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N GEOGRAPHY ›› 2011, Vol. 30 ›› Issue (4): 442-451.doi: 10.11820/dlkxjz.2011.04.007
• Original Articles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WANG Shouchun
Received:
2010-03-01
Revised:
2010-07-01
Online:
2011-04-25
Published:
2011-04-25
WANG Shouchun. The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Work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IGSNRR, CAS[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4): 442-451.
[1] 文焕然. 从秦汉时代中国的柑橘、荔枝地理分布大势之史料来初步推断当时黄河中下游南部的常年气候. 福建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56(2): 153-170.[2] 文焕然. 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5] 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6] 邹逸麟, 张修桂, 王守春.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7] 姚鲁峰. 19世纪是我国特大暴雨洪水发生期. 灾害学,1991, 6(3): 25-30.[8] 姚鲁峰.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发生规律. 地理研究,1991,10(8): 59-67.[9] 姚鲁峰, 彭金章. 敦煌大泉河的河床演变及其对莫高窟崖体的影响. 敦煌研究, 2007(5): 87-95.[10] 王会昌. 一万年来白洋淀的扩张与收缩. 地理研究, 1983, 2(3): 8-18[11] 王守春. 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 地理学报, 1998, 53(5): 445-452.[12] 王守春. 历史时期莱州湾沿海平原湖沼的变迁. 地理研究, 1998, 17(4): 423-428.[13] 王守春. 全新世中期以来西辽河流域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 地理研究, 2002, 21(6): 715-722.[14] 王守春. 辽代西辽河冲积平原及邻近地区的湖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 18(1): 131-138.[15] 王守春. 辽代辽泽、潢水和木叶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 17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16] 王守春. 辽史平地松林考//历史地理. 20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17] 王守春. 十世纪末西辽河流域沙漠化的突进及其原因. 中国沙漠, 2000, 20(3): 238-242.[18] 何凡能, 葛全胜, 郑景云. 中国清代城镇用地面积估算及其比较. 地理学报, 2002, 57(6): 709-716.[19] 何凡能, 田砚宇, 葛全胜. 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研究, 2003, 22(6): 688-697.[20] 葛全胜, 戴君虎, 何凡能, 等. 过去300 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13(8): 825-832.[21] 何凡能, 戴君虎, 葛全胜. 从康雍乾垦殖政策看中国清前期垦荒发展趋势. 地理研究, 2005, 24(6): 878-888.[22] 田砚宇, 何凡能, 葛全胜. 清代漠南蒙古耕地数字性质考释: 以热察绥地区为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 24(2): 144-151.[23] 文焕然. 历史时期河南博爱竹林的分布和变化初探. 河南农学院科技通讯·竹子专辑, 1974(2).[24] 文焕然. 历史上北京竹林的史料. 竹类研究, 1976(5): 39-40[25] 文焕然, 孟祥堂. 华北最大的竹林: 博爱竹林. 植物杂志, 1978(1).[26] 文焕然. 历史上北京的竹林. 竹类研究, 1982, 1(1).[27] 文焕然. 试论七八千年来中国森林的分布及其变迁. 1979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79.[28] 文焕然. 历史时期中国森林的分布及其变迁. 云南林业调查规划, 1980(增刊).[29] 文焕然, 何业恒. 历史时期“三北”防护林区的森林: 兼论“三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严重的由来. 河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0(1): 33-51.[30] 陈加良, 文焕然. 宁夏历史时期的森林及其变迁. 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1(1): 49-57.[31] 何业恒, 文焕然. 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 2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32] 文焕然, 陈桥驿. 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33] 文焕然, 何业恒, 黄祝坚, 等. 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0(3): 109-121.[34] 文焕然, 何业恒. 中国长臂猿地理分布的变迁. 地理知识, 1980(11). [35] 文焕然, 何业恒, 高耀亭. 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1981(1): 50-60.[36] 文焕然. 中国野犀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 野生动物, 1981(1): 2-5.[37] 文焕然, 黄祝坚, 何业恒,等. 试论扬子鳄的地理变迁. 湘潭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 1981(1).[38] 文焕然, 何业恒, 徐俊传. 华北历史上的猕猴. 河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1(1): 37-44.[39] 何业恒, 文焕然. 历史时期中国有猩猩吗? 化石, 1981(2): 19.[40] 文焕然, 等著, 文榕生选编整理.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5(2006年重印).[41] 钮仲勋, 浦汉昕. 历史时期承德、围场一带农业开发与植被变迁. 地理研究, 1984, 3(1): 102-108.[42] 何凡能, 葛全胜, 戴君虎, 等.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地理学报,2007, 62(1): 30-40.[43] 文焕然. 从历史地理看黑龙江流域. 地理知识, 1974(2).[44] 龚高法, 陈恩久, 文焕然. 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 地理学报, 1979, 34(2): 129-138.