境地区地缘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及启示。
[33] 苏东辉, 骆华松, 蔡定昆. 2013.

区外大国与东南亚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分析

[J]. 世界地理研究, 22(1): 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01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东南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因而备受关注。本文应用多元统计中欧式距离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区外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集团)、日本、印度等六个国家与东南亚地缘经济关系,并总结区外大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空间特征。

[Su D H, Luo H S, Cai D K.2013.

Analysis of geo-econo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gion of Southeast Asia and major outside countries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2(1): 1-11.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01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东南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因而备受关注。本文应用多元统计中欧式距离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区外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集团)、日本、印度等六个国家与东南亚地缘经济关系,并总结区外大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空间特征。
[34] 孙峰华, 陆大道, 代合治, . 2017.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J]. 地理科学, 37(1): 1-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①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②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③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Sun F H, Lu D D, Dai H Z, et al.2017.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and its geopolitical strategies of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7(1): 1-10.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①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②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③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35] 王惠文, 葛岳静, 马腾. 2018.

地缘位势与中国: 中亚地缘关系初探

[J]. 经济地理, 38(9): 10-21.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8.09.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国家实力的强制性趋于无形化,焦点转向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如何转化为实际影响力等问题。关注实体空间扩张和权力争夺的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现实及国际问题的解释力逐步削弱。文章采用新的地缘政治视角——地缘位势及其评价方法——来定量分析国家间的地缘关系,借鉴物理学"位势"概念和国际关系学"地缘重心论"等理论构建地缘位势模型,以中国—中亚为例探讨地缘关系的变化并尝试解释其规律性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以事件数据分析法表达的中国—中亚五国地缘关系来检验地缘位势模型分析的结果,结果一致性良好,地缘位势模型对地缘关系的衡量具有较高拟合度;(2)中国在中亚各国的地缘位势总量都呈逐年上升态势,五国位次几乎没有变动,由大到小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从地缘位势变化率来看分为起步(1999—2005年)和快速发展(2005年以后)两个时期;(3)影响中国在中亚地缘位势的因素中,地缘区位是其他地缘要素的基础,地缘利益是发展国家间关系的目的和出发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制约,这五方面也是我国在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亟待处理的战略重点。

[Wang H W, Ge Y J, Ma T.2018.

Preliminary study on geo-potential and its application on China-Central Asia geopolitical relations

. Economic Geography, 38(9): 10-21. ]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8.09.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国家实力的强制性趋于无形化,焦点转向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如何转化为实际影响力等问题。关注实体空间扩张和权力争夺的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现实及国际问题的解释力逐步削弱。文章采用新的地缘政治视角——地缘位势及其评价方法——来定量分析国家间的地缘关系,借鉴物理学"位势"概念和国际关系学"地缘重心论"等理论构建地缘位势模型,以中国—中亚为例探讨地缘关系的变化并尝试解释其规律性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以事件数据分析法表达的中国—中亚五国地缘关系来检验地缘位势模型分析的结果,结果一致性良好,地缘位势模型对地缘关系的衡量具有较高拟合度;(2)中国在中亚各国的地缘位势总量都呈逐年上升态势,五国位次几乎没有变动,由大到小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从地缘位势变化率来看分为起步(1999—2005年)和快速发展(2005年以后)两个时期;(3)影响中国在中亚地缘位势的因素中,地缘区位是其他地缘要素的基础,地缘利益是发展国家间关系的目的和出发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制约,这五方面也是我国在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亟待处理的战略重点。
[36] 王礼茂, 牟初夫, 陆大道. 2016.

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

[J]. 地理研究, 35(1): 3-13.

[本文引用: 3]     

[Wang L M, Mou C F, Lu D D.2016.

Changes in driving forces of geopolitical evolution and the new trends in geopolitics studie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35(1): 3-13. ]

[本文引用: 3]     

[37] 王庆平. 2011.

影响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的地缘经济因素解析

[J]. 西伯利亚研究, 38(5): 65-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0961.2011.05.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一个相互依赖日益强化的世界里,地缘经济冲突和地缘经济力量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 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毗邻的现状以及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因为边界和关税的存在而消失。俄乌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和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不 能不对俄乌两国关系的走向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很重要的影响。俄乌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发展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地缘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俄乌关系 的重要因素。

[Wang Q P.2011.

