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熊剑平, 刘承良, 袁俊.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世界地理研究, 2006, 15(1): 12-14.[2] 张文尝, 金凤君, 唐秀芳. 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与增长规律研究. 地理学报, 1994, 49(5): 40-42.[3] 张敏, 顾朝林. 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 地理研究, 2002, 21(3): 22-23.[4] 李艳军. 南京与周边城市经济关联分析[D]. 南京: 河海大学, 2004.[5] 杨吾扬, 梁进社. 关于吸引范围及其模式与划分方法.地理学报, 1985, 40(2): 97-108.[6] 陈田. 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 地理学报, 1987, 42(4): 308-318.[7] 王新生, 刘纪远, 庄大方, 等. Voronoi 图用于确定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37(2): 256-260.[8] Martin D 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SocioeconomicApplications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1996.[9] Florian M, Fox B, On the probabilistic origin of Dial'Smultipath assignmen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2B,1998: 50-56.[10] 张莉, 陆玉麒. 河北省城市影响范围及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 17(1): 11-15.[11] 张莉, 陆玉麒.“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地理学报, 2010, 65(12): 1534-1547.[12] 潘竟虎, 石培基, 董晓峰.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6): 635-645.[13] 王丽, 邓羽, 刘盛和, 等. 基于改进场模型的城市影响范围动态演变: 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例. 地理学报, 2011, 66(2): 189-198.[14] 蒋海兵, 徐建刚.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划分.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46(4):58-69.[15] 蒋海兵, 徐建刚, 祁毅. 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 地理学报, 2010, 65(10): 1287-1298.[16] 孟娇娇.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旅游互动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0.[17] 夏怡凡. SPSS 统计分析精要与实例详解.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8] 汤国安, 杨昕.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19] 甘肃省统计局. 甘肃发展年鉴2010.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 甘肃省旅游局. 甘肃旅游政务网[EB/OL]. 2008-11-18[2011-7-1]. http://www.gsta.gov.cn/pub/lyzw/index.html.[21] 孙姗姗, 朱传耿, 李志江.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地理学报, 2009, 64(8): 924-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