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7 , 36 (9): 1067-108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9.003

专辑:城市文化感知与计算

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

翟洲燕1, 李同昇1*, 常芳2, 罗雅丽13, 石钰1

1.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西安 710127
2. 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 710128
3.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Genes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of Shaanxi Traditional Villages

ZHAI Zhouyan1, LI Tongsheng1*, CHANG Fang2, LUO Yali13, Shi Yu1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2.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
3.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1, Jiangsu,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李同昇(1960-),男,陕西岐山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 leetang@nwu.edu.cn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74)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6JK175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翟洲燕(1987-),女,山西晋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研究,E-mail: zhaizhouyan@163.com

展开

摘要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传统村落 ; 文化遗产景观 ; 地域文化 ; 遗产性景观基因 ; 陕西

Abstract

Genes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the basic units of cultural heritage, can pass on regional culture and have become the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f cultural geography. By extracting and recognizing memes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t is possible to reflect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kind of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which embody and preserve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Gene recognition research of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could not only expand the scope of studie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but also reveal the human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sociocultural distinction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Existing literature in China on identifying landscape genes from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has not examined inherited genes and genetic structur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rarely been used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exercise the concep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gene into cultural spac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t focuses on selected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anxi Province at the macroscale, mesoscale, and microscale. First,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Guanzhong, the Shanbei, and the Shannan areas in Shaanxi Provinc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cases, balance i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available data, the study selected 35 traditional villages; Second, on the macroscale and mesosca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cultur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nheritance in these villages, which are found to b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geomantic principles, the bionic design, and the traditional Li thought. Without strictly obeying the architectural shapes in urban landscapes, the location and the overall layou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more flexible, but still have many similar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s cities; Third, for establishing a landscape genes identification index system, the study divided the attributes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nto six sub-indices and 17 indicators, and applied various methods to extract and identify feature genes of the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at the microscale, including traditional dwellings, public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nventional custom, folk beliefs, ancestral culture, and regional dialects; Fourth, regional cultural traits are explored,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cultural feature of general characters, and the cultural feature of local characters. The agrarian and patriarchal clan culture is considered the general cultural character.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s are examin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military culture, the immigration culture, the communication and business culture, the industry culture,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 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nstructing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genetic map in China for rejuvenating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s.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 regional culture ; memes of cultural landscape ; Shaanxi

0

PDF (324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J]. , 2017, 36(9): 1067-108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9.003

ZHAI Zhouyan, LI Tongsheng, CHANG Fang, LUO Yali, Shi Yu. Genes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of Shaanxi Traditional Villages[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9): 1067-108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9.003

1 引言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之一。20世纪20年代,Sauer(1925)提出文化景观并主张将对文化景观的解释作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以伯克莱学派为首的传统文化地理学开始对文化景观的起源与演变、组成和分类、认知与解释等方面展开研究(引自汤茂林, 2000)。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策略和生态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下,现代遗产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历史遗产保护的范围更加面向文化景观。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具有特定地域文化特征和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景观”正式列入遗产范畴(蔡晴, 2006),亦可称之为“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旨在保护文化遗产景观所表征的地域文化传统。20世纪末以来,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文化转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空间转向”(王兴中等, 2007; 姜楠, 2008),促使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发生剧烈转型,趋向于从多元哲学视角,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景观物质表象下的深层文化含义,研究对象也从“文化(遗产)景观”延伸至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申秀英等, 2006a)。从文化(遗产)景观延伸至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申秀英等, 2006a;向岚麟等, 2010)。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然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王兴中等, 2014)。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尤其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其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目前,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尤其是刘沛林等吸收了多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提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念,构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识别、聚落景观区划以及旅游规划实践中(申秀英等, 2006b; 刘沛林, 2008; 胡最等, 2012, 2013, 2015),但其研究尚未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遗产性基因与结构之中。王兴中等(2014)则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类型,并提出文化遗产景观转基因再现理念,拓展了地域传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目前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已应用于古城的文化空间研究(翟文燕等, 2010),但尚未被运用到传统村落研究与保护利用之中。

本文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形态特征提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分析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及其景观基因特征,进而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更好地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2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及其遗产性景观基因

2.1 地域文化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类型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环境下特定地域人群所具有的思维理念、行为模式及其所创造的文化传统(张凤琦, 2008),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历史传承性。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地域文化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分化与整合、筛选与重组,相应的文化景观也在地域文化“阶段序列”的空间传承与形制叠加作用下逐步形成地域文化遗产景观(王兴中等, 2014)。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自历史时期形成以来,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

借鉴文化生态学“把握文化环境与文化生成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系统分析和解释文化适应环境过程中的文化类型及其文化模式”(隋丽娜, 2014)的论述,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类型分为传统村落文化环境遗产景观和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2类,后者进一步又可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景观(图1)。传统村落文化环境遗产景观是指传统村落所具有的独特地理风水文化环境,是遵循中国古地理学风水观、“天人合一”哲学观以及儒家伦理思想,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理想人居环境选址模式及其布局形态;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则是在地理风水文化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下衍生的聚落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景观类型。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包括传统村落的古民居、街巷空间、主体性公共建筑及其历史环境要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则涉及传统村落的节庆习俗、民间信仰、宗法制度、地方方言等。

图1   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类型

Fig.1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typ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2.2 地域文化特征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

从生物遗传学视角,文化景观基因是指某种文化景观形成并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文化基因,是识别地域文化特征的决定性因子(刘沛林, 2003)。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通过分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特征,识别和提取遗产性景观的文化基因,可揭示出传统村落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质。

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基因分为传统村落文化环境遗产景观基因和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两类(图1)。传统村落文化环境遗产景观基因类型主要包括“筑城(村)有易”和“宅邸有易”(王兴中等, 2014),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布局不需与城市景观一样,严格遵循特定的形制规范,空间布局相对自由灵活(辛福森, 2012),但其文化环境特征仍体现出“类城”化的特点。“筑城(村)有易”包括传统村落的选址与格局(城(村)势“有罗”)、平面形态(城(村)形“有灵”)和空间布局(城(村)内“有礼”)中体现的地理风水环境特征,并在外部地理风水环境基因控制下延续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形制中(“宅邸有易”);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类型则包括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类型,前者涉及古民居、主体性公共建筑等建筑特征,后者则表现为民间信仰、姓氏宗族、传统习俗、地方方言等非物质文化特征。

3 陕西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

3.1 陕西地域文化与传统村落分布概况

陕西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历史上曾先后有14个朝代建都于此,跨度长达千年之久,期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繁荣的周秦汉唐文明,故陕西的地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徐卫民, 2014)。陕西自然地理特征的复杂性形成了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大自然经济区(赵荣等, 1999),在其与地域人群的相互作用中创造了陕西的主体性地域文化—“三秦文化”;同时受地缘关系、行政区划以及移民浪潮等影响,三秦文化与周边的三晋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类型均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而传统村落作为陕西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陕西的历史文化记忆和人文精神,是研究陕西地域文化特质的重要历史资料库。

目前,陕西省已经公布第一批171个省级传统村落(其中包括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地理分布见图2。不同等级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省级传统村落在陕西三大区域内分布相对均衡,国家级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安康市和渭南市的特点。传统村落的区域分布特征为: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渭北地区,以渭南市最多,其次为咸阳市和宝鸡市;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榆林市东南部的绥德县、佳县一带;陕南地区安康市拥有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集中分布在旬阳县、石泉县和汉阴县,其次为商洛市,汉中市最少。究其原因:关中地区因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战乱频繁,同时也是陕西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城镇化推进速度快,因此,在渭河以南的关中地区能保存至今的传统村落很少;而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因地处黄土高原核心区和秦巴山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封闭,对外交通联系不便,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受城镇化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保留了为数众多的传统村落。

