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ischmeier W H, Smith D D. 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 A guide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Agriculture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Washington, DC, 1978. NO.537.[2] Renard G R, Foster G R, Weesies G A, et al. RUSL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1, 46(1): 30-33.[3] 刘善建. 天水水土流失测验的初步分析. 科学通报, 1953, 12: 59-65[4] 金争平, 史培军, 侯福昌, 等. 皇甫川流域小流域地块侵蚀预报模型及应用.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2: 60-84.[5] 张宪奎, 许谨华, 卢秀琴, 等. 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2, 12(4): 1-9.[6] 杨艳生, 史德明, 吕喜玺. 长江三峡区的坡面土壤流和入江泥沙量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1991, 5(3): 22-27.[7] 周伏建, 陈明华, 林福兴, 等. 福建省土壤流失预报. 水土保持学报,1995, 9(1): 25-30.[8] 陈法扬, 王志明. 通用流失方程在小良水土保持试验应用. 水土保持通报, 1992, 12(1): 23-41.[9] 杨子生. 滇东北地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研究. 水土通报, 1999, 19(1): 1-9.[10] 刘宝元, 谢云, 张科利.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北京: 中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 牟金泽, 孟庆枚. 陕北部分中小流域输沙量计算. 人河, 1983, 4: 35-37.[12] 江忠善, 王志强, 刘志.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变化定量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6, 2 (1): 1-9.[13] 吴发启, 赵晓光, 刘秉正. 黄土高原南部坡耕地土壤预报.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8, 4(2): 36-40.[14] 黎四龙, 蔡强国, 吴淑安. 次降雨侵蚀量的计算. 泥沙, 1999, 2(1): 49-55.[15] 林素兰, 黄毅, 曹忠杰, 等. 辽西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蚀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9(1): 50-61.[16] 郑粉莉, 唐克丽, 周佩华. 坡耕地细沟侵蚀影响因素. 土壤学报, 1989, 26(2): 109-116.[17] Nearing M A, Foster G R, Lane L J, et al. A process based soil model for USDA 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 Technology.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89, 32: 1587-1593[18] 王治国, 魏忠义, 段喜明, 等. 黄土残塬区人工降雨条坡耕地水蚀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1995, 9(2): 51-57.[19] 雷廷武, 张晴雯, 赵军, 等. 细沟侵蚀动力过程输沙能验研究. 土壤学报, 2002, 39(4): 476-482.[20] 蒋颖, 王学军, 罗定贵. 流域管理模型的参数灵敏度.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3): 165-169.[21] 谢云, 刘宝元, 章文波. 侵蚀性降雨标准研究. 水土保报, 2000, 14(4): 6-11.[22] 贾志伟, 江忠善, 刘志. 降雨特征与水土流失关系的. 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 1990, 12: 9-15.[23] 章文波, 谢云, 刘宝元. 用雨量雨强计算次降雨侵蚀力. 地理研究, 2002, 21(3): 384-390.[24] 陈晓安, 蔡强国, 张利超,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蚀的临界坡度. 山地学报, 2010, 28(4): 415-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