Analysis of geo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

. Siberian Studies, 38(5): 65-67.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0961.2011.05.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一个相互依赖日益强化的世界里,地缘经济冲突和地缘经济力量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 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毗邻的现状以及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因为边界和关税的存在而消失。俄乌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和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不 能不对俄乌两国关系的走向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很重要的影响。俄乌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发展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地缘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俄乌关系 的重要因素。
[38] 王士君, 陈才. 2003.

论中国东北地缘关系及因应对策

[J]. 人文地理, 18(6): 1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历史、现状、未来的视角对中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地缘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和趋势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应对策,即:在地缘政治方面与俄罗斯合作,防御日美联合及其构建地区性防御体系;在地缘经济方面与日韩合作,促进东北亚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具体策略方面,推进对国内和对国外两个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促进区际联系和国际合作,用地缘经济促进地缘政治的良性发展,为东北区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Wang S J, Chen C.2003.

A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relati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 Human Geography, 18(6): 16-19.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历史、现状、未来的视角对中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地缘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和趋势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应对策,即:在地缘政治方面与俄罗斯合作,防御日美联合及其构建地区性防御体系;在地缘经济方面与日韩合作,促进东北亚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具体策略方面,推进对国内和对国外两个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促进区际联系和国际合作,用地缘经济促进地缘政治的良性发展,为东北区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9] 王淑芳, 葛岳静, 刘玉立. 2015.

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

[J]. 地理学报, 70(6): 864-87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南亚是中美两国重要的地缘战略区,无论是对中国海上运输的安全和西部边疆的稳定,还是对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解析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变化及演变机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研究视角,采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南亚为研究区域,探讨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探寻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近10年,中美在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在小幅波动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幅比率看,中国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增速要比美国快.②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是一个缓慢过程.2003-2012年间,中美在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变化幅度不大.③硬实力、软实力、相互依赖力和摩擦力是地缘影响力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主导因素,起拉力作用;相互依赖力是辅助因素,起推力作用;而摩擦力是弱化因素,起反向力作用.④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演变的驱动力包括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地缘区位是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制约力,地缘政治是主导力,地缘经济是驱动力,地缘文化是辐射力.⑤国家硬实力不等于地缘影响力,国家硬实力强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地缘影响力就高,两者是非线性关系.硬实力虽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地缘影响力变化的强度和速度.

[Wang S F, Ge Y J, Liu Y L.2015.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geopolitical influence of China and the US in South Asi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0(6): 864-878. ]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南亚是中美两国重要的地缘战略区,无论是对中国海上运输的安全和西部边疆的稳定,还是对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解析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变化及演变机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研究视角,采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南亚为研究区域,探讨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探寻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近10年,中美在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在小幅波动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幅比率看,中国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增速要比美国快.②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是一个缓慢过程.2003-2012年间,中美在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变化幅度不大.③硬实力、软实力、相互依赖力和摩擦力是地缘影响力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主导因素,起拉力作用;相互依赖力是辅助因素,起推力作用;而摩擦力是弱化因素,起反向力作用.④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演变的驱动力包括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地缘区位是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制约力,地缘政治是主导力,地缘经济是驱动力,地缘文化是辐射力.⑤国家硬实力不等于地缘影响力,国家硬实力强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地缘影响力就高,两者是非线性关系.硬实力虽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地缘影响力变化的强度和速度.
[40] 王淑芳, 阳婷慧, 葛岳静, . 2015.

基于事件数据分析法的中缅地缘关系演变

[J]. 经济地理, 35(10): 13-20.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10.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缅甸是中国西南邻邦,地处亚洲的"十字路口",是中国从陆上连接印度洋的重要战略通道。中缅关系发展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中国西南大开发、冲破美国的亚太包围圈及实施新的周边地缘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地缘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采用事件数据分析法,探讨21世纪以来中缅地缘关系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缅关系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平稳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和波动调整。2中缅地缘关系发展每隔五六年出现一次峰值。中缅关系的波峰往往与美缅关系的波谷相继出现,两者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3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是中缅地缘关系演变的驱动力和内在机理。

[Wang S F, Yang T H, Ge Y J, et al.2015.

The evolution of China-Myanmar geo-relations based on event data analysis

. Economic Geography, 35(10): 13-20. ]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10.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缅甸是中国西南邻邦,地处亚洲的"十字路口",是中国从陆上连接印度洋的重要战略通道。中缅关系发展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中国西南大开发、冲破美国的亚太包围圈及实施新的周边地缘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地缘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采用事件数据分析法,探讨21世纪以来中缅地缘关系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缅关系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平稳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和波动调整。2中缅地缘关系发展每隔五六年出现一次峰值。中缅关系的波峰往往与美缅关系的波谷相继出现,两者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3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是中缅地缘关系演变的驱动力和内在机理。
[41] 王铮, 韩钰, 胡敏, . 2016.