[45] 文焕然, 盛福尧. 封丘县旱涝史. 黄淮海平原封丘县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文集, 1981.[46] 文焕然, 盛福尧. 邯郸地区近百年来旱涝情况初探. 中原地理研究, 1982(1): 68-54.[47] 文焕然, 徐俊传. 距今约8000-2500年前长江、黄河中下游气候冷暖变迁初探//地理集刊.第18号,古地理与历史地理专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48] 文焕然, 文榕生. 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49] 文焕然, 钮仲勋. 石塘长沙考//韩振华编.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50] 钮仲勋, 谢添涛, 王守春. 中国边疆地理. 北京: 教育出版社, 1990.[51] 李宝田, 王英杰. 南沙群岛历史地理研究专集.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52]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人口地图集.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53] 刘岳, 沈益民, 奚国金. 中国人口分析与区域特征.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1.[54] 奚国金. 中国半个世纪来人口增长率//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55] 黄盛璋. 中外交通与交流史研究.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56] 黄盛璋. 西天路竟的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 1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57] 黄盛璋. 关于古代中国与尼泊尔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文献叙录.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58] 黄盛璋. 历史地理论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59] 黄盛璋. 中国矿业历史地图集. 北京: 星球地图出版社,2011.[60] 黄盛璋. 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和开发. 地理学报, 1958, 24(4): 406-426.[61] 高善明, 张义丰. 北京自然环境与都城变迁.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62] 杨平林. 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 8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63] 钮仲勋. 历史时期吕梁地区经济开发与植被变迁. 地理集刊. 第4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64] 钮仲勋. 明清时期郧阳山区农业开发.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4): 79-84.[65] 邢嘉明, 李宝田. 京津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侯仁之. 环境变迁研究. 第1辑. 北京: 燕山出版社, 1984.[66] 邢嘉明, 王会昌. 京津唐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区域开发过程//地理集刊. 第18号, 古地理与历史地理专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67] 李宝田. 京津地区土地开发历史过程与区域环境演变//侯仁之.环境变迁研究: 第2-3辑. 北京: 燕山出版社,1989.[68] 钮仲勋. 黄淮海平原区域开发历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钮仲勋. 黄河变迁与水利开发.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2009.[69] 尹泽生主编. 莱州湾海水入侵防治研究.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4.[70] 张义丰主编. 淮河地理研究.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3.[71] 张义丰主编. 淮河环境与治理.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6.[72] 杨勤业.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73] 王守春.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与人文要素变化研究//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 第5集.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3.[74] 王守春. 论古代黄土高原植被. 地理研究, 1990, 9(4): 72-79.[75] 王守春.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及变迁. 人民黄河,1994, 17(2): 9-12.[76] 钮仲勋.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4.[77] 钮仲勋.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5[78] 王英杰. 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 第3集. 1990.[79] 吴祥定, 钮仲勋, 王守春.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运行规律.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80] 王守春. 黄河下游1566年后和1875年后决溢时空变化研究. 人民黄河, 1994(8): 53-59.[81] 王守春. 黄河流域气候环境变化的考古文化与文字记录//施雅风.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2.[82] 黄盛璋. 历史时期塔里木河变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83] 王守春. 《水经注》塔里木盆地“南河”考辨. 地理研究,1987, 6(4): 36-44.[84] 奚国金. 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 5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85] 奚国金. 罗布泊之谜.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86] 奚国金. 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地理特点及自然环境整治: 楼兰古绿洲兴废前后周围环境变迁及其废弃过程的探讨//尹泽生, 杨逸畴, 王守春. 西北干旱地区全新世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2.[87] 奚国金. 