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明洪, 李秀彬, 吕昌河.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 中国科学: D 辑,2004, 34(12): 1157-1165.[2]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 北京: 商务出版社, 1995.[3] 陈松林, 刘诗苑. 海湾型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地理科学, 2009, 29(3): 342-346.[4] 赵乐, 朱建玲, 刘南, 等. 浙江东部沿海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分析. 经济地理, 2010, 30(3): 494-510.[5] 高惠君, 万哨凯, 夏斌, 等. 南昌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1(4): 765-771.[6] 王倩倩, 黄贤金, 张兴榆, 等. 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 40(4): 528-534.[7] 聂艳, 于婧, 胡静, 等. 基于系统协调度的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资源科学, 2009, 31(11): 1934-1939.[8] 郑新奇, 邓红蒂, 姚慧, 等. 中国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2): 6-11.[9] 曹银贵, 周伟, 袁春, 等. 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结果检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7(6): 34-38.[10] 王家庭, 季凯文.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 基于34 个典型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3): 74-80.[11] 张富刚, 郝瑨珉, 姜广辉, 等.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异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2005, 19(1): 23-29.[12] 曹银贵, 袁春, 王静, 等. 1997-2005 年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86-93.[13] 张文彤, 董伟.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4]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0(5): 51-54.[15] 曹银贵, 周伟, 程烨, 等.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 24(5): 633-637.[16] 陈荣.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论. 城市规划汇刊, 1995(4):6-8.[17] 王雨晴, 宋戈. 城市土地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 地理科学, 2006, 26(6): 743-748.[18] 张旺锋, 林志明. 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45(5): 99-103.[19] 冯科, 郑娟尔, 韦仕川, 等. GIS 和PSR 框架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经济地理, 2007, 27(5): 811-814.[20] 陈海燕, 李闽.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5): 61-65.[21] 范辉, 冯德显, 余国忠. 河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时空特征研究. 地域开发与研究, 2009, 28(5):113-118.[22] 黎一畅, 周寅康, 吴林, 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 42(3): 309-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