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彦随, 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 2010, 29(1): 35-42.[2]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中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0): 1629-1638.[3] 蔡昉.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社会福利制度统筹. 经济学动态, 2010(12): 4-10.[4] Lee E.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1966, 3(1):47-57.[5] 罗芳. 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民工回流的实证分析. 经济师, 2007(2): 39-40.[6] 张静, 章海鸥. 用推拉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非转农现象.消费导刊, 2008(19): 57-58.[7] 刘方媛. 基于“推—拉”力理论的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0(5): 284-286.[8] 崔晓旭.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方案探究: 基于托达罗模型和推拉理论. 现代经济信息, 2011(6): 236-237.[9] Starkq J T.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Demography, 1989, 26(1): 1-14.[10] Massey D S, Arango J, Hugo G, et 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migration a review and appraisal. Population andDevelopment Review, 1993, 19(3): 431-466.[11] 蒋乃华, 封进.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 对江苏的实证分析. 管理世界, 2002(2): 24-28.[12] 吴秀敏, 林坚, 刘万利. 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农户的迁移意愿分析: 对成都市农户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2005(4): 27-33.[13] 王华, 彭华. 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农民迁移意愿模型: 对广州的实证研究. 地理科学, 2009, 29(1): 50-55.[14] 熊波, 石人炳. 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 人口与发展, 2009(2): 20-26.[15] 丁金宏, 刘振宇, 程丹明, 等.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 地理学报, 2005, 60(1): 106-114.[16] 杜小敏, 陈建宝. 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口研究, 2010, 34(3): 77-88.[17] 刘继为, 崔松虎. 推拉理论及理性人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解析. 经济视角(下), 2011(2): 78-80.[18] 黄宁阳, 龚梦. 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及家庭因素分析: 基于农户调查的Logit 回归模型. 中国农村观察, 2010(2): 27-33.[19] 陆益龙. 关系网络与农户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基于2006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1): 4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