图2   陕西传统村落分布图

Fig.2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anxi Province

由于陕北地区、陕南地区和关中地区地域文化差异显著,同时普查申报工作尚在继续,因此我们从已公布的传统村落中兼顾传统村落的典型性、地域分布的均衡性以及资料获取的完整性,选取35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表1),村落资料主要来源于《陕西省传统村落图册》、《陕西古村落(一):记忆与乡愁》和《陕西古村落(二):记忆与乡愁》(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5a, 2015b)等已有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资料。在宏观和中观尺度上,从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村落内部的平面形态以及空间布局3个层面分析陕西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在微观尺度上,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进行景观基因提取与识别,分析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

表1   陕西代表性传统村落概况

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anxi Province

自然经济区地级市县(市)/区村落名称村落级别基本概况
陕北地区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国家级村落以扶风寨为中心,具有村寨结合的空间格局,马氏庄园是全国最大的窑洞地主庄园。
米脂县刘家峁村省级村落以姜氏庄园为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
子洲县张寨村国家级古为克戎寨,原名浮图寨,是西夏国重要的军事城堡,扼守夏绥大道要冲,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佳县沙坪村国家级历史上曾是比较繁华的古驿站,特别是晋商兴起的明清时期,至今传统建筑仍保存完好。
佳县神泉村国家级村落以高氏庄园为核心呈分散布局,村形如公羊。
佳县峪口村国家级位于黄河西岸滩地,清朝时绝大数村民从事造纸业,具有百年传承的“峪口麻纸”工艺。
佳县泥河沟村国家级地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栽培历史悠久,现仍保留有千年枣树上百株。
佳县木头峪村省级位于秦晋黄河大峡谷,古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和走西口之驿站。
绥德县贺一村国家级党氏庄园集窑洞、瓦房、四合院为一体,是陕北高原上最完整的城堡式民宅群落。
绥德县艾家沟村国家级典型陕北窑洞建筑村落,最有特色的传统建筑为“耕读传家大院”和“雷氏 大院”。
绥德县郭家沟村国家级村落原始的传统风貌和村落格局保存完好,是陕北最大美术写生基地和摄影基地。
延安市安塞县魏塔村省级村落四周环山,植被茂盛,与自然和谐共生,被称为“魏塔艺术之家”。
关中地区西安市蓝田县石船沟村省级客家人聚集地之一,齐氏家族康熙八年由安徽省宿松县逃荒至此,并延续 至今。
咸阳市永寿县等驾坡村国家级古代地处边陲,为防御匈奴进犯,故有汉代土城墙,传统民居为放射连排型的地下八卦庄。
三原县柏社村国家级自宋代发展成为商贸集镇,现遗留有当地规模最大的地坑窑和明清古街区。
淳化县桃渠塬村省级陕甘宁边区前哨和后勤基地,也是震惊中外的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所在地。
宝鸡市麟游县万家城村国家级地处扼守西北通往关中的咽喉要道,形成于唐代,由军事寨堡发展而成,村南有普润故城遗址。
太白县二郎坝村省级三国之后傥骆道的重要驿站,整个村落融合了川西民居和关中民居于一体的建筑风格。
铜川市耀州区孙塬村国家级一代药王孙思邈的出生地,村古堡具有中国北方防御城市格局。
渭南市富平县莲湖村国家级自元末清初至1970年富平县老县城所在地;有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斩城。
合阳县灵泉村国家级位于黄河塬畔,三面环沟,保留有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福山宗教建筑群、韩信城以及兵寨遗址等。
澄城县尧头村国家级关中东部最大的民用陶瓷烧造和贸易地,传统村落内村民按五大姓氏分散居住。
韩城市党家村国家级党家村主要有党氏和贾氏两大家族,分布有125个元明清三朝四合院。
韩城市梁带村省级天下梁氏的祖地,梁姓群居保存完整的古文化村,保留有西周时期高等级的贵族墓葬群。
陕南地区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村国家级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的边贸重镇,传统建筑主要围绕回龙场街分布。
略阳县铁佛寺村省级地处陕甘交界之地,自古是通蜀栈道青泥路上的主要驿站,因村中原有一座铁佛寺而得名。
安康市旬阳县湛家湾村国家级村民最早是由湖北迁居至此,随着湛氏家族的繁荣而逐渐发展成村落。
旬阳县万福村国家级村落自然聚居形成于清代,以石姓为主,石家老院为保存完好的典型清代四合院。
旬阳县蜀河村省级地处蜀河与汉江汇流处,为商贸交通集镇,村落呈带状布局。
紫阳县东红村省级村落位于汉江西部的山区,顺应地势呈组团式布局,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板路和石板房。
紫阳县营梁村国家级乾隆末年湖广大移民集聚地,汉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水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古代会馆群集中分布于此。
汉阴县四合村省级因湖广移民聚居而形成,传统建筑围绕“丫”字形老街两侧分布,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征。
汉阴县茨沟村省级村落围绕明清古梯田分布,保留有吴家花屋等湖广移民留存的传统建筑。
商洛市柞水县凤镇街村省级地处社川河、水碓沟河和皂河交汇处,历史上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水旱码头,传统建筑集中分布在凤凰街两侧。
洛南县伍仙村省级村落始建于民国,属尤氏家族,现存代表性传统建筑为尤家大院。

主要资料来源:《陕西省古村落(一、二)—记忆与乡愁》、《陕西省传统村落图册》等村落资料整理。

新窗口打开

3.2 陕西省传统村落文化环境遗产景观特征

陕西传统村落的选址与格局大多符合“村势有罗”,并尽可能营造出“村形有灵”、“村内有礼”等外化于传统村落,具有吉福寓意的平面形态及礼制规范下的空间布局,并延伸至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中(“宅邸有易”)(王兴中等, 2014)。

3.2.1 村落选址与格局:“村势有罗”

传统村落的选址与格局大多遵循古地理风水观和“天人合一”哲学生态观,巧妙因借自然山水,因地制宜的营造封闭围合的心理、生理双重安全空间。陕西传统村落的选址和格局大都符合以明堂(村落基址)为中心,“山环水抱、形局完整、景观秀美”(刘沛林, 1995)的理想风水环境模式。如陕北地区的神泉村四面环山,寓意“四灵俱全”,村西一条小溪经村域全境并流向村南的神泉河,整个村落形成以高氏庄园为核心的“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关中地区的灵泉村西北、北、东北方向各有一座半岛状土山,分别为福、禄、寿三山,对应八卦中的“乾、坎、艮”位,寓意“福禄寿”三星高照,“冠带水”绕村而流,形成吉福纳财的选址格局;陕南地区的万福村背靠万福梁,东西各有宽牌梁和窑湾梁环抱,如一张龙椅,村址位于龙椅的中央位置,东西各有一条小溪绕村而过,形成“双溪环抱”的“龙椅形”风水格局。理想的风水环境模式为传统村落设立了天然的防御“边界”,增强了村落的领域感和安全感,村落内往往还在“风水节点”处或风水薄弱地带上构筑亭台塔阁等风水建筑或风水林,以营造村落精神层面的安全感,如党家村的文星阁是典型的风水塔。

3.2.2 村落形态轮廓:“村形有灵”

