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传钧.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同类型地区实证研究.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20-45.[2] 张富刚, 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 2008, 63(2): 115-122.[3] 张富刚, 刘彦随, 张潇文.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2): 177-184.[4]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地理学报, 2009, 64(4): 426-434.[5] 杨忍. 基于GIS的农业气候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0-78.[6] 张衍毓, 刘彦随, 王业侨. 统筹城乡视角下村庄整治建设的模式与途径: 以三亚市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6): 977-983.[7] 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地理学报, 2007, 62(6): 563-570.[8]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 2008, 27(2): 479-48.[9] 刘彦随. 现代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创新研究. 地理学报, 2008, 63(4): 353-358.[10] 王云才, 郭焕成. 鲁西平原可持续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与对策初探: 东昌府区典型案例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2): 155-161.[11] Murray M, Dunn L. Capacity building for rural develop- 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5, 11(1): 89-97.[12] Terluin I J.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regions of advanced countries: An over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ori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3, 19(3): 327-344.[13] 钟赛香.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农民收入变化的新农村建设实质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3): 107-118.[14] 陈玉福, 刘彦随, 龙花楼, 等. 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 以苏州市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123-128.[15] 熊剑平, 余瑞林, 刘承良, 等.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郊土地利用结构适宜性评价与协调发展: 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006, 15(4): 80-86.[16] 陈崇成, 涂平, 黄绚, 等. 土地利用改造规划的多因子空间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2): 177-122.[17]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7-69.[18] 田美荣, 高吉喜,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 中国发展, 2009, 19(4): 62-66.[19] 文琦. 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1): 20-24.[20] 刘慧.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2): 21-25.[21]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50-160.[22] 杨忍, 孙根年, 吴晋峰, 等. 基于重心模型的国内旅游地域结构演变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6(6): 80-85.[23] 孙根年, 杨忍, 姚宏. 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7): 150-157.[24] 刘彦随, 王介勇, 郭丽英.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12): 4269-4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