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2] 孟斌. 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组织特征. 地理学报, 2009, 64(12): 1457-1466. [3] 浅见泰司. 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 高晓路, 张文忠等, 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 吕一河, 傅伯杰. 生态学中的尺度及尺度转换方法. 生态学报, 2001, 21(12): 2096-2105. [5] Peterson D L, Parker V T. Ecological Scale: Theory and Alication. US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5-33. [6] Berkes F. From community-based resource management to complex systems: The scale issue and marine commons. Ecology and Society, 2006, 11(1): 45-60. [7] Goodchild M F, Quattrochi D A. Scale i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Boca Raton: Lewis Publishers, 1997: 1-11. [8] 张丽君, 曹红. 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初步评价. 环境保护科学, 2005(5): 49-52. [9] 宋小冬, 钮心毅. 再论居民出行可达性的计算机辅助评价. 城市规划汇刊, 2000(3): 18-22. [10] 季珏, 高晓路. 北京城区公共交通满意度模型与空间结构评价. 地理学报, 2009, 64(12): 1477-1487. [11] 王茂军, 张学霞, 张文忠. 大连市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空间结构: 基于面源模型的分析. 地理研究, 2002, 21(6): 753-762. [12] 张燕文. 基于空间聚类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 经济地理, 2006, 26(4): 854-857. [13] 刘爱文, 赵雪雁, 张文婷. 兰州市居民购物行为的决策因素.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2): 171-178. [14] 陆林, 焦华富, 焦为. 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 黄山、 庐山实证分析.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33(3): 41-46. [15] 周尚意, 李淑芳, 张江雪. 行为地理与城市旅游线路设计: 以苏州一日游线路设计为例. 旅游学刊, 2002, 17 (5): 66-70. [16] 柴彦威, 王茂军. 日本消费者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 2004(Z1): 167-174. [17] 柴彦威.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24(2): 1-5. [18] 邬建国. 耗散结构等级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 应用生态学报, 1991, 2(2): 181-186. [19] 马远新, 安虎雁, 毛莉萍. 生命过程与生物熵.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9, 22(1): 3-5. [20] 柴彦威, 赵莹, 马修军, 等. 基于移动定位的行为数据采集与地理应用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6): 1-7. [21] 黄潇婷. 基于时间地理学的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研究: 以北京颐和园为例. 旅游学刊, 2009, 24(6): 82-87. [22] Kwan M P. Space-time and integral measures of individual accessibili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using a pointbased framework.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8, 30(3): 191-216. [23] 张纯, 郑童, 吕斌, 等. 出租车司机在外就餐特征研究及规划建议: 基于北京市的案例调查.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84-390. [24] 王海起, 王劲峰. 一种基于空间邻接关系的K-MEANS 聚类改进算法. 计算机工程, 2006, 32(21): 50-51. [25] 王艳, 宋振柏, 吴佩林. 城市功能分区的空间聚类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以济南市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1): 27-31. [26] 陈小瑜, 余明. 基于空间聚类分析的福建省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热带地理, 2007, 27(4): 342-347. [27] 朱求安, 张万昌, 赵登忠. 基于PRISM 和泰森多边形的地形要素日降水量空间插值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 (2): 233-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