“村形有灵”是指传统村落居民在风水理念、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指导下,以仿生图案和意象图形规划营建传统村落景观,以期进一步强化风水环境格局,表达了农耕社会人们期望吉祥富贵、子孙兴旺和避邪祛祟的心理诉求。陕西传统村落仿生图案可分为以下3种:一是动物仿生图案。神泉村形状似低头仰角的公羊,杨家沟村的寨山龙头凤尾;贺一村的党氏庄园周边的山势组合犹如凤凰翅;而凤镇街村则仿照凤凰展翅的形态营建。二是植物仿生图案。万福村村形如枝叶繁盛的莲花。三是非生物仿生图案。魏塔村形状呈椭圆形如聚宝盆,桃渠塬村模仿犁地的农具呈“犁头”形,湛家湾村像一只簸箕,党家村则形如船状;部分传统村落则营造出极富意象性的图形,铁佛寺村以铁佛寺为中心,青泥河水蜿蜒,形成“五龙聚首嬉江水”的意象;青木川村两条街顺应水势呈龙形,暗合村落东面山顶的回龙阁,寓意“双龙戏珠”;梁带村地形呈凤凰形态,东临黄河,北有汶水、盘河,寓意“喜凤衔水”。

3.2.3 村落空间布局:“村内有礼”

由于受到传统礼制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长期浸染,传统村落的规划布局虽无须严格遵循形制规范,但仍不同程度反映出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和谐。陕西传统村落按照不同礼制格局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第一类是城池形制的礼制格局。这类传统村落原为县城城池所在地,后因政治中心的转移褪变为现今的普通村落。关中地区的莲湖村从元末清初至1970年一直是富平县县城所在地,城形为不规则长方形,设有4个城门,城内三街十巷呈“丁字形”结构,民居建筑围绕街巷规整分布。第二类是仿城池形制的礼制格局。关中地区的孙塬村古堡近方形,设南北2个城门,民居建筑沿“一纵三横”街巷结构均匀分布,城门间以及城门与主要街道间交错布置,体现了古代城市的造城思想。第三类是以宗祠为核心的礼制格局。按照宗法礼制,党家村拥有合族、分房、分支以及个人4类共11座家族祠堂(李晓锋, 2011),民居院落和其他公共建筑均围绕祠堂进行血缘式聚居。第四类是沿中轴线分布的礼制格局。陕北的峪口村以南河神—中观音楼—北霸王为中轴线,民居沿中轴线两侧集中布局。其他传统村落顺应自然,布局较为自由灵活,但在建筑形制和院落布局中都蕴含着一定的礼制秩序。

3.2.4 民居院落格局:宅邸有“易”

在“聚落有易”的风水环境模式指导下,传统村落内部的院落格局同样受风水理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关中地区因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院落格局十分重视风水理念和家庭伦理秩序。如关中地区的党家村在处理街巷和院落以及院落间的关系时,讲究“巷不对巷,院不对巷,院不对院”(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5a),符合风水学上的趋吉避凶,故党家村内无“十字街”,各户院门彼此错开;党家村民居多为中轴对称的单院窄四合院形制,均按巷道方位和八卦方位确立四合院的选址、朝向及内部格局,房屋的功能、家族成员的居所分配、院门的方位均遵循一定的风水原则和“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陕北地区居民修建窑洞时,选址在山梁大塬之地且窑洞正面朝南,寓意“靠山厚”,忌“背山空”(侯继尧等, 1999)。例如,陕北地区杨家沟村的主体马氏庄园,按照马氏家族堂号依次兴建的窑洞四合院建筑群,依据礼制秩序确定各堂号窑洞宅院的方位朝向以及窑洞四合院内部“正窑为尊,厢房次之,杂屋为附”(周俊玲等, 2008)的伦理功能布局;刘家峁村姜氏庄园中院的东厢房比西厢房高出20 cm,符合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中的“左昭右穆”(侯继尧等, 1999)。陕南地区风镇街村由正堂、两侧厢房和门楼四面围合而成的天井院,蕴含着风水上的“四水归堂”格局,寓意家族财运汇聚、人心凝聚和谐之意。

4 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

4.1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流程

景观基因识别是从微观的视角识别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文化特征。首先,采用特征解构提取法(胡最等, 2015)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进行特征解构,即分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将其解构为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征(包括环境特征、建筑特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征(包括习俗特征、方言特征、宗族特征和信仰特征)。其次,将文化遗产景观的属性特征细化为6大类共17项指标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表2),6大类分别为:①环境特征包括村落外部环境特征和村落内部环境特征,选取指标为体现外部地理风水环境特征的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以及反映村落内部环境特征的平面形态、空间布局和街巷格局等;②建筑特征主要体现于传统村落中具有辨识度和标志性的建筑景观要素,选取传统民居和主体性公共建筑2个指标,其中传统民居特征可进一步细化为传统民居的平面结构、建筑形制、屋顶造型、山墙造型、屋脸形式、建筑用材和局部装饰(刘沛林, 2003)等三级指标;主体性公共建筑是指传统村落社会交往的主要公共场所,如祠堂、庙宇等;③习俗特征涉及传统村落内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饮食、游艺及集市贸易等诸多习俗(曹帅强等, 2014),本文选取识别性较强的游艺习俗和集市贸易习俗两个指标;④方言特征选取指标为地方方言所属的方言片区;⑤宗族特征则通过识别传统村落中姓氏宗族及其附属的宗族文化特征,如族谱文化、“堂”文化等;⑥信仰特征以传统村落居民的信仰对象作为识别指标。第三,综合运用地域、元素、结构、图案和文本提取法(申秀英等, 2006),识别遗产性景观特征基因。第四,依据“内在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刘沛林, 2003)原则,识别出文化遗产景观特征基因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质(图3)。

表2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Tab.2   Identification index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nheritance genes

遗产景观类别识别因子识别指标指标解释
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征环境特征村落外部环境特征选址与格局地理风水环境格局
村落内部环境特征平面形态仿生图案或意象图形
空间布局集聚、散居或组团式等
街巷格局路网结构
建筑特征传统民居特征平面结构围合、半围合或不围合
建筑形制多进合院式或单体院落
屋顶造型悬山顶、硬山顶或平屋顶等
山墙造型人字形或三角形;马头墙
屋脸形式一层或多层
建筑用材土、木、砖、石等
局部装饰砖雕、木雕、石雕等
主体性公共建筑公共场所祠堂、庙宇、古城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征习俗特征游艺习俗地方剧种、传统技艺等
集市贸易习俗庙会、商贸集会等
方言特征地方方言所属方言片区
宗族特征姓氏宗族“堂”文化、族谱等
信仰特征信仰对象民间神邸、英雄人物等

新窗口打开

图3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解构及提取流程

Fig.3   Feature-based decomposing and extraction method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nheritance gen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4.2 陕西省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结果

4.2.1 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

(1) 传统民居特征

陕西传统村落民居主要有窑洞民居、关中传统民居和陕南天井式民居3种地域性建筑形式。其中,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的渭北黄土台塬区是窑洞民居的主要分布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窑洞类型俱全;关中地区和受关中影响较深的传统村落以关中传统民居为主;陕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以天井式民居为主,具有南北过渡性的民居景观特点。

1) 陕北地区传统民居特征

陕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梁峁状丘陵沟壑区和黄河沿岸峡谷丘陵区(陕西省计划委员会, 1986),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传统民居以靠崖式窑洞为主,兼有独立式窑洞和少量土木结构的半边盖。靠崖式窑洞依据其建筑形式,可分为靠山式窑洞和沿沟式窑洞。张寨村和艾家沟村的传统民居以靠山式窑洞为主,郭家沟村、沙坪村和泥河沟村的传统民居则以沿沟式窑洞为主。窑洞布局既有多孔窑洞呈曲线或折线式布局又有与两侧厢窑组成窑洞合院式布局;独立式窑洞的布局较灵活,可与靠崖式窑洞组成合院式窑洞院落或与瓦房组成混合型院落,峪口村和木头峪村传统民居是以独立式窑洞为主的窑洞四合院;刘家峁村、杨家沟村、神泉村和贺一村的窑洞庄园则集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和瓦房为一体的城堡式窑洞建筑群,具有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和“五明两暗六厢房”式的窑洞四合院建筑形制;而魏塔村的民居建筑有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和土木结构的半边盖三种形式,组成半围合式院落。

