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N GEOGRAPHY ›› 2011, Vol. 30 ›› Issue (4): 387-396.doi: 10.11820/dlkxjz.2011.04.001
• Original Articles • Next Articles
FAN Jie
Received:
2011-03-01
Revised:
2011-03-01
Online:
2011-04-25
Published:
2011-04-25
FAN Jie.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Field in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of CAS[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4): 387-396.
[1] 吴传钧, 张家桢. 中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 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 地理学报, 1999, 55(4): 385-390.[2] 陆大道主编. 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3] 陆大道, 樊杰主编. 2050: 中国的区域发展: “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4] 樊杰. 优化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科学基础. 经济地理, 2011, 30(1): 1-6.[5] 马润潮.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 地理研究, 2004, 23(5): 573-581.[6] 刘卫东, 陆大道. 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19(1): 35-39.[7]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 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8] 樊杰. 基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解析经济地理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与新命题. 经济地理, 2006, 26(4): 545-550.[9] 方创琳. 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 地学前缘, 2003, 10(4): 256-259.[10] 张文忠. 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11] 吴传钧. 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8.[12] 陆大道. 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地理学报, 2003, 58(1): 3-8.[13] 郭焕成, 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97-1605.[14] 王成金, 金凤君.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6): 66-78.[15] 郑度. 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 地理研究, 1998, 17(1): 4-9.[16]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地理学报, 1998, 53(2): 97-105.[17] 樊杰.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与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 2008, 28(2): 870-878.[18] 吴传钧, 郭焕成. 中国土地利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19] 郑度, 葛全胜, 张雪芹, 等.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研究, 2005, 24(3): 330-344.[20] 邓静中. 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问题. 地理研究, 1982, 1(1): 9-18.[21] 郭焕成, 王云才.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发展趋势. 经济地理, 1999, 19(6): 1-6.[22] Liu Y S, Zhang Y Y, Guo L Y. Towards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environment: a satellite imagery-based approach. Applied Geography, 2010, 30(2): 271-281.[23] 陆大道. 区位论及区域分析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24]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25] 李文彦. 自然因素与技术经济因素在工业配置中的作用. 地理学报, 1957, 23(4): 399-417.[26] 胡序威, 胡听主. 工业布局的技术经济论证. 地理学报, 1965, 31(3): 179- 193.[27] 张文尝. 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布局问题. 地理学报, 1981, 36 (2): 157-170.[28] 樊杰. 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发展的集成研究. 地理学报, 2004, 59(增刊): 33-40.[29] 毛汉英. 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30] 方创琳. 中国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近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04, 59(增刊): 21-29.[31] 刘彦随, 吴传钧. 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其理论. 经济地理, 2000, 20(1): 63-68.[32] 吴传钧主编. 中国经济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33] 吴传钧, 刘建一, 甘国辉. 现代经济地理学.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34] 陆大道.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地理研究, 2003, 22(3): 261-271.[35] 马丽, 刘卫东, 刘毅. 经济全球化下地方生产网络模式演变分析: 以中国为例. 地理研究, 2004, 23(1): 87-97.[36] Liu W D, Dicken P, Yeung H W C.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local clustering of firms: a case study of the Xingwang industrial park in Beijing. Urban Geography, 2004, 25(4): 390-407.[37] 刘卫东, 甄峰.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地理学报, 2004, 50(z1): 67-76.[38] 刘卫东, 张国钦, 宋周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 地理科学, 2007, 27(5): 609-616.[39] 方创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经济地理, 2009, 29(1): 25-31.[40] 张文忠.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1): 94-101.[41]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 2008, 22(2): 479-480.[42] 蔡建明. 中国省级人口迁移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地理研究, 1990, 9(2): 122-129.[43] Long H L, Liu Y S, Li X B, et al.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457-470.[44] 吴传钧主编. 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45] 陆大道. 关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 经济地理, 2009, 29(1): 2-7.[46] 郭焕成. 中国农村经济区划.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47] 郑度. 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 地理学报, 1994, 49(6): 481-489.[48] 刘燕华, 刘毅, 李秀彬. 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学问题思索. 地理学报, 1998, 53(4): 289-294.[49]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 地理研究, 2002, 21(2): 135-144.[50] 蔡运龙, 等. 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51] 樊杰, 等.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52] 金凤君, 等. 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53] 樊杰, 周成虎, 顾行发, 等.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54] 刘毅, 黄建毅, 马丽.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 地理研究, 2010, 29(7): 1153- 1162.[55] 刘慧, 金凤君, 王传胜, 等. 人文地理过程内涵辨析与模拟探讨. 人文地理, 2010, 25(4): 7-11.[56] 陆大道, 等.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7、1999、2000、2002).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2000、2001、2003.[57] 刘卫东, 等.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2006、2007、2009).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2008、2010.[58] 刘彦随, 陆大道.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 地理学报, 2003, 58(3): 381-389.[59] 陆大道.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60] 樊杰. 优化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科学基础. 经济地理, 2011, 30(1): 1-6.[61]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地理学报, 2007, 62(4): 339-3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