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uncan B. Factors in work residence separation: Wage and salary works Chicago.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56, 21(1): 48-56.[2] Kain J F. Housing segregation, Negro employment, and metropolitan decentraliz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8, 82(2): 175-197.[3] Clark WA V, Burt J. The impact of workplace on residential reloc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0, 70(1): 59-67.[4] Gobillon L, Selod H, Zenou Y. The mechanisms of spatial mismatch. Urban Study, 2007, 44(12): 2401-2427.[5] 冯健, 周一星, 王晓光, 等. 1990 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城市规划, 2004, 28(3): 13-29.[6] 冯健, 周一星. 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 基于千份问卷调查分析. 地理研究, 2004, 23 (2): 227-242.[7] 刘望保, 闫小培, 方远平, 等. 广州市过剩通勤的相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85-1096.[8] 刘志林, 张艳, 柴彦威. 中国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及其特征: 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9): 110-117[9] 李强, 李晓林. 北京市近郊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特征分析. 城市问题, 2007(7): 55-59.[10] 张艳, 柴彦威. 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 地理研究, 2009, 28(5): 1327-1340.[11] 孟繁瑜, 房文斌. 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07, 14(6): 87-94.[12] 周素红, 刘玉兰. 转型期广州市居民居住与就业地区位选择的空间关系及其变迁. 地理学报, 2010, 65(2): 191-201.[13] 周素红, 程璐萍, 吴志.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选择与空间匹配性. 地理研究, 2010, 29 (10): 1735-1745.[14] 李蕊芳. 北京市工作—居住地点不平衡关系研究. 和谐城市规划: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议论文集.[15] 孟斌. 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组织特征. 地理学报, 2009, 64(12): 1457-1466.[16] 徐涛, 宋金平, 方琳娜, 等. 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 地理科学, 2009, 29(2): 174 -180.[17] 孙斌栋, 潘鑫, 宁越敏. 上海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分析. 城市规划学刊, 2008(1): 77-82.[18] 李雪铭, 杜晶玉. 基于居民通勤行为的私家车对居住空间影响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7, 26(5): 1033-1042.[19] 王劲峰, 姜成晟, 李连发, 等. 空间抽样与统计推断.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20] Zhao P, Lü B, de Roo G. Urban expansion and transportation: the impact of urban form on commuting patterns on the city fringe of Beij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0, 42(10): 2467-2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