窑洞民居以平屋顶为主,部分建筑为坡屋顶和卷棚顶,上有女儿墙或沿墙,以单层为主,窑脸有开放式满拱窗、中西合璧式等形式(季永鑫, 2011)。黄土是建造窑洞的主要建筑材料,在基岩外露、采石方便的地区,窑洞以石建为主,窑洞的门窗多采用木结构框架,砖石锢窑和砖木结构建筑多为陕北地区形制较高的窑洞院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儿墙、挑檐、窗棂以及宅门是窑洞民居的重要装饰部位,木雕、砖雕、石雕、剪纸等装饰艺术融入窑洞建筑中,同时也是房主社会阶层和财富权力的象征,建筑形制越高其装饰越繁杂精细。

2)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特征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所处的地貌类型有渭北黄土台塬区、渭河两侧冲积洪积平原区和秦岭山地区(陕西省计划委员会, 1986),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民居建筑有下沉式窑洞、关中传统民居和融合关中民居和陕南民居建筑风格的特色民居。

渭北黄土台塬区因地处河谷平原区向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传统村落民居主要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如等驾坡村和柏社村均有大面积分布的地坑窑或“地下八卦庄”,形制有四合头、八合头、十合头等下沉式窑洞四合院(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5a);兼有关中传统民居、独立式窑洞和靠崖式窑洞。如尧头村民居为砖木结构的靠山锢窑四合院,建筑用材运用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钵;渭北地区的桃渠塬村窑洞民居以独立式的砖石窑洞为主,还有部分的靠崖式窑洞和土木结构的关中传统民居。

渭河两侧冲积洪积平原区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主要以“窄院式”四合院为主,还有少量的三合院。典型的关中传统民居由正房(上房、里屋)、东西两侧厦房(厢房)和门房(倒座、街房)围合成狭长封闭的四合院式庭院空间,院落布局规整对称,房屋最后端通常设后院;院落形制主要以单院四合院为主,多进式民居院落中还设有阁楼和厅房,并以厅房为核心,沿纵深方向组织尺度丰富的院落空间;房屋多为一层,也有一层半结构以及两层结构建筑。关中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正房和门房是双向坡屋顶,以硬山式为主,少量悬山式;厢房屋顶为单向的坡屋顶,即关中典型的“半边盖”屋顶。如万家城村、孙塬村、莲湖村、灵泉村、党家村、梁带村的传统民居均为关中四合院。

秦岭山地区的传统村落民居体现出关中民居和陕南民居融合的风格。如位于秦岭北麓的石船沟村的传统民居主要以“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建筑为主,附带具有关中民居风格的单侧厦房,而两头高翘的屋脊、砖墙抬梁式木构架承重以及室内空间的竖向区隔则极具陕南民居风格;二郎坝村则受川西民居的影响较深,民居为单进院且进深较浅,院落沿街的屋檐悬挑,形成宽大的檐廊用于遮阳避雨。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分为砖石结构、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建筑装饰主要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广泛用于民居的门窗、照壁、屋脊和门楼,装饰内容主要围绕具有教化和吉福意义的题材;此外,尧头村和党家村的民居装饰技艺中还有铁饰和彩绘。有的传统村落则无过多的建筑装饰,如石船沟村、孙塬村和万家城村仅局部有少量雕花装饰。

3) 陕南地区传统民居特征

陕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多位于秦巴山地区和汉中安康低山丘陵盆地区(陕西省计划委员会,1986),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处山区,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民居建筑基于地形条件和功能需求进行灵活布局,形成高低错落的院落空间。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形式有合院建筑和石板房,主要以合院建筑为主,形制多为两进或三进式四合院,还有一部分三合院。

第一种是天井式合院,一般为正房、厢房、天井和门房(街房)组成,为弥补空间不足,通常在纵向和横向上与其他院落进行套接,形成以天井为中心组织的多进式或并联式院落空间布局(何书源, 2013)。民居院落多为两层,屋顶以双坡屋顶为主,民居中出现了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如凤镇街村代表性的院落布局为三进式,由街房、过厅、厢房和正堂围合成前后两个天井院,后附一个“=”字形合院;万福村、茨沟村、湛家湾村和四合村的传统民居均以天井式四合院为主。第二种是石板房,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采用片石砌筑墙体,石板用作屋顶盖料,民居院落依山势而建,不做围合。如东红村的传统民居主要以石板房为主。此外,靠近关中地区的传统村落则保留了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基因上产生了“变异”。如铁佛寺村的任光运老宅是坐北朝南的二进式四合院,正房居上,但在东、南向设厢房,院落西侧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以区别社会身份,院落西南方位还带有跨院,院内围合的建筑为两层结构,区别于一般的两进院落,布局更加自由灵活。

陕南传统村落民居的建筑结构可分为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民居建筑装饰主要以木雕、石雕、砖雕为主,集中在柱础、屋脊、门窗、墀头、山墙、马头墙等建筑部位,形制较高的民居院落三雕技艺精湛,山墙上还有江南式的彩绘;而普通民居多简单粉饰。

(2) 主体性公共建筑特征

陕西传统村落内的主体性公共建筑通过分析归类,主要分为:①宗族建筑,如祠堂、家庙等;②宗教建筑,如关帝庙、龙王庙、三义庙、文庙、武庙、窑神庙、东明庵、杨泗庙、清真寺等;③代表性民居建筑。如武开章故居、将军府、吴家花屋、魏氏庄园、党氏庄园、姜氏庄园等;④交通驿道和古街区。如古驿道、胡同古道以及明清古街区等。⑤军事遗址。如古城(寨)墙、古战壕、古城寨遗址、爷台山反击战指挥部旧址等;⑥工商业建筑。如传统造纸作坊、钱庄、药铺和会馆建筑等;⑦政治建筑。如普润故城遗址、富平县衙等;⑧农耕文化遗产。如凤堰古梯田、千年枣园等;⑨亭台楼阁等附属建筑。如古戏台(楼)、藏书楼、看家楼、钟楼、文昌阁等。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

(1) 习俗特征

陕西传统村落习俗既有地域共性,又有传统村落单体内部的独特性。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的游艺习俗主要以陕北秧歌、信天游、转九曲和说书为主,地方戏剧种流传范围较广的是秦腔和晋剧。传统村落中普遍保留有剪纸、刺绣、面花等传统技艺,部分传统村落还具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如“峪口麻纸”的造纸工艺,在造纸过程中衍生出专门的造纸民谣小调;木头峪村自古为走西口的驿站和秦晋商贸往来的水旱码头,融入了部分山西民俗文化,形成了船工号子、晋剧等特有的地方性习俗。集市庙会习俗中,杨家沟村还保留有古庙会习俗。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的游艺习俗主要以锣鼓、秧歌和地方戏剧为主。锣鼓的表演形式多样,如等驾坡村的监军战鼓,党家村的韩城行鼓、孙塬村的八阵鼓等;秧歌代表性的有孙塬秧歌和韩城秧歌,此外还有拉犟驴、竹马、舞狮、高跷等传统习俗;地方戏剧种有秦腔、眉户、道情和皮影等。传统村落中普遍保留有面塑、剪纸、刺绣、绘画等传统技艺,还有地方性的特有习俗,如尧头村的陶瓷制作技艺、党家村的韩城抬神楼以及莲湖村的阿房腔和红拳等。集市庙会习俗中,孙塬村有祭祀药王的二月二古庙会,灵泉村有传统的福山庙会期;尧头村保留有东岳庙会和窑神庙会。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游艺习俗有旱船、秧歌、舞龙舞狮等传统社火表演,还有小型锣鼓乐、龙灯舞等;地方戏曲以汉调二簧和花鼓戏为主,还有秦腔、川剧等。传统技艺有蜀河“八大件”、紫阳蒸盆子等饮食制作技艺、紫阳茶制作工艺等。传统习俗具有南北共融性和民族性,如青木川村地处三省交界,且曾是羌汉杂居区,当地习俗有傩戏、秦腔、川剧、羌绣等;汉江沿岸的传统村落在每年端阳节举行龙舟赛,这与湖广移民到安康后带来的湘楚习俗有关;凤镇街村的柞水渔鼓则是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衍生的说唱艺术,兼民间歌舞。集市庙会习俗中,青木川村目前保留有三月三庙会、七月十五鬼神会等多种庙会形式;四合村则每逢一、四、七逢场赶集。