历史时期的塔里木盆地南部绿洲的分布//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资源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88] 王守春. 塔里木盆地近百年环境变迁//地理集刊. 第18号, 古地理与历史地理专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89] 王守春.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 西域研究, 1991(创刊号): 7-9. [90] 王守春. 塔里木盆地三大遗址群的兴衰与环境变化. 第四纪研究, 1998(1): 71-79.[91] 王守春. 楼兰国都与古代罗布泊的历史地位. 西域研究,1996(4): 43-53.[92] 黄盛璋. 晚清对丝绸之路的勘察和实测地图的发现. 西域研究, 199l(1): 67-72.[93] 黄盛璋.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地理卷.二.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9.[94] 黄盛璋. 新疆水利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农业考古, 1984(1-2): 78-86.[95] 钮仲勋. 历史时期新疆地区的农牧开发. 历史地理论丛, 1987(1): 59-76.[96] 钮仲勋. 哈密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 10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97] 钮仲勋. 两汉时期新疆水利开发. 西域研究, 1998(2): 22-28.[98] 钮仲勋.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水利开发. 西域研究,1999(1): 20-24.[99] 黄盛璋. 坎儿井起源//干旱区坎儿井国际会议文集.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香港: 香港出版社, 1992.[100] 黄盛璋. 再论新疆坎儿井的来源与传播. 西域研究,1994(1): 66-84.[101] 王守春. 坎儿井起源的历史地理研究//干旱区坎儿井国际会议文集.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香港: 香港出版社,1992.[102] 黄盛璋. 试论所谓“吐火罗语”及其有关的历史地理和民族问题.西域史论丛. 第2辑.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103] 王守春. 通过考古学和地理学的比较探讨楼兰的历史地理问题.西域史论丛. 第2辑.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104] 黄盛璋. 塔里木盆地东缘的早期居民. 西域研究, 1992(1): 1-14[105] 黄盛璋. 关于瓜沙曹氏和于阗交往的诸藏文文书及相关问题. 敦煌研究, 1992(1).[106] 黄盛璋. 敦煌汉文与于阗文书之龙家及其相关问题. 西域研究, 1996(1).[107] 钮仲勋. 中国古代对中亚的地理考察.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08] 王守春. 《山海经》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研究. 西域研究, 1997(3): 55-65.[109] 王守春. 穆天子传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研究. 西域研究, 1998(2): 11-21.[110] 王守春. 喀拉墩遗址历史地理研究//沙漠、水、人间. 东京: 日本法政大学, 1993.[111] 王守春. 尼雅遗址历史地理研究//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 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 第1卷.(日)京都:株式会社法藏馆1996(又载于: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 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报告论文集,2009).[112] 杨逸畴. 全新世环境变迁与尼雅遗址兴衰//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一卷. (日)京都: 株式会社法藏馆1996(又载于: 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 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报告论文集, 2009).[113] 黄盛璋. 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 1-24.[114] 黄盛璋. 绿洲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115] 尹泽生, 杨逸畴, 王守春. 全新世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文明兴衰研究.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3.[116] 奚国金, 张家桢. 中国西部生态.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118] 侯仁之主编. 北京历史地图集.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8.[119] 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120] 曹婉如, 等. 中国古代地图集: 清代.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7.[121] 钮仲勋. 黄河变迁与水利开发. 北京: 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22] 奚国金. 明代常州—镇江运河变迁及整治//东南文化.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123] 邹宝山, 何凡能, 何为刚. 京杭运河的治理与开发.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124] 钮仲勋. 黄河与运河关系的历史研究. 人民黄河, 1997(1): 50-54.[125] 何凡能.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城镇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 北京: 中国书店, 1993.[126] 黄盛璋. 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 济南: 齐鲁书社, 1982.[127] 黄盛璋, 刘宗弼. 中国历代矿冶历史地图集. 北京: 星球地图出版社, 2011.[128] 黄盛璋. 西域古语文书与西北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2011.[129] 黄盛璋. 亚洲文明.第一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2.[130] 黄盛璋. 亚洲文明.第二辑.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131] 黄盛璋. 亚洲文明.第三辑.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32] 黄盛璋. 