地理本性进化与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基础探析

[J]. 地理学报, 71(6): 940-95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克鲁格曼的地理本性论出发认识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基础。本文通过收集2000-2012年的世界主要21个国家(地区)的金融业和制造业增加值,运用区位商模型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金融业与制造业发展集中度,同时对各国资源输出情况进行对比,最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全球一体化使世界典型国家(地区)类型趋于明显,呈现新的"三个世界"特征: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属金融业主导国家(地区);泰国、中国大陆、韩国、德国、日本、越南和中国台湾属制造业主导国家(地区);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属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印度和法国目前在多领域均得到发展,属过渡型国家。这种地理本性决定的经济分工分类,是各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基础,将影响他们的地缘政治经济学立场。

[Wang Z, Han Y, Hu M, et al.

The global geopolitical and geopolinomical structure from the evolution of geographic natures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1(6): 940-955. ]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克鲁格曼的地理本性论出发认识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基础。本文通过收集2000-2012年的世界主要21个国家(地区)的金融业和制造业增加值,运用区位商模型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金融业与制造业发展集中度,同时对各国资源输出情况进行对比,最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全球一体化使世界典型国家(地区)类型趋于明显,呈现新的"三个世界"特征: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属金融业主导国家(地区);泰国、中国大陆、韩国、德国、日本、越南和中国台湾属制造业主导国家(地区);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属资源开发业主导国家;印度和法国目前在多领域均得到发展,属过渡型国家。这种地理本性决定的经济分工分类,是各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基础,将影响他们的地缘政治经济学立场。
[42] 王志远. 2016.

“一带一盟”: 中俄“非对称倒三角”结构下的对接问题分析

[J]. 国际经济评论,(3): 97-113, 6-7.

[本文引用: 1]     

[Wang Z Y.2016.

"Belt and alliance" : Analysis of the alignmen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under the "non symmetrical inverted triangle" structure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3): 97-113, 6-7. ]

[本文引用: 1]     

[43] 韦文英, 戴俊骋, 刘玉立. 2016.

地缘文化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构想

[J]. 世界地理研究, 25(6):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6.06.001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地缘政治理论与国家安全的评述发现,国家安全的内容从军事、政治安全向经济、社会、环境等安全议题转移。研究尺度从国家尺度拓展为全球与个体高低尺度兼容。同时随着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流行地缘政治理论及反地缘政治理论日渐成熟,以及次文化区域冲突日益频繁、民族国家内部分裂和“虚拟国家”的诞生等地缘板块新动向出现,地缘政治理论正从地理实体空间出发主张的“领土扩张”,发展到注重“经济主导”的地缘政治与经济互动,再到当下强调“文化区域主权”转变。新时期基于文化区域的地缘文化战略理论将成为传统地缘理论的有力补充。我国需要重视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稳民心,争人心”为核心,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为导向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对提升中国在国际地缘格局中的地位和战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Wei W Y, Dai J C, Liu Y L.2016.

Geo-cultural strategy and schema of national security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5(6): 1-8.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6.06.001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地缘政治理论与国家安全的评述发现,国家安全的内容从军事、政治安全向经济、社会、环境等安全议题转移。研究尺度从国家尺度拓展为全球与个体高低尺度兼容。同时随着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流行地缘政治理论及反地缘政治理论日渐成熟,以及次文化区域冲突日益频繁、民族国家内部分裂和“虚拟国家”的诞生等地缘板块新动向出现,地缘政治理论正从地理实体空间出发主张的“领土扩张”,发展到注重“经济主导”的地缘政治与经济互动,再到当下强调“文化区域主权”转变。新时期基于文化区域的地缘文化战略理论将成为传统地缘理论的有力补充。我国需要重视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稳民心,争人心”为核心,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为导向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对提升中国在国际地缘格局中的地位和战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44] 温荟琦, 蒋秉川, 万刚, . 2018.