(2) 信仰特征

陕西传统村落的民间信仰分为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民间神崇拜、宗教信仰以及人物崇拜,并衍生出民间庙会和祭祀活动。在传统宗法礼制的浸染下,祖先崇拜占据重要的地位。如传统村落民居中厅房、明堂和明间的主要功能就是祭祖,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和冬至等时间,家家均会有祭祖仪式(李琰君, 2011)。自然神崇拜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在自然环境恶劣条件下衍生的神灵崇拜。如陕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传统村落的居民均信奉雨神—龙王,还有独特的祈雨习俗,并设有龙王庙;陕南地区传统村落居民信奉水神;民间神崇拜是广泛分布的民间信仰,一般家家户户都会设置土地神的神龛,还有门神、灶神、财神等,还有行业神,如尧头村的村民信奉窑神,峪口村的村民信奉造纸业祖师蔡伦等。宗教信仰则有佛教、道教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此外,神话传说中或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也是重要的祭拜对象。如孙思邈、司马迁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及黄飞虎、仓颉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3) 宗族特征

宗族文化在陕西传统村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具有“堂”文化。杨家沟村马氏家族为了强化宗法伦理秩序和增强家族凝聚力,从马氏第六世起建立堂号,由长子承袭父母堂号及其院落,其余均另起堂号,并按照不同堂号的等级秩序兴建重庆堂、吉庆堂、厚德堂、达仁堂等窑洞院落(周俊玲等, 2008;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5a)。其次,具有姓氏文化。传统村落中分布有大的姓氏,以单一大姓或多个大姓为主。梁带村自西周以来始终以梁姓为主、张寨村以张姓人为主,只有少数外姓;峪口村主要有魏、孙、苗三大姓,等驾坡村有张、刘、李三大姓等。第三,具有宗谱、祠堂、宗族大院、私塾等宗族文化物质遗存。石船沟村齐氏家族延传100多年的《齐氏宗谱》共有24本,至今仍保留着每年六月初六晒家谱祭祖的活动;尧头村、灵泉村、铁佛寺村和党家村等村落中均保留有宗族祠堂;湛家湾村是随着湛氏家族的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村落,湛氏先祖建有7个横向相连的阁楼式院落体系,还设有讲学堂和练武场;党家村从清乾隆后,开始兴办私塾,多利用祠堂和富户的别院设立,清末私塾多达13所。

(4) 方言特征

依据陕西三大区域的汉语方言分区(邢向东, 2007),传统村落方言主要有晋语、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陕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因毗邻山西,属晋语分布区,传统村落方言分属不同的晋语片区。其中,米脂县、子洲县和绥德县的传统村落方言属晋语五台片,佳县的传统村落方言属吕梁片汾州小片,魏塔村的方言则属晋语志延片。关中地区的传统村落属中原官话分布区,方言主要以中原官话关中片为主,靠近甘肃的万家城村和二郎坝村方言属中原官话秦陇片,靠近山西的合阳县和韩城市的传统村落方言则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陕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因移民迁入和行政区划的影响,传统村落方言主要以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为主,兼有中原官话。其中,紫阳县和汉阴县的传统村落方言属西南官话川黔片陕南小片,旬阳县和柞水县的传统村落方言属江淮官话,伍仙村和铁佛寺村的方言则属中原官话的关中片和秦陇片。

5 陕西省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

主体基因是主导和识别地域文化属性的核心基因,依据“内在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刘沛林, 2003)的原则,通过对传统村落主体基因的分析,结合附属基因,识别出文化遗产景观特征基因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质,可分为共性文化特质与“地方性”文化特质(表3)。

表3   传统村落地方性文化特质识别

Tab.3   Identification of local-specif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地方性文化特质传统村落村落级别识别依据所属地区
军事文化杨家沟村国家级村寨结合;杨家沟革命旧址陕北地区
刘家峁村省级城堡式窑洞庄园陕北地区
张寨村国家级克戎寨遗址陕北地区
贺一村国家级城堡式窑洞庄园陕北地区
神泉村国家级神泉堡革命旧址陕北地区
等驾坡村国家级防御匈奴的土城墙;放射连排型地下八卦庄;监军战鼓关中地区
万家城村国家级军事寨堡演变而成;古城墙、古战壕关中地区
柏社村国家级圈层式空间防御格局关中地区
孙塬村国家级孙塬古堡;八阵鼓关中地区
灵泉村国家级韩信城以及兵寨遗址存留;三道防御体系关中地区
桃渠塬村省级爷台山反击战指挥部旧址关中地区
党家村国家级上寨下村;丁字形街巷;韩城行鼓关中地区
移民文化湛家湾村国家级村民由湖北迁居至此陕南地区
万福村国家级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石家湾老院陕南地区
四合村省级明末清初湖广移民聚居而形成;徽派建筑风格陕南地区
茨沟村省级吴家花屋陕南地区
石船沟村省级客家人聚集地关中地区
交通商贸文化沙坪村国家级明清时期的古驿站陕北地区
木头峪村省级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和走西口的驿站;船工号子陕北地区
柏社村国家级商贸集镇;明清商业街关中地区
二郎坝村省级傥骆道的重要驿站关中地区
青木川村国家级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商业、文化交流场所;傩戏、羌绣等陕南地区
铁佛寺村省级自古是通蜀栈道青泥路上的主要驿站陕南地区
蜀河村省级蜀河和汉江交汇处发展成的商贸交通集镇陕南地区
营梁村国家级汉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水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会馆建筑群陕南地区
凤镇街村省级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水旱码头陕南地区
产业文化峪口村国家级传统造纸作坊;“峪口麻纸”工艺; 造纸民谣小调陕北地区
泥河沟村国家级千年枣园陕北地区
尧头村国家级民用陶瓷烧造和贸易地;陶瓷技艺;窑神庙会关中地区
茨沟村省级清代凤堰古梯田陕南地区
政治文化莲湖村国家级富平县老县城所在地;斩城;阿房腔、红拳关中地区

新窗口打开

5.1 共性文化特质

通过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分析发现,传统村落普遍具有自给自足的农耕自然经济模式和血缘式聚居特征,并通过姓氏宗族特征、空间布局特征、主体性公共建筑(如祠堂)等得到体现。因此,农耕文化和姓氏宗族文化可视为传统村落的共性文化特质。

5.2 地方性文化特质

5.2.1 军事文化

传统村落保留有与历史上军事活动相关的遗址景观,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通过传统村落的环境基因(如空间布局、街巷格局)、主体性公共建筑(如军事堡寨遗址、驿道、烽火台、古战壕)等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以及受军事文化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如监军战鼓、八阵鼓)而体现,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的传统村落,如张寨村、刘家峁村、等驾坡村、孙塬村等。因陕北地区自秦汉时期始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必争之地(刘蓉, 2008),而关中地区自古为帝王之都,也是历史上战乱频发的地区,在传统村落内遗留有大量的军事寨堡、烽火台、驿道等军事防御设施;此外,地方居民出于安全性防卫的需要,通常利用天然的地势建堡筑寨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并在军事战争环境的影响下衍生出具有军事文化色彩的地方民俗。

