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梦君,尤海梅,汤茜. 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科技信息,2007, 12: 23-26.
[2] 张小林,盛 明.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 人文地理,2005, 17(1): 81-84.
[3] 周心琴,张小林. 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 2005, 25(2): 285-288.
[4] 刘彦随. 现代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创新研究. 地理学报, 2008, 63(4): 353-358.
[5] 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93-1100.
[6] 佘之祥,张亚芬.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与农村特点及发展问题: 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例. 经济地理, 2008, 28(3): 460-463.
[7] 郭焕成,王云才. 我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发展趋势. 经济地理,1999,19(6): 1-6.
[8] 金其铭. 中国农村聚落地理.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
[9] 金其铭. 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历史及近今趋向. 地理学报,1988, 43(4): 311-317.
[10] 吴良镛. 人居环境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1] 陈宗兴,陈晓健. 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 世界地理研究,1994, 1(1): 72-79.
[12] 张海阳,马永良,宋洪远. 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与基本思路: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 中国农村经济,2008, 4: 73-78.
[13] 冷疏影,宋长青. 中国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地理学报,2005, 60(4): 553-558.
[14]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 自然辨证法.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15] 杨国安,甘国辉.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述要.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1): 1-13.
[16] 陈彦光,万年庆. 地理研究的实验方法:从实体缩微到计算机模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14(2): 214-219.
[17] 杨宇振. 人居环境科学中的“区域综合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 27(3): 5-8.
[18] 郭晓东.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以葫芦河流域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19] 黄忠怀. 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 : 110-117.
[20] 赵之枫. 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30(3):299-303.
[21] 仇保兴. 城乡“同质化”不宜推行. 农村工作通讯,2008,7:45.
[22] Zhao Mudan, Tang Guo-an, Shi Wenzhong, Liu Yongmei. A GIS-based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Yulin of northern Shaanx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2,12(2):171-176.
[23] Marc Antrop.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urbanized countryside of Western Europe. Landscape Ecology,2000,60:257-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