大数据下的地缘环境可视分析研究探讨

[J]. 测绘科学, 43(12): 77-84.

https://doi.org/10.16251/j.cnki.1009-2307.2018.12.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大数据时代数据量急剧增多,难以对地缘环境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地缘环境研究的有效途径,通过可视分析和多视图协同交互的方法,达到定量分析地缘环境的目的,从而使最终决策更加客观、科学。该文重点介绍了可视分析技术在地缘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地缘环境分析模型和可视分析模型,对地缘关系、地缘组织和地缘体进行了可视分析,最后给出了原型系统的框架设计和初步实现。

[Wen H Q, Jiang B C, Wan G, et al.2018.

Discussion of research on visual analysis of geo-setting based on big data

.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43(12): 77-84. ]

https://doi.org/10.16251/j.cnki.1009-2307.2018.12.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大数据时代数据量急剧增多,难以对地缘环境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地缘环境研究的有效途径,通过可视分析和多视图协同交互的方法,达到定量分析地缘环境的目的,从而使最终决策更加客观、科学。该文重点介绍了可视分析技术在地缘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地缘环境分析模型和可视分析模型,对地缘关系、地缘组织和地缘体进行了可视分析,最后给出了原型系统的框架设计和初步实现。
[45] 吴良, 秦奇, 张丹, . 2018.

印度洋通道及其对中国地缘环境影响

[J]. 地理科学进展, 37(11): 1510-152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11.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印度洋通道是中国获取能源和其他资源、出口工业产品并同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国家交流合作的生命线。随着中美关系和中国周边地缘态势的深刻变化,中国需要积极谋划逐渐降低对传统的南海—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建设新的印度洋通道,从而降低自身的地缘环境风险,并由此优化国内经济发展布局,推动西南沿边地区进一步开发与开放,并提升中国同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水平。本研究从通道的定义和特征出发,梳理了现有及潜在的印度洋通道,比较分析了各条通道的战略意义、前景及地缘环境影响,从而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Wu L, Qin Q, Zhang D, et al.2018.

Indian Ocean passages and their geopolitical impacts on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37(11): 1510-1520. ]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11.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印度洋通道是中国获取能源和其他资源、出口工业产品并同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国家交流合作的生命线。随着中美关系和中国周边地缘态势的深刻变化,中国需要积极谋划逐渐降低对传统的南海—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建设新的印度洋通道,从而降低自身的地缘环境风险,并由此优化国内经济发展布局,推动西南沿边地区进一步开发与开放,并提升中国同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水平。本研究从通道的定义和特征出发,梳理了现有及潜在的印度洋通道,比较分析了各条通道的战略意义、前景及地缘环境影响,从而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46] 杨文龙, 杜德斌, 刘承良, . 2016.

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

[J]. 地理学报, 71(6): 956-96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方法、碎化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工具,揭示中国在全球经济空间中地缘经济联系的演化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索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演化的内部机制。结论为:1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经历了"孕育—萌芽—兴起—繁荣"四个阶段,与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2中国的优势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形成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初级产品劣势日益显现;3中国经济权力空间的异质化特征明显,地缘经济联系呈现大国集聚效应和地理临近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地缘经济联系空间趋于均质化,经济权力半径不断向外围拓展,不仅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保持稳定的地缘经济联系,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也不断加强;4资本禀赋、科技禀赋和人力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的主要内在动力,资本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禀赋是重要的推动力,人力禀赋是主要的基础优势。

[Yang W L, Du D B, Liu C L, et al.2016.

Study on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geo-economic connections of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1(6): 956-969. ]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方法、碎化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工具,揭示中国在全球经济空间中地缘经济联系的演化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索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演化的内部机制。结论为:1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经历了"孕育—萌芽—兴起—繁荣"四个阶段,与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2中国的优势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形成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初级产品劣势日益显现;3中国经济权力空间的异质化特征明显,地缘经济联系呈现大国集聚效应和地理临近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地缘经济联系空间趋于均质化,经济权力半径不断向外围拓展,不仅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保持稳定的地缘经济联系,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也不断加强;4资本禀赋、科技禀赋和人力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的主要内在动力,资本禀赋是中国地缘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禀赋是重要的推动力,人力禀赋是主要的基础优势。
[47] 杨吾扬. 1995.

论中国发展的地缘环境

[J]. 大自然探索, 14(1): 7-10.

[本文引用: 1]     

[Yang W Y.1995.

On the geo-setting of China's development

. Exploration of Nature, 14(1): 7-10. ]

[本文引用: 1]     

[48] 姚晓瑞. 1999.