5.2.2 移民文化

传统村落因迁入地居民带来的地域文化与当地原生文化特质发生融合,从而具有多元文化特征。通过传统村落的传统民居基因和受移民文化影响的传统习俗、地方方言以及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而体现,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由于地理区位、行政区划以及交通条件的关系,汉中地区历史上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安康地区和商洛地区南部的地域文化更倾向于荆楚文化,而商洛地区北部则因靠近关中地区,受三秦文化的影响较深,从而奠定了陕南地区的多元文化特性。明清之际湖广移民的大量迁入,又带来了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进一步强化了陕南地区兼容性的文化特征。

5.2.3 交通商贸文化

传统村落依托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或地处省际交界处,往往发展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集镇以及物流集散地。通过传统村落的环境基因(如地处江河沿线、交通驿道、省际接壤地区)、主体性公共建筑(如会馆建筑群、商贸场所),辅之以受移民文化影响的传统习俗、民间信仰等(如“船工号子”、固定的商贸集会、信奉水神杨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而体现,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如位于河流沿线或省际交汇处的传统村落,如青木川村、蜀河村、营梁村、凤镇街村;以及分布在重要驿道上的传统村落,如铁佛寺村、四合村;此外;在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的传统村落中也有分布,如陕北地区的木头峪村、沙坪村和关中地区的柏社村和二郎坝村。

5.2.4 产业文化

传统村落利用先天资源禀赋或者后天偶然性因素(如移民),形成以某一类产业为主的地域文化特质。通过传统村落的环境基因(如空间布局)、主体性公共建筑以及具有地方性的非物质遗产景观基因而体现,不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具有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如茨沟村保留有自清代延续至今的凤堰古梯田、泥河沟村保留有千年枣园;二是具有手工业文化的传统村落。如峪口村的传统造纸业、尧头村的陶瓷业,并衍生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

5.2.5 政治文化

传统村落原为县城,后因行政中心的变迁而演变为普通的村落。通过传统村落的环境基因(如空间布局和街巷格局)、主体性公共建筑而体现。如莲湖村是富平县老县城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斩城。

6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并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进行基因提取,进而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性文化特质。主要结论如下:

(1) 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符合“村势有罗、村形有灵、村内有礼”以及“宅邸有易”等“类城化”特征。①“村势有罗”:传统村落的选址和格局具有古地理风水观和“天人合一”哲学生态观指导下的理想风水环境模式;②“村形有灵”:传统村落的平面形态具有吉福寓意的仿生图案或富有意象性的图形;③“村内有礼”: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则符合儒家伦理思想影响下的礼制布局;④“宅邸有易”:在地理风水环境模式的指导下,传统村落内部的院落格局同样体现出地理风水观念和儒家伦理秩序。

(2) 通过建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提取方法,识别出包括传统民居、主体性公共建筑、习俗、信仰、宗族、方言在内的6类文化遗产景观特征基因。①民居遗产景观基因具有陕北地区和关中渭北黄土台塬区的传统村落以窑洞民居为主,关中地区及受关中文化影响较深的传统村落以关中窄院式四合院为主,陕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则以天井式四合院为主的特征;②主体性公共建筑基因有宗族建筑、宗教建筑、交通驿道和古街区、军事遗址等9种类型;③传统习俗遗产景观基因兼具地域共性和地方性特征;④民间信仰遗产景观基因可分为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民间神崇拜、宗教信仰以及人物崇拜,并衍生出民间庙会和祭祀活动;⑤宗族遗产景观基因主要体现在“堂”文化、宗族文化物质遗存等方面;⑥方言遗产景观基因呈现在陕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以晋语为主,关中地区的传统村落以中原官话为主,陕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则主要以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为主的特征。

(3) 通过对传统村落主体基因的识别,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可分为共性文化特质与“地方性”文化特质。共性文化特质包括农耕文化和姓氏宗族文化;地方性特质则体现在军事文化、移民文化、交通商贸文化、产业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

目前,国内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的相关研究尚未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遗产性基因与结构,而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类型及其转基因再现理念的提出则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缺。本文将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首次运用于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研究,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下一步从景观基因空间布局视角构建传统村落遗产景观基因图谱以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蔡晴. 2006.

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

[D]. 南京: 东南大学.

[本文引用: 1]     

[Cai Q.2006.

Area based preservation of culture landscape[D].

Nanjing, China: Southeast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2] 曹帅强, 邓运员, 杨载田, . 2014.

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以湖南省炎陵县为例

[J]. 热带地理, 34(6): 831-8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南方山丘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聚居区——炎陵县为例,采用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提取技术,从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方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5个角度,提取了炎陵县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该县客家人以开放性“围堡式”的血缘宗族聚居模式,与畲、黎、瑶等少数民族通婚繁衍在山丘区的山谷地带;在“入乡随俗”谋求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了基本的客家精神及风俗;并以当地炎帝神农文化为主要文化参照,形成了独具炎陵县特色的客家文化。2)该县客家文化的景观基因在不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衣、食、住、行、商等物质性方面的表达载体和地方语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民情风俗、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性方面的表达形式。

[Cao S Q, Deng Y Y, Yang Z T, et al.2014.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cultural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Yanling, Hunan

[J]. Tropical Geography, 34(6): 831-8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南方山丘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聚居区——炎陵县为例,采用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提取技术,从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方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5个角度,提取了炎陵县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该县客家人以开放性“围堡式”的血缘宗族聚居模式,与畲、黎、瑶等少数民族通婚繁衍在山丘区的山谷地带;在“入乡随俗”谋求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了基本的客家精神及风俗;并以当地炎帝神农文化为主要文化参照,形成了独具炎陵县特色的客家文化。2)该县客家文化的景观基因在不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衣、食、住、行、商等物质性方面的表达载体和地方语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民情风俗、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性方面的表达形式。
[3] 何书源. 2013.

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研究

[D]. 沈阳: 沈阳建筑大学.

[本文引用: 1]     

[He S Y.2013.

A study on front shop and back house of courtyard dwelling in Southern Shaanxi[D].

Shenyang, China: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4] 侯继尧, 王军. 1999. 中国窑洞[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引用: 2]     

[Hou J Y, Wang J.1999. Yao-dong in China[M]. Zhengzhou, China: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本文引用: 2]     

[5] 胡最, 刘春腊, 邓运员, . 2012.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31(12): 1620-162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市镇形态理论、生物基因理论等理论方法的启发下,我国学者在传统聚落的研究实践中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年来景观基因理论探索与应用的研究文献,分析以下基本问题:①景观基因的基本概念与产生的理论背景;②从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传统聚落景观区划与群系研究、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与完善、GIS技术在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建立中的探索等方面论述了景观基因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③系统整理了景观基因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分析了其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本研究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的完善和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最后,展望了今后景观基因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Hu Z, Liu C L, Deng Y Y, et al.2012.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landscape's gen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1(12): 1620-162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市镇形态理论、生物基因理论等理论方法的启发下,我国学者在传统聚落的研究实践中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年来景观基因理论探索与应用的研究文献,分析以下基本问题:①景观基因的基本概念与产生的理论背景;②从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传统聚落景观区划与群系研究、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与完善、GIS技术在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建立中的探索等方面论述了景观基因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③系统整理了景观基因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分析了其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本研究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的完善和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最后,展望了今后景观基因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6] 胡最, 刘沛林, 曹帅强. 2013.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

[J]. 地理学报, 68(2): 219-231.

URL      [本文引用: 1]     

[Hu Z, Liu P L, Cao S Q.2013.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genes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f Hunan Province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8(2): 219-231.]

