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燕华, 王强. 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 从人口的相对分布看各省区可持续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11(1): 34-37.[2] 陈立顶, 傅伯杰.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地理科学, 2000, 20(4): 301-306.[3] 李晶, 任志远. GIS 支持下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评价.资源科学, 2008, 30(5): 732-736.[4] 赵跃龙, 张玲娟.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1): 67-72.[5] 黄宝荣, 欧阳志云, 张慧智, 等. 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3): 639-646.[6]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资源科学, 2010, 32(2): 303-308.[7] 胡宝清, 王世杰. 基于3S 技术的区域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机制及风险评估: 以广西都安为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42-147.[8] 魏建兵, 肖笃宁, 解伏菊.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与调控原则.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36-45.[9] 程道平, 刘伟. 人口压力评估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5, 5(1): 47-51.[10]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199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11] 黄胜利, 胡金明. 我国人口与生态压力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10(1): 34-37.[12] 何毓蓉, 周红艺, 张保华, 等. 四川省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及承载力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1): 20-25.[13] 徐琳瑜, 杨志峰, 毛显强. 城市适度人口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3(3): 355-359.[14] 高晓路, 陈田, 樊杰.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地理学报, 2010, 65(2): 164-176.[15] 樊杰.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16] 杨亮, 吕耀, 郑华玉. 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93-600.[17] 董晓峰, 魏彦强. 中国中西部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3): 1-7.[18] 郭秀锐, 毛显强. 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6): 705-711.[19] 邓伟. 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地理研究, 2010, 29(6): 959-969.[20] 孙武, 侯玉, 张勃. 生态脆弱带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度之间的关系.生态学报, 2000,20(3): 369-373.[21] 张向辉, 高吉喜, 董伟, 等.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0(1):1-6.[22] 程怀义, 李玉文, 徐中民. 水资源短缺的社会适应能力理论及实证. 生态学报, 2011, 31(5): 1430-1439.[23] 王尚义, 任世芳, 孟万忠. 六百年来汾河上游人口压力增长与环境状态演变之关系. 地理研究, 2007, 26(3):452-460.[24] 陈勇, 陈国阶, 王益谦. 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地理科学, 2003, 22(3): 282-287.[25] 彭立, 刘邵权, 刘淑珍, 等. 汶川地震重灾区10 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09, 41(3): 294-300.[26] 徐勇, 汤青, 樊杰, 等. 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及其算法. 地理研究, 2010, 29(7): 1223-1232.[27] 黎明, 李百战. 重庆市都市圈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预测.生态学报, 2009, 29(12): 6499-6505.[28] 陈念平. 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自然资源学报,1989, 4(4): 372-380.[29] 谭肖娟. 桂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承载力预测. 人文地理, 1994, 8(3): 79-94.[30] 漆良华, 周金星, 张旭东, 等. 长江上游山丘区土地承载力研究与评价: 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2): 169-174.[31] 四川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 2009 四川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66.[32] 蔡运龙, 付泽强, 戴尔阜.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 地理学报, 2002, 57(2): 127-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