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文, 寿绍文, 杨金虎.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异常特征分析. 气象, 2007, 33(3): 61-67.[1] 杨萍. 近四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群发性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06.[3] 许艳峰. 我国南部夏季持续性暴雨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应的环流特征[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4] 张永领.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极值的时空特征及其遥相关研究[D]. 南京: 南京气象学院, 2003.[5] 黄琪波. 江南地区夏季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前期信号分析[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8.[6] 戴泽军, 宇如聪, 陈昊明. 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高原气象, 2009, 28(6): 1463-1470.[7] 罗伯良, 张超, 林浩. 近40 年湖南省极端强降水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 气象, 2008, 34(1): 80-85.[8] 张剑明, 黎祖贤, 章新平, 等. 湖南省区域干旱模糊价.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629-635.[9] 丁一汇. 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全球变暖的关系. 气象, 2002, 28(3): 3-7.[10] 翟盘茂, 任福民, 张强. 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 气象学报, 1999, 57(2): 208-216.[11] Zhai P M, Sun A J, Ren F M, et al. Changes of climate extremesin China. Climatic Change, 1999, 42(1): 203-218.[12] 刘小宁. 我国暴雨极端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灾害学,1999, 14(1): 54-59.[13] 任国玉, 吴虹. 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3): 322-330.[14] 鲍名, 黄荣辉. 近40 年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大气科学, 2006, 30(6): 1057-1067.[15] 鲍名. 近50 年我国持续性暴雨的统计分析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 大气科学, 2007, 31(5): 779-792.[16] 朱宵峰, 钱永甫, 宁亮, 等. 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2008, 24(2): 136-146.[17]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18] 符淙斌,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大气科学,1992, 6(4): 482-493.[19] Torrence C, Compo G P. A practical guide to waveletanalysi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98, 79(1): 61-78.[20] 林振山. 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9.[21] 杨梅学, 姚檀栋. 小波气候突变的检测: 应用范围与应注意的问题.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3, 23(4):7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