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祖亮. 中国灾害通史: 清代卷.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 76-645.[2] 葛全胜, 邹铭, 郑景云, 等.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51-54.[3] 冯金社, 吴建安. 我国旱灾形势和减轻旱灾风险的主要对策. 灾害学, 2008, 23(2): 34-36.[4] 赵景波, 李艳芳, 董雯, 等. 关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研究. 干旱区研究, 2008, 25(6): 872-876.[5] 刘炎雄. 光绪年间四年连旱的“丁戊奇荒”. 文史参考,2010(7): 33-35.[6] 郁科科, 赵景波, 罗大成. 河西走廊明清时期旱灾与干旱气候事件初步研究. 干旱区研究, 2011, 28(2):288-293.[7] 梁旭, 尚永生, 张智, 等. 我国西北五省旱灾历史变化规律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9, 13(1): 28-33.[8] 谭徐明. 近500 年我国特大旱灾的研究.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3, 23(2): 77-83.[9] 董传岭. 晚清山东的旱灾. 兰州学刊, 2009(6): 214-217.[10] 张伟兵, 史春生. 区域场次特大旱灾划分标准与界定:以明清以来的山西省为例.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 30(1): 19-23.[11] 杨煜达. 清咸丰六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旱灾气候背景分析.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 30(3): 26-30.[12] 何彤慧. 宋夏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环境的多视角观察. 西夏研究, 2010(4): 68-77.[13] 沈建国.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内蒙古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8: 8-89, 138-165, 228-295.[14] 夏普明.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宁夏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10-46.[15] 翟佑安.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陕西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5-26.[16] 袁林. 西北灾荒史.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4: 15-16,438-563.[17] 田晓瑞, 刘晓东, 舒立福, 等.中国森林火灾周期振荡的小波分析. 火灾科学, 2007, 16(1): 55-59.[18]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106-112.[19] 郑斯中. 我国东南地区近两千年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中央气象局研究所. 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7: 29-32.[20] 方配贤. 历史时期晋陕蒙接壤区气候演变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 晋陕蒙接壤区农业演变史研究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79-100.[21] 刘龙雨, 吕卓. 清代鄂尔多斯地区的垦殖活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 21(3): 152-160.[22] 杨达源, 闾国年. 自然灾害学.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3:158-163.[23] 黄金廷, 王文科, 侯光才, 等. 鄂尔多斯高原近48a 降水及蒸发特征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9):145-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