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文晋, 李都峰, 王宪恩. 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 环境保护, 2010, 24(12): 38-39.[2] 冉光和, 王建洪, 王定祥. 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变动趋势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2011(2): 32-38.[3] Schahczenski J. Agriculture,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Sequestration [EB/OL]. 2009-10-25[2012-03-03]. http:www.attran.cat.org.[4] 李迎春, 林而达, 甄晓林. 农业温室气体清单方法研究最新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10): 1076-1080.[5] 赵其国, 钱海燕. 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5): 1609-1614.[6] 李胜利, 金鑫, 范学山, 等. 反刍动物生产与碳减排措施.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1): 2-9.[7] 黄祖辉, 米松华. 农业碳足迹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农业经济问题, 2011, 32(11): 40-47.[8] Marland G, McCarl B A, Schneider U A. Soil carbon: Policyand economics. Climatic Change, 2001, 51(2):101-117.[9] Lal R. Carbon emission from farm operations.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2004, 30(7): 981-990.[10] 李国志, 李宗植. 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2010(10): 66-72.[11] 曲福田, 卢娜, 杨淑怡.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0): 76-83.[12] 段华平, 张悦, 赵建波, 等.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1): 203-208.[13] 陈琳, 闫明, 潘根兴. 南京地区大棚蔬菜生产的碳足迹调查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9): 1791-1796.[14]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基于投入角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6):752-755.[15] 黄古博, 李雨真.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商品住宅特征价格模型改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31(4):94-97.[16] 奉钦亮, 张大红. 我国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9(1): 95-100.[17] 金敏, 傅勇涛. 粮食主产区挖潜增产需突破三大难点[EB/OL]. 2011-11-15[2012-03-03]. http://www.people.com.cn.[18] 田云, 李波, 张俊飚. 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 11(1): 59-63.[19] Johnson J M F. Agricultural opportunities to mitigate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 150(6): 107-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