URL      [本文引用: 1]     

[7] 胡最, 刘沛林, 邓运员, . 2015.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

[J]. 地理科学, 35(12): 1518-152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1.0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在传统聚落区划、特征识别和旅游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该理论还缺乏有效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针对前述问题,结合实践探讨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解构提取方法和识别模式。首先,分析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分类方法并结合面向对象的思想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分类模式(OOCPLG),这为构建特征解构提取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景观识别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元素提取、图案提取、结构提取和含义提取的不足与优点,建立了特征解构的基因提取方法。最后,总结了景观基因的识别模式和基本操作流程。

[Hu Z, Liu P L, Deng Y Y, et al.2015.

A novel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separating landscape genes from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5(12): 1518-152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1.0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在传统聚落区划、特征识别和旅游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该理论还缺乏有效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针对前述问题,结合实践探讨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解构提取方法和识别模式。首先,分析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分类方法并结合面向对象的思想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分类模式(OOCPLG),这为构建特征解构提取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景观识别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元素提取、图案提取、结构提取和含义提取的不足与优点,建立了特征解构的基因提取方法。最后,总结了景观基因的识别模式和基本操作流程。
[8] 季永鑫. 2011.

渭北永寿县等驾坡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本文引用: 1]     

[Ji Y X.2011.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traditional sank cave-house gatherings in Dengjiapo Village Yongshou Xian in Weibei area[D].

Xi'an, China: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本文引用: 1]     

[9] 姜楠. 2008.

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

[J]. 社会科学家, (8): 138-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3240.2008.08.03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途径的借鉴各种理论资源去进行新的审 视、新的探索以寻求合理的解释成为必然,这使得各学科之间广泛地交叉融合,促成了学术范式的当代转型。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文 化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理学等空间学科,与日俱增地交叉渗透,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 究、文学研究等人文学科亦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场跨学科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算得上是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型,以“空间”为切入点重新思考 当前的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今天介入生活、研究问题难以回避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策略。

[Jiang N.2008.

Kongjian yanjiu de "wenhua zhuanxiang" yu wenhua yanjiu de "kongjian zhuanxiang"

[J]. Social Scientist, (8): 138-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3240.2008.08.03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途径的借鉴各种理论资源去进行新的审 视、新的探索以寻求合理的解释成为必然,这使得各学科之间广泛地交叉融合,促成了学术范式的当代转型。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文 化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理学等空间学科,与日俱增地交叉渗透,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 究、文学研究等人文学科亦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场跨学科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算得上是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型,以“空间”为切入点重新思考 当前的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今天介入生活、研究问题难以回避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策略。
[10] 李晓锋. 2011.

关中传统民居的伦理文化意蕴

[D]. 西安: 西北大学.

[本文引用: 1]     

[Li X F.2011.

Guanzhong chuantong minju de lunli wenhua yiyun[D].

Xi'an, China: Northwest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11] 李琰君. 2011. 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民俗文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Li Y J.2011. Shaanxi Guanzhong chuantong minju jianzhu yu juzhu minsu wenhua[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本文引用: 1]     

[12] 刘沛林. 1995. 风水: 中国人的环境观[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本文引用: 1]     

[Liu P L.1995. Fengshui: The environmental concept of Chinese[M]. Shanghai, China: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本文引用: 1]     

[13] 刘沛林. 2003.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

[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4(4):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0313.2003.04.001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采用"景观基因法"研究传统聚落景观的内在特质、外在表达及其传承特点,是对文化地理学关于"文化景观"理论的发展.各地古村落景观之所以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其根本原因在于影响景观形成的文化基因的不同,尤其是传统的原始图腾、民间傩戏、宗教信仰以及地方文化等因素对景观基因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掌握聚落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的基础上,建立区域聚落景观的识别系统,有助于区域景观建设和文化多样性保护.

[Liu P L.2003.

The gene expression and the sight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cultural landscape

[J].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4(4):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0313.2003.04.001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采用"景观基因法"研究传统聚落景观的内在特质、外在表达及其传承特点,是对文化地理学关于"文化景观"理论的发展.各地古村落景观之所以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其根本原因在于影响景观形成的文化基因的不同,尤其是传统的原始图腾、民间傩戏、宗教信仰以及地方文化等因素对景观基因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掌握聚落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的基础上,建立区域聚落景观的识别系统,有助于区域景观建设和文化多样性保护.
[14] 刘沛林. 2008.

“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

[J]. 经济地理, 28(6): 1035-1039.

URL      [本文引用: 1]     

[Liu P L.2008.

"Landscape information chain" theory and its utilization in planning of cultural tour destinations

[J]. Economic Geography, 28(6): 1035-1039.]

URL      [本文引用: 1]     

[15] 刘蓉. 2008.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质

[J].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0(4): 8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975.2008.04.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陕北文化是陕北人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 的发生、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自然演进序列划分为远古到秦汉、魏晋到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历史时期。陕北文化的基本特质 表现为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浓重的军事文化色彩,以及文化中的原始性和历史延续性。这些基本特质赋予了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绚烂的神奇魅力。

[Liu R.2008.

Phases and characteristic of Northern Shaanxi culture

[J].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30(4): 8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975.2008.04.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陕北文化是陕北人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 的发生、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自然演进序列划分为远古到秦汉、魏晋到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历史时期。陕北文化的基本特质 表现为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浓重的军事文化色彩,以及文化中的原始性和历史延续性。这些基本特质赋予了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绚烂的神奇魅力。
[16]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5a. 陕西古村落(一): 记忆与乡愁[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文引用: 4]     

[Shaanxi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2015a. Shaanxi gucunluo (I): Jiyi yu xiangchou[M]. Beijing, China: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本文引用: 4]     

[17]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5b. 陕西古村落(二): 记忆与乡愁[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Shaanxi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2015b. Shaanxi gucunluo (II): Jiyi yu xiangchou[M]. Beijing, China: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本文引用: 1]     

[18] 陕西省计划委员会. 1986. 陕西国土资源[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引用: 3]     

[The Planning Committee in Shaanxi Province. 1986. Shaanxi guotu ziyuan[M]. Xi'an, China: Sha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本文引用: 3]     

[19]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 陕西省传统村落图册[Z]..

[本文引用: 1]     

[The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2014. Shaanxi sheng chuantong cunluo tuce[Z].](补充出版信息)

[本文引用: 1]     

[20]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2006.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J]. 人文地理, 21(4): 109-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6.04.023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聚落景观历来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如果引入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对各聚落景观区系开展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分析,最终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Shen X Y, Liu P L, Deng Y Y.2006.

Seeking the landscape's genes atlas: One kind of new angle of view about settlement's cultural landscape districts research

[J]. Human Geography, 21(4): 109-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6.04.023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聚落景观历来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如果引入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对各聚落景观区系开展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分析,最终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1]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 2006

a. 景观基因图谱: 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J].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4(3): 143-148.

URL      [本文引用: 1]     

[Shen X Y, Liu P L, Deng Y Y, et al.2006

a. Landscape gene atlas: A new angle to study the zoning of settlement culture landscape

[J].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34(3): 143-148.]

URL      [本文引用: 1]     

[22]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 2006

b. 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

[J]. 地理研究, 25(3): 485-49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3.014      URL      摘要

聚落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研究的最有效的切入点.由于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传统聚落景观的多样化特点比北方地区表现得更为鲜明.不同地方环境与文化背景下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异和景观意象差异,从而划分出识别性较强的8个聚落景观区和40个景观亚区.8个聚落景观区为:Ⅰ.江浙水乡聚落景观区;Ⅱ.皖赣徽商聚落景观区;Ⅲ.闽粤赣边客家聚落景观区;Ⅳ.浙南闽台沿海丘陵聚落景观区;Ⅴ.岭南广府聚落景观区;Ⅵ.湘鄂赣平原山地聚落景观区;Ⅶ.云贵高原及桂西北多民族聚落景观区;Ⅷ.四川盆地及周边巴蜀聚落景观区.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的保护与利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遗产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旅游价值.

