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冬青.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综述与建议. 现代城市研究, 2010(7): 7-12.[2] 郑德高, 杜宝东. 寻求节点交通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的平衡: 探讨国内外高铁车站与机场等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国际城市规划, 2007(1): 72-76.[3] 张国华, 李凌岚. 综合高速交通枢纽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长株潭地区为例. 城市规划, 2009, 33(3):93-96.[4] 杨建军, 连城, 汤燕. 交通枢纽对中心城市功能成长的绩效: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规划师, 2005, 21(2):91-94.[5] 段进. 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应对: 以高铁与城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09(1): 33-37.[6] 徐毅松, 姚凯, 黄建中.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 城市规划学刊, 2008(4): 44-53.[7] 曹小曙, 张凯, 马林兵, 等. 火车站地区建设用地功能组合及空间结构: 以广州站和广州东站为例. 地理研究,2007, 26(6): 1265-1273.[8] 陈方红, 王清宇, 罗霞.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交通组织研究.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8, 30(3): 61-64.[9] 陈大伟, 李旭宏. 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与公共交通衔接规划研究.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8, 6(4): 21-28.[10] 邱丽丽, 顾保南. 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3): 55-59.[11] 王小奇, 李方豫.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 铁道工程学报, 2007(9): 75-77.[12] O'Kelly M E. A quadratic integer program for the locationof interacting hub facili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 1987, 32(3): 393-404.[13] Aykin T. Lagrangian relaxation based approaches to capacitatedhub-and-spok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European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4, 79(3):501-523.[14] O'Kelly M E. A geographer's analysis of hub-and-spokenetwork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8, 6(3):171-186.[15] Fleming D K, Hayuth Y.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ationhubs: Centrality and intermediacy. Journal ofTransport Geography, 1994, 2(1): 3-18.[16] Bryan D L, O'Kelly M E. Hub-and-spoke networks in airtransportation: An analytical review. Journal of RegionalScience, 1999, 39(2): 275-295.[17] Horner M W, O'Kelly M E. Embedding economies ofscale concepts for hub network design. Journal of TransportGeography, 2001, 9(4): 255-265.[18] 金凤君. 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1): 31-39.[19] 王姣娥, 金凤君, 孙炜, 等. 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服务水平. 地理学报, 2006, 61(8): 829-838.[20] 金凤君, 王成金. 轴—辐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模式构筑. 地理研究, 2005, 24(5): 774-784.[21] 丰伟. 城市对外交通综合换乘枢纽系统关键问题理论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0.[22] 张文尝, 金凤君, 樊杰. 交通经济带.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23] 贾倩.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研究[D]. 长安大学, 2006.[24] 陈方红. 城市对外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布局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9.[25] 王宁. 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布局及骨架公路网络建设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