亚洲文明. 第四辑, 何炳棣院士九十华诞祝寿纪念专集.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8.[133] 王守春. 水经注中注否经的辨析//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 14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134] 陈述彭主编. 陆地卫星影像中国地学分析图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135] 奚国金. 湖泊演变的遥感分析·罗布泊的变迁//陈述彭主编. 资源遥感纲要.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36] 葛全胜, 何凡能, 郑景云, 等. 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地理研究, 2004, 23(3): 374-384.[137] 谭其骧. 谭其骧序//文焕然, 文榕生. 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
[1] | CHEN Zhuo, LIANG Yi, JIN Fengjun. Simulation of city network accessibil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based on integrated land transport system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40(2): 183-193. |
[2] | JIANG Wanbei, LIU Weidong, LIU Zhigao, HAN Mengyao. Inequality and driving force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tensity in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9): 1425-1435. |
[3] | HUANG Yingze, QIU Bingwen, HE Yuhua, ZHANG Ke, ZOU Fengli. Optimal elevation interval of rice expansion in Northeast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9): 1557-1564. |
[4] | HU Guojian, LU Yuqi. Progress, thoughts, and prospect of urban network research based on enterprise perspectiv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9): 1587-1596. |
[5] | FU Zhanhui, MEI Lin, ZHENG Rumin, WANG Tongtong.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female employment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8): 1308-1318. |
[6] | ZHU Shengjun, HUANG Yongyuan, HU Xiaohui. Research framework and prospect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upgrading and spatial upgrading based on a multiple scale perspectiv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8): 1367-1384. |
[7] | DU Xinru, LU Zi, LI Renjie, DONG Yaqing, GAO Wei. Estimation of time delay cost of hub airports in China, air routes effect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7): 1160-1171. |
[8] | LIU Xiaopeng, CHENG Jing, ZHAO Xiaoyong, MIAO Hong, WEI Jingyi, ZENG Duan, MA Cunxia. 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of China in a view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6): 892-901. |
[9] | ZHOU Guohua, ZHANG Rujiao, HE Yanhua, DAI Liuyan, ZHANG Li.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relative poverty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6): 902-912. |
[10] | TAN Xuelan, JIANG Lingxiao, WANG Zhenkai, AN Yue, CHEN Min, REN Hui. Rural povert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Origin, progress, and prospect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6): 913-923. |
[11] | GUO Jianke, HOU Yajie, HE Yao.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 of the China-Europe port shipping network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5): 716-726. |
[12] | SUN Na, ZHANG Meiqing. Network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in China based on high-speed railway transport flow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5): 727-737. |
[13] | DU Delin, WANG Jiaoe, WANG Yi.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of the three major airlines in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3): 367-376. |
[14] | DUAN Qianwen, TAN Minghong.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urban forests in major cities in China and abroad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3): 410-419. |
[15] | ZHOU Meijun, LI Fei, SHAO Jiaqi, YANG Haijua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production potenti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3): 443-4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