论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影响

[J]. 人文地理, 14(2): 69-7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俄国控制着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拥有巨大的战略优势,但它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海上大国。在历史上它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手段是陆军,海军的作用极其有限。这与俄国国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岸线的性质以及海陆关系这些具体的地理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极其不利的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限制和影响。

[Yao X R.1999.

The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navy

. Human Geography, 14(2): 69-72.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俄国控制着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拥有巨大的战略优势,但它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海上大国。在历史上它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手段是陆军,海军的作用极其有限。这与俄国国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岸线的性质以及海陆关系这些具体的地理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极其不利的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限制和影响。
[49] 于国政, 周玲, 陈唯. 2015.

中国周边海洋地缘关系发展态势探析

[J]. 世界地理研究, 24(4): 1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5.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何营造良好的海洋地缘环境和应对海洋地缘关系中不断演变的冲突和争端,直接关系到一国在海洋地缘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是海陆兼备、邻国众多、海洋地缘关系复杂的海洋大国。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面走向海洋并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地缘政治理论,分别从黄海、东海、南海和日本海出发,侧重从时空层面探讨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地缘关系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分析其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中国周边海洋地缘战略,为我国的海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Yu G Z, Zhou L, Chen W.2015.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sture of China's peripheral marine geo-relationship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4(4): 11-19.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5.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何营造良好的海洋地缘环境和应对海洋地缘关系中不断演变的冲突和争端,直接关系到一国在海洋地缘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是海陆兼备、邻国众多、海洋地缘关系复杂的海洋大国。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面走向海洋并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地缘政治理论,分别从黄海、东海、南海和日本海出发,侧重从时空层面探讨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地缘关系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分析其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中国周边海洋地缘战略,为我国的海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50] 赵荣, 王恩涌, 张小林, . 2006. 人文地理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Zhao R, Wang E Y, Zhang X L, et al.2006. Human geography. Beijing,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

[本文引用: 1]     

[51] 钟飞腾. 2014.

超越地缘政治的迷思: 中国的新亚洲战略

[J]. 外交评论, (6): 16-3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政治探讨地理因素与国家间权力兴衰的关系。由于英美霸权相继主导国际体系的发展,麦金德式的、以均势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思想体系成为主导范式。在整个20世纪的地缘政治舞台上,欧洲是争夺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亚洲只是边缘角色。但21世纪初始,中印崛起引领亚洲崛起,这一区域的权力增长和变迁引发了美国的担忧,美国同盟体系以麦金德的“枢纽”为核心推动“印太”战略,试图压制中国。但美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美国同盟体系中的东亚盟国实力地位下降,亚洲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心正在经历从东向中心的偏移,特别是中国正向着亚洲中心位置回归。中国基于共同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积极推进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亚洲国家的发展战略,适应区域内国家的多重战略目标。中国的亚洲地缘政治经济新视野,超越了以压制挑战者为特征的霸权国家的地缘政治思维。

[Zhong F T.2014.

Beyond the myth of geopolitics: China's new Asia strategy

. Foreign Affairs Review, (6): 16-39.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政治探讨地理因素与国家间权力兴衰的关系。由于英美霸权相继主导国际体系的发展,麦金德式的、以均势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思想体系成为主导范式。在整个20世纪的地缘政治舞台上,欧洲是争夺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亚洲只是边缘角色。但21世纪初始,中印崛起引领亚洲崛起,这一区域的权力增长和变迁引发了美国的担忧,美国同盟体系以麦金德的“枢纽”为核心推动“印太”战略,试图压制中国。但美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美国同盟体系中的东亚盟国实力地位下降,亚洲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心正在经历从东向中心的偏移,特别是中国正向着亚洲中心位置回归。中国基于共同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积极推进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亚洲国家的发展战略,适应区域内国家的多重战略目标。中国的亚洲地缘政治经济新视野,超越了以压制挑战者为特征的霸权国家的地缘政治思维。
[52] 周琦, 李巧玲. 2006.

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结构与大国关系

[J]. 求索, (9): 74-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自朝核危机出现以来,朝鲜半岛日益成为世界大国关注的焦点,中、美、俄、日及半岛上的朝鲜、韩国展开了自朝鲜战争以来新一轮的博弈。朝鲜半岛既非资源中心,又非地缘中心,却成为各大国的竞技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各大国在朝鲜半岛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

[Zhou Q, Li Q L.2006.