[Shen X Y, Liu P L, Deng Y Y, et al.2006

b. Landscape communitie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ir values of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5(3): 485-49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3.014      URL      摘要

聚落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研究的最有效的切入点.由于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传统聚落景观的多样化特点比北方地区表现得更为鲜明.不同地方环境与文化背景下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异和景观意象差异,从而划分出识别性较强的8个聚落景观区和40个景观亚区.8个聚落景观区为:Ⅰ.江浙水乡聚落景观区;Ⅱ.皖赣徽商聚落景观区;Ⅲ.闽粤赣边客家聚落景观区;Ⅳ.浙南闽台沿海丘陵聚落景观区;Ⅴ.岭南广府聚落景观区;Ⅵ.湘鄂赣平原山地聚落景观区;Ⅶ.云贵高原及桂西北多民族聚落景观区;Ⅷ.四川盆地及周边巴蜀聚落景观区.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的保护与利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遗产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旅游价值.
[23] 隋丽娜. 2014. 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角[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Sui L N.2014. Guanzhong feiwuzhi wenhua yichan yanjiu: Wenhua shengtaixue shijiao[M]. Tianjin, China: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引用: 1]     

[24] 汤茂林. 2000.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19(1): 70-79.

URL      [本文引用: 1]     

[Tang M L.2000.

The inventory and progress of cultural landscape study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1): 70-79.]

URL      [本文引用: 1]     

[25] 王兴中, 李胜超, 李亮, . 2014.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

[J]. 人文地理, 29(6): 1-9.

URL      [本文引用: 4]     

[Wang X Z, Li S C, Li L, et al.2014.

Regional cultural gene repetitions and the conception of humanism transgenosis space control

[J]. Human Geography, 29(6): 1-9.]

URL      [本文引用: 4]     

[26] 王兴中, 刘永刚. 2007.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

[J]. 人文地理, 22(3): 1-6, 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欧美发达国家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已成系统。本文以国外文献与著名人文地理学者论点为依据,以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与衍生的研究方法论为基础,探讨了方法论与衍生的研究方法与其拓展的研究领域及其动力关系,追索并总结出前沿研究与研究流派脉络,以及探讨不同流派不断延伸的具体研究内容。

[Wang X Z, Liu Y G.2007.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human geography and the schools since "cultural turn"

[J]. Human Geography, 22(3): 1-6, 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欧美发达国家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已成系统。本文以国外文献与著名人文地理学者论点为依据,以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与衍生的研究方法论为基础,探讨了方法论与衍生的研究方法与其拓展的研究领域及其动力关系,追索并总结出前沿研究与研究流派脉络,以及探讨不同流派不断延伸的具体研究内容。
[27] 向岚麟, 吕斌. 2010.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J]. 人文地理, 25(6): 7-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梳理近三十年英美新文化地理学有关文化景观的研究脉络,介绍文化、意义和表征等基本概念。按哲学基础将其分为社会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景观面纱、生产研究,语言学影响下的景观文本研究,知识建构论的景观作为梭子,女性主义影响下的景观作为凝视,以及景观想象与身份问题研究。多元化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Xiang L L, Lv B.2010.

Review on cultural landscape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J]. Human Geography, 25(6): 7-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梳理近三十年英美新文化地理学有关文化景观的研究脉络,介绍文化、意义和表征等基本概念。按哲学基础将其分为社会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景观面纱、生产研究,语言学影响下的景观文本研究,知识建构论的景观作为梭子,女性主义影响下的景观作为凝视,以及景观想象与身份问题研究。多元化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28] 辛福森. 2012.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

[D].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Xin F S.2012.

On Characteristic and gene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region in Anhui Province[D].

Wuhu, China: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29] 邢向东. 2007.

陕西省的汉语方言

[J]. 方言, (4): 372-3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7-0203.2007.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是新编中陕西方言分区的说明稿.陕西省的汉语方言可按三个大的区域来说明:陕北北部19个县市属晋语;陕北南部、关中话分属中原官话关中片、秦陇片、汾河片;陕南属多方言杂处地区,分布着中原官话秦陇片、关中片、鲁南片,西南官话成渝片、鄂北片、江淮官竹柞片和部分赣语方言.

[Xing X D.2007.

Chinese dialects in Shaanxi Province

[J]. Dialect, (4): 372-3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7-0203.2007.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是新编中陕西方言分区的说明稿.陕西省的汉语方言可按三个大的区域来说明:陕北北部19个县市属晋语;陕北南部、关中话分属中原官话关中片、秦陇片、汾河片;陕南属多方言杂处地区,分布着中原官话秦陇片、关中片、鲁南片,西南官话成渝片、鄂北片、江淮官竹柞片和部分赣语方言.
[30] 徐卫民. 2014.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

[J]. 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6(1): 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6248.2014.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浓缩着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了中国古代最辉煌时期的文化;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Xu W M.2014.

Shaanxi regional cul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6(1): 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6248.2014.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浓缩着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了中国古代最辉煌时期的文化;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31] 翟文燕, 张侃侃, 常芳. 2010.

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 以西安城市建筑风格为例

[J]. 人文地理, 25(2): 78-80, 6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建筑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历史形成独有的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相互作用,产生了独特的城市形象,对于实现城市居民的地方认同感、延续地方历史文脉有积极作用。中国文化地理学者创立的地域"景观基因"理念正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一个新方法,本文采用地域"景观基因"的理念,第一次以古城西安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古城格局、标志性建筑物、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深刻认识古城西安的文化空间认知结构。研究表明:1)西安市的城市建筑文化空间布局深受"风水"文化因子的影响;2)城市布局中轴对称的特点明显;3)西安古城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构成受皇家文化和黄土文化两种景观基因影响。

[Zhai W Y, Zhang K K, Chang F.2010.

The cultural spatial cognitive structure of ancient city based on regional "landscape gen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style of Xi'an City

[J]. Human Geography, 25(2): 78-80, 6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建筑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历史形成独有的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相互作用,产生了独特的城市形象,对于实现城市居民的地方认同感、延续地方历史文脉有积极作用。中国文化地理学者创立的地域"景观基因"理念正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一个新方法,本文采用地域"景观基因"的理念,第一次以古城西安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古城格局、标志性建筑物、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深刻认识古城西安的文化空间认知结构。研究表明:1)西安市的城市建筑文化空间布局深受"风水"文化因子的影响;2)城市布局中轴对称的特点明显;3)西安古城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构成受皇家文化和黄土文化两种景观基因影响。
[32] 张凤琦. 2008.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J]. 浙江社会科学,(4): 63-66, 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2253.2008.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首先从人类学意义上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从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认为地域文化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文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既要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要借助地理学的手段.

[Zhang F Q.2008.

The concept and the study methods of regional culture

[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4): 63-66, 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2253.2008.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首先从人类学意义上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从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认为地域文化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文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既要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要借助地理学的手段.
[33] 赵荣, 李同昇. 1999. 陕西文化景观研究[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Zhao R, Li T S.1999.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 Shaanxi[M]. Xi'an, China: 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引用: 1]     

[34] 周俊玲, 陈剑强. 2008.

马氏庄园窑洞民居的文化艺术内涵

[J]. 四川文物, (5): 26-31.

URL      [本文引用: 2]     

[Zhou J L, Chen J Q.2008.

Cultural and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cave folk house in Ma's Demesne

[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5): 26-31.]

URL      [本文引用: 2]     

[35] Sauer C O.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2(2): 1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