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姚予龙, 谷树忠. 资源安全机理及其经济学解释. 资源科学, 2002, 24(5): 46-51.[2] Christiansen F. Food security,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in China.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09, 9(4):548-575.[3] 张晋科, 张凤荣, 张迪, 等. 2004 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资源科学, 2006, 28(3): 44-51.[4] Zhang Z B, Duan Z Y, Xu P, et al. Food security of China: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lant Omics, 2010, 3(6):183-189.[5]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环渤海地区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综合评价与优化调控.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920-926.[6] 赵其国, 周炳中, 杨浩, 等.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思考. 土壤, 2002(6): 293-302.[7] 朱红波. 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 25(3): 26-29.[8] 杨齐, 干晓宇, 李建龙, 等. 张家港市耕地资源安全与城市化时空动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8):1274-1283.[9] 陈百明, 周小萍.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 经济地理, 2005, 25(2): 145-148.[10] 郝军, 苏根成, 邬文艳. 内蒙古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8, 37(4):558-561.[11] 文森, 邱道特, 杨庆媛, 等.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 466-470.[12] 高楠, 宋戈.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4): 250-254.[13] 郑荣宝, 刘毅华, 董玉祥. 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预警及耕地安全警度判定. 资源科学, 2009, 31(8): 1362-1368.[14] 吴文盛, 朱军, 郝志军. 耕地资源的安全评价与预警.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5): 46-49.[15] 杨瑞珍. 我国耕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通报, 1994, 14(2): 32-36.[16] 曾希柏, 李菊梅. 中国不同地区化肥施用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3): 387-392.[17] 张国平, 刘纪远, 张增祥. 近10 年来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3, 58(3): 323-332.[18]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等. 中国区域性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2008, 23(3): 361-368.[19] 宋伟, 陈百明, 陈曦炜. 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decoupling) 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9):1532-1540.[20] 孟凯. 黑龙江省耕地质量的态势与对策.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9, 25(4): 490-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