The geostrategic structure and the major-country relations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 Seeker, (9): 74-76.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自朝核危机出现以来,朝鲜半岛日益成为世界大国关注的焦点,中、美、俄、日及半岛上的朝鲜、韩国展开了自朝鲜战争以来新一轮的博弈。朝鲜半岛既非资源中心,又非地缘中心,却成为各大国的竞技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各大国在朝鲜半岛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
[53] Bertalanffy L V.1972.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general systems theory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5(4): 407-426.

https://doi.org/10.2307/25513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article presents a history of general systems theory and discusses several of its various aspect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notion of general systems theory first stemmed from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and evolved throughout the ages through different philosophic entities until it was eventually formally structured in the early 1900s. The theory has three main aspects. The first is called "systems science," or the scientific exploration and theory of systems in various sciences. The second is called "systems technology," or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moder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third aspect is called "systems philosophy" and refers to the reorientation of thought and world view.
[54] Cohen S B.1963.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world divided

[M].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本文引用: 1]     

[55] Gracheva R, Vandenberghe J, Sorokin A, et al.2015.

Mesolithic-Neolithic settlements Minino 2 and Zamostye 5 in their geo-environmental setting (upper Volga lowland, central Russia)

[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370: 29-39.

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15.0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local landscapes of Early Mesolithic–Neolithic settlements within the Upper Volga outwash plain a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ultilayer archaeological sites Minino 2 and Zamostye 5, Moscow district, Russian forest zone according to former descriptions by the authors (Vandenberghe et02al., 2010). Reg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Holocene beginning from the Preboreal, are considered using pollen data while local landscapes (including relief, soil, vegetation and water regime) are reconstructed on the base of sediments, fossil soils and macrofossils, as preserved in a series of burial pits of different age. Colonization of the area by hunters–fishermen followed the local proglacial lake filling and shallowing at the end of the Lateglacial – Postglacial period, about cal 12.0–12.202ka02BP. Drying landscape inherited sharply undulating topography where elevated dry sites were populated up to a flooding episode between cal 2.5 and– 2.802ka02BP, or about 85002BC. Water receded between 1.7 and 1.902cal02ka02BP, while large-scale peat accumulation and wetland expansion began about 650–70002BP. During the Holocene depressions had been gradually filled with organic deposits reflecting change of hydrological regimes; the most significant wetting occurred about cal 5.3–5.402ka02BP. Soil evolution has proceeded from initial calcareous alkaline soils to leached acid soils and further to peaty soils.
[56] Huntington S P.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M].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本文引用: 1]     

[57] Luttwak E N.1990.

From geopolitics to geo-economics: logic of conflict, grammar of commerce

[J].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 17-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react-text: 433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ex orandi - lex credendi principle, which is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If we accept this axiom as valid, the most proper way to discourse on Eucharist theology is the analysis of Eucharistic prayers of the East and West. We then outline the literary structure of this type of church prayer, identifying it as a prayer of alliance (tod谩) as found in... /react-text react-text: 434 /react-text [Show full abstract]
[58] Mackinder H J.1904.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J].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23(4): 421-437.

https://doi.org/10.2307/1775498      URL      [本文引用: 1]     

[59] Mahan A T.1890.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

[M].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本文引用: 2]     

[60] Marshall T.2015.

Prisoners of geography: Ten maps that tell you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global politics

[M]. London, UK: Elliott & Thompson Limited.

[本文引用: 1]     

[61] Sarkar B C, Mahanta B N, Saikia K, et al.2007.

Geo-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in Jharia Coalfield, India,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J]. Environmental Geology, 51: 1177-1196.

https://doi.org/10.1007/s00254-006-0409-8      URL      [本文引用: 1]     

[62] Spykman N J.1944.

The geography of peace

[M].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本文引用: 1]     

[63] Tobler W R.1970.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

[J]. Economic Geography, 46: 234-240.

https://doi.org/10.2307/1431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react-text: 589 The notion of a cartogram is reviewed. Then, based on a presentation from the 1960s, a direct and simple introduction is given to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 algorith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iguous value-by-area cartograms. As an example, a table of latitude/longitude to rectangular plane coordinates is included for a cartogram of the United States, along with Tissot's measures for this map... /react-text react-text: 590 /react-text [Show full abstract]
[64] Tocqueville A D.2000. Democracy in America [M].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本文引用: 1]     

[65] Wallis W D.1926.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J]. Social Forces, 4(4): 702-708.

https://doi.org/10.1093/sf/4.4.702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