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德明, 梁音.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1): 6-10.[2] 侯庆春, 韩蕊莲.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2): 53-56.[3] 李玉山. 黄土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对陆地水分循环的影响. 生态学报, 1983, 3(2): 91-101.[4] 杨文治, 邵明安.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5] 王力, 邵明安, 侯庆春. 土壤干层量化指标初探.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4): 87-90.[6] 王力, 邵明安, 侯庆春. 延安试区土壤干层现状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3): 35-37.[7] 黄明斌, 杨新民, 李玉山. 黄土区渭北旱塬苹果基地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1, 56(1): 7-13.[8] 赵景波, 杜娟, 周旗, 等. 西安附近苹果林地的土壤干层. 生态学报, 2005, 25(8): 2125-2120.[9] 赵景波, 孙贵贞, 岳应利, 等. 关中平原人工林地的土壤干层及其成因. 地理研究, 2007, 26(4):763-772.[10] 易亮, 李凯荣, 张冠华, 等. 黄土高原人工林地水分亏缺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5(4): 5-9.[11] 张杰, 李栋梁, 王文. 夏季风期间青藏高原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地理科学, 2008, 28(2): 235-240.[12] 李洪权, 范广洲, 周定文, 等.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夏季气温的影响. 地理科学, 2008, 28(2):259-264.[13] 张国胜, 李林, 汪青春, 等. 青藏高原冻土退化驱动因素的定量辨识. 地理科学, 2007, 27(3): 337-431.[14] 张国胜, 徐维新, 童立新, 等. 青海省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干旱区研究, 1999, 16(2): 36-40.[15] 李元寿, 王根绪, 丁永建, 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 水科学进展, 2008, 19(1): 61-65.[16] 宋理明, 娄海萍. 环青海湖地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中国农业气象, 2006, 27(2): 151-155.[17] 赵景波, 王长燕, 岳应利, 等. 西安地区人工林土壤干层与水分恢复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6): 809-895.[18] 赵景波, 牛俊杰, 杜娟, 等. 咸阳市三原县新庄不同植被土层含水量研究. 地理科学, 2008, 28(2): 247- 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