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浩, 陆中臣. 黄河中游流域系统水沙过程变异研究.水土保持研究, 2001, 8(4): 46-52.[2] 雷红富, 谢平, 陈广才. 水文序列变异点检验方法的性能比较分析. 水电能源科学, 2007, 25(4): 36-40.[3] 张建云, 王国庆, 贺瑞敏. 黄河中游水文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水科学进展, 2009, 20(2): 153-158.[4] 张文林. 巢湖流域水文时间序列的变点分析[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6.[5] 拜存有, 苏莹, 郭旭新. 流域水文过程变点分析研究综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 21(1): 83-86.[6] 郭鹏, 陈晓玲, 刘影. 鄱阳湖湖口、外洲、梅港三站水沙变化及趋势分析(1955-2001). 湖泊科学, 2006, 18(5):458-463.[7] 莫莉, 穆兴民, 王勇. 近50 多年来北洛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泥沙研究, 2009(6): 30-36.[8] 高振英, 田庆明, 刘晓云, 等. 近58 年河西走廊地区气温变化及突变分析. 干旱区研究, 2010, 27(2): 194-203.[9] 陈广才, 谢平. 水文变异的滑动F 识别与检验方法. 水文, 2006, 26(2): 57-60.[10] 丁晶, 邓育仁. 随机水文学.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8.[11] 王孝礼, 胡宝清, 夏军. 水文时序趋势与变异点的R/S 分析法.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2, 35(2): 10-12.[12] 徐宗学, 张楠. 黄河流域近50 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地理研究, 2006, 25(1): 27-34.[13] 周寅康, 张捷, 王腊春, 等. 长江下游地区近五百年洪涝序列的R/S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1997, 6(2): 78-84.[14] Brown M B, Forsythe A B. The small sample behavior ofsome statistics which test the equality of several means.Technometrics, 1974, 16(1): 129-132.[15] Brown M B, Forsythe A B. The ANOVA and multiplecomparisons for data with heterogeneous variances. Biometrics,1974, 30(4): 719-724.[16] 张一驰, 周成虎, 李宝林. 基于Brown-Forsythe 检验的水文序列变异点识别. 地理研究, 2005, 24(5): 741-748.[17] Chib S. Estimation and Comparison of MultipleChange-point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8, 86(2): 221-241.[18] Perreault L, Bernier J, Bobbe B, et al. Bayesianchange-point analysis in hydrometeorological time series.Part 1. The normal model revisited. Journal of Hydrology,2000, 235(3-4): 221-241.[19] 熊立华, 周芬, 肖义. 水文时间序列变点分析的贝叶斯方法. 水电能源科学, 2003, 21(4): 39-41.[20] 邹传仁, 张俊芝. 基于Bayes 方法和模糊检验的年最高水位的概率模型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6, 34(5):571-575.[21] Lee A F S, Heghinian S M. A shift of the mean level in asequence of independent normal random variable: ABayesian Approach. Technometrics, 1977, 19(4): 503-506.[22] Pettitt A N.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thechange -point problem. Applied Statistics, 1979, 28(2):126-135.[23] 张晓萍, 张橹, 王勇, 等. 黄河中游地区年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响应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 7(1):19-26.[24] Yue S, Wang C Y. Power of the Mann-Whitney test for detectinga shift in median or mean of hydro-meteorologicaldata.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2002, 16(4): 307-323.[25] 刘攀, 郭生练, 肖义, 等. 水文时间序列趋势和跳跃分析的再抽样方法研究. 水文, 2007, 27(2): 49-53.[26] 许全喜, 石国钰, 陈泽方. 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特点及其趋势分析. 水科学进展, 2004, 15(4): 420-426.[27] 戴会超, 王玲玲, 蒋定国.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趋势. 水力学报,2007, 10(增刊): 226-231.[28] 王开军, 黄添强. 基于趋势秩的Spearman 相关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26(1): 38-41.[29] Mann H B. Non-parametric Test Against Trend. Econometic,1945, 13(3): 245-259.[30] Kendall M G. Rank Correlation Methods. London:Charles Griffin, 1975.[31] Li L J, Zhang Lu, Wang Hao,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humanactivities on streamflowfrom the Wuding River basin in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7, 21(25): 3485-3491.[32] 褚健婷, 夏军, 许崇育. 海河流域气象和水文降水资料对比分析及时空变异. 地理学报, 2009, 64(9): 1083-1092.[33] 周芬. Kendall 检验在水文序列趋势分析中的比较研究.人民珠江, 2005(2): 35-37.[34] 丁晶. 洪水时间序列干扰点的统计推估.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1986(5): 36-40.