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吾扬, 梁进社. 中国的十大经济区探讨. 经济地理,1992,12(3):14-20.
[2] 胡序威. 论中国经济区类型与组织. 地理学报,1993,48(3):193-202.
[3] 沈正平,安宇,顾晓波. 都市圈与经济区整合及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3, (11): 128-133.
[4] 仇方道,佟连军,朱传耿. 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 地理研究, 2009, 28(2): 451-463.
[5] 王开泳,陈田.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地域构成的判别与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8): 820-828.
[6] 张晓平. 我国中部地区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系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6): 57-67.
[7] 安增军.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与中国经济区的新布局. 经济地理, 2008, 28(2): 239-241.
[8] 戴日文,陈国生,陆利军. 湖南省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划分与城市经济区问题. 经济地理, 2008, 28(3): 430-432.
[9] 郑国,赵群毅. 城市经济区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 经济地理, 2004, 24(1): 8-12.
[10] 李继东. 泛珠三角经济圈与中国南向地缘战略: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地缘经济学分析. 经济地理, 2008, 28(2):250-254.
[11] 段学军,虞孝感, Josef Nipper. 从极化区的功能探讨长江三角洲的扩展范围. 地理学报,2009,64(2):211-220.
[12] 吴泓,顾朝林.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9, 64(2): 211-220.
[13] 黄国胜,王武科,李青阳. 多重视角下的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探讨. 资源科学, 2004, 24(1): 104-109.
[14] Braim S. Policy evolution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1998, (22): 443-452.
[15] Wirl F. Sustainable growth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pollution: Thresholds and cycles. Journal of Economics Dynamics & Control, 2004, (28): 1149-1157.
[16] 毛汉英,赵千钧,高群. 生态环境约束下的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的思路与模式.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4):459-466.
[17] 湛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湛江市志.北京:中华书局,2004:2-3.
[18] 海南省社科联课题组. 充分发挥海南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133-137.
[19] 黄丽萍. 开发和利用海南海洋资源优势的思考. 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163-168.
[20] 黄宝荣,欧阳志云,张慧智. 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3): 639-646.
[21] 李森,孙武,李凡. 海南岛西部热带沙漠化土地特征与成因. 地理学报, 2005,60(3):433-444.
[22] 詹礴. 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审视湛江海湾的开发和治理. 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58-67.
[23] 刘兆光,宗少冲. 关于海湾开发与湛江港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中国航海学会2003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专刊: 126-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