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志强, 刘纪远, 庄大方.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遥感学报, 1999, 3(2): 321~329.
[2] 王思远,张增祥,赵晓丽等. GIS支持下不同生态背景的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324~330.
[3] 朱会义, 何书金,张 明.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2): 104~110.
[4] 常 疆, 王良健. 区域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的空间格局研究——以广西梧州为例. 热带地理, 1999,19(3):219~224.
[5] 陈百明, 刘新卫, 杨 红.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1): 22~29.
[6]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动向. 地理学报, 1996, 51(6): 553~558.
[7] 侯学煜.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30~31.
[8] 赖彦斌,徐 霞,王静爱等. NSTEC不同自然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2):215~220.
[9] 竺可桢,中国气候区域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24~132.
[10]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37.
[11] 黄秉维. 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新建设,1965, (3): 65~74.
[12] 刘 闯. 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支持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6):1~9.
[13]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地理研究, 2001, 20(6): 645~652.
[14] Turner., B.L.,SkoleD,SandersonSetal.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 No.35 and HDP Report No.7. Stochkholm:IGBP,1995.
[15] Yukio Himiyama。Some thoughts on human aspects of LUCC in Japan and China. In: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 Use/Cover Dynamics. Beijing:LUCCD,2001,17~26.
[16] 王静爱,徐 霞,刘培芳.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人口负荷研究. 资源科学, 1999, 21(5):1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