[35] Yamamoto R, Iwashima T, Sanga N K. An analysis of climatejump.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1986, 64(2): 273-281.[36] 李春晖, 郑小康, 庞爱萍, 等. 黄河流域1919-1998 年径流量突变分析. 人民黄河, 2008, 30(6): 33-34.[37] 魏凤英, 曹洪兴. 中国、北半球和全球的气温突变分析及其趋势预测研究. 大气科学, 1992, 19(2): 140-148.[38] 郑泽权, 谢平, 蔡伟. 小波变换在非平稳水文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水电能源科学, 2001, 19(3): 49-51.[39] 张少文, 张学成, 王玲, 等. 黄河天然年径流长期突变特征的小波与李氏指数分析. 水文, 2005, 25(5): 16-18.[40] 夏军, 穆宏强, 邱训平. 水文序列的时间变异性分析.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2001, 18(3): 1-4.[41] 肖宜, 夏军, 申明亮, 等. 差异信息理论在水文时间序列变异点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1(11):28-30.[42] 谢平, 陈广才, 李德. 水文变异综合诊断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水电能源学, 2003, 23(2): 11-16.[43] 沈楠, 李春晖. 黄河流域近500 多年来径流量演变特征.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9, 20(5): 37-40.[44] 成静清, 宋松柏. 基于混合分布非一致性年径流序列频率参数的计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 38(2): 229-234.[45] 张学真, 梁俊峰, 胡安焱. 人类活动对黑河水文过程的影响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10): 98-103.[46] 杨明金, 张勃, 王海青, 等. 黑河流域1950 年-2004 年出山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资源科学, 2009, 31(3): 413-419.[47] 朱恒峰, 赵文武, 康慕谊. 延河流域输沙时变过程的显著干扰点分析. 人民黄河, 2008, 30(8): 80-88.[48] 穆兴民, 巴桑赤烈, Zhang L, 等. 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来水来沙变化及其对水利水保措施的响应. 泥沙研究,2007(2): 36-41.[49] 杨志峰, 李春晖.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突变性与周期性特征. 山地学报, 2004, 22(2): 140-146.[50] 高鹏, 穆兴民, 李锐, 等. 黄河支流无定河水沙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泥沙研究, 2009(5): 22-28.[51] 杨新, 延军平, 刘宝元. 无定河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及人为驱动力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0(6): 637-641.[52] 王国庆, 贾西安, 陈江南, 等. 人类活动对水文序列的显著影响干扰点分析: 以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为例.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 2001, 12(3): 13-15.[53] 王蕊, 夏军. 近40 年黄河中游径流情势变化分析. 水文,2007, 27(5): 74-77.[54] 樊辉, 刘艳霞, 黄海军. 1950-2007 年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 泥沙研究, 2009(5): 9-16.[55] 谢平, 陈广才, 雷红富. 西北江三角洲马口站和三水站水文泥沙序列变异分析//何根寿.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10-14.[56] 张蔚, 严以新, 郑金海, 等. 珠江三角洲年际潮差长期变化趋势.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77-83.[57] 于延胜, 陈兴伟. 水文序列变异的差积曲线-秩检验联合识别法在闽江流域的应用: 以竹岐站年径流序列为例.资源科学, 2009, 31(10): 1717-1721.[58] 谭莹莹, 谢平, 陈丽, 等. 东江流域径流序列变异分析.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 学术年会论文集.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98-104.[59] 汪丽娜, 李粤安, 陈晓宏. 武江流域降雨、径流突变性研究. 广东水利水电, 2009(8): 4-5.[60] 叶长青, 甘淑, 王文玲, 等. 元江-红河干流径流时序特性及突变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6):886-891.[61] 秦年秀, 姜彤, 许崇育. 长江流域径流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5): 589-594.[62] 覃爱基, 陈雪英, 郑艳霞. 宜昌径流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 水文, 1993, 13(5): 15-21.[63] 胡安焱, 刘秀花, 姜凌. 汉江流域水文序列变点分析. 灌溉排水学报, 2009, 28(6): 128-135.[64] 顾世祥, 何大明, 李远华. 金沙江河谷灌溉需水转折趋势分析. 水科学进展, 2008, 19(3): 352-360.[65] 黄川, 娄霄鹏, 刘元元. 金沙江流域泥沙演变过程及趋势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25(1): 21-23.[66] 谢平, 陈广才, 夏军, 等. 基于降雨径流关系分析的非一致性年径流序列频率计算方法//刘恒, 贾金生. 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406-412.[67] 谢平, 陈广才, 雷红富, 等. 水文变异诊断系统. 水力发电学报, 2010, 29(1): 85-91.[68] 刘克岩, 张橹, 张光辉, 等. 人类活动对华北白洋淀流域径流影响的识别研究. 水文, 2007, 27(6): 6-10.[69] 胡庆芳, 王银堂. 北三河流域洪水资源量的演变特性及驱动因素评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0(1): 30-36.[70] 张一驰, 李宝林, 程维明. 开都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资源科学, 2004, 26(6): 69-76.[71] 蔺学东, 张镱锂, 姚治君. 拉萨河流域近50 年来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3): 58-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