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地理学报, 1996, 51(6):553-558.[2] Lambin E 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strategy, IGBP Report,1999, No. 48/IHDP Report,No. 10, IGBP Stockholm.[3] 蔡运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地理研究, 2001, 20(6): 645-652.[4] 刘彦随, 陈百明. 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地理研究, 2002, 21(3): 324-330.[5] Turner B L, Skole D L, Sanderson S, et al. Land-Use andLand-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1995, No. 35 and IHDP Report No.7, Stockholmand Geneva. http://www.ihdp.unidonn.de/html/publications/reports/report07/luccsp.htm.[6] 何春阳, 史培军, 陈晋, 等. 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6): 679-687.[7]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等.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3): 253-260.[8] 赵文武, 傅伯杰, 吕一河. 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1): 24-33.[9] 袁道先.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7, 19(5): 93-97.[10] 张殿发, 欧阳自远, 王世杰.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11(1): 77-81.[11]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 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 22(2): 120-126.[12] 周忠发, 安裕伦. 贵州省水土流失遥感现状调查及空间变化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6):23-26.[13] 万军.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3): 447-453.[14] 胡世雄, 靳长兴. 坡面土壤侵蚀临界坡度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地理学报, 1999,54(4): 347-356.[15] 杨瑞珍. 我国坡耕地资源及其利用模式. 自然资源,1994(1): 1-7.[16] 吴秀芹,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6): 576-584.[17] 王世杰, 季宏兵, 欧阳自远, 等.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 D辑, 1999, 29(5): 44l-449.[18] 中国统计局. 贵州统计年鉴(2009).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19] 屠玉林. 岩溶生态环境异质性特征分析. 贵州科学,1997, 15(3): 176-181.[20]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中国岩溶, 2002, 21(2): 10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