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N GEOGRAPHY ›› 2011, Vol. 30 ›› Issue (9): 1193-1200.doi: 10.11820/dlkxjz.2011.09.016
• Original Articles • Previous Articles
WEN Feng1, LU Chunyang1, YANG Qingyuan2, ZHOU Guifang1, WANG Cheng2
Received:
2011-01-01
Revised:
2011-04-01
Online:
2011-09-25
Published:
2011-09-25
WEN Feng, LU Chunyang, YANG Qingyuan, ZHOU Guifang, WANG Cheng.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ransfer of the Collectively Owne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9): 1193-1200.
[1] 樊万选. 国内外农地产权和使用权流转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世界农业, 2008(1): 1-3.[2] 范怀超. 国外土地流转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经济地理,2010, 30(3): 484-518.[3] 华彦玲, 施国庆, 刘爱文. 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世界农业, 2006(9): 10-12.[4] 陈利根, 龙开胜.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中国农史, 2008(2): 79-84.[5] 马秀鹏, 陈利根, 朱新华.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经济学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8(2): 63-68.[6] 李文谦, 董祚继. 质疑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兼论宅基地流转试验的初步构想. 中国土地科学, 2009,23(3): 55-59.[7] 刘昌用, 卢颖. 重庆市双溪村统筹城乡改革实验的成效与问题调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8, 18(5): 26-30.[8] 靳京, 冯长春. 基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土地征收试点探讨完善农村住房体系建设: 以北京市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5): 14-21.[9] 吴月芽.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地理, 2005, 25(3): 401-405.[10] 牛海鹏, 李明秋, 王宝山.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模式构建.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4(1): 88-91.[11] 雷兰.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分析. 求索,2007,(3): 107-109.[12] 张志强, 高丹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 相关研究和观点综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5): 59-64.[13] 崔娟, 陶镕.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行性之法理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8): 9-12.[14] 谭术魁, 彭补拙. 全面启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尚待时日. 中国房地产, 2002(4): 13-14.[15] 高永生, 孙奇.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宜慎行.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5): 14-21.[16] 陈利根, 卢吉勇.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为什么发生流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2(3): 14-19.[17] 高艳梅, 刘小玲, 张效军.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的制度解析. 农村经济, 2008(10): 13-16.[18] 周建春.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的政策把握. 中国房地信息,2006(6): 4-6.[19] 张伟伟, 朱玉碧.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初探.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20): 17-19.[20] 江华, 胡武贤.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与绩效研究. 现代乡镇, 2008(6): 28-31.[21] 胡峰. 农村宅基地流转驱动力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2008(9): 39-40.[22] 吕萍, 支晓娟.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影响效应及障碍因素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08(2): 12-17.[23] 王菊英.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障碍与空间.政治与法律, 2008(3): 84-88.[24] 胡亮. 中国农地产权的三重理论述评: 寻求新理解. 农业经济问题, 2010(1): 73-78.[25] 张雪琴, 田萌. 初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产权制约问题. 资源与产业, 2006(2): 14-18.[26] 潘卫兵.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问题及其成因.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7): 48-51.[27] 顾海英, 赵德余.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与产权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2003(10): 63-66.[28] 金晓霞, 刘秀华, 郭岭.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土地权属问题的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4(4): 149-151.[29]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明晰产权创新机制还权于民推动流转: 浙江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报告. 中国土地,2002(11): 13-14.[30] 冯连伟. 两种产权一个市场: 山东省临沂市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经验介绍. 中国土地, 2005(1):40-42.[31] 朱新华, 马璐璐, 张金明.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最适产权安排: 一个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 经济体制改革,2010(1): 99-102.[32] 胡峰.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27-30.[33] 陈希勇. 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 困境及其对策分析.农村经济, 2008(8): 85-88.[34] 汪红群, 刘明浩, 邱道持.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探讨.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19(2):70-73.[35] 高迎春, 尹君, 张贵军, 等.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探析. 农村经济, 2007(5): 34-36.[36] 张梦琳.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绩效分析及政策选择: 基于苏州、芜湖、南海三地的流转实践. 国土资源,2008(11): 44-46.[37] 段小梅, 黄志亮. 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借鉴. 软科学, 2009, 23(2): 97-100.[38] 肖轶, 魏朝富, 尹珂, 等. 重庆市两种典型农地流转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农村观察, 2009(3): 19-94.[39] 陈会广, 陈利根, 马秀鹏, 等.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多样化创新: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视角. 经济体制改革, 2009(1): 87-92.[40] 章合运, 吕颖洁.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构建. 农村经济, 2008(9): 35-38.[41] 许恒周, 曲福田, 郭忠兴.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绩效分析: 基于SSP 范式对苏州、芜湖的解释. 经济体制改革, 2008(2): 105-108.[42] 陈展图, 杨庆媛, 张丽, 等. 城市边缘区农地整体流转模式探析: 以重庆市江北区双溪村为例. 农村经济, 2009(7): 23-25.[43] 郭旭彦.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9: 35-56.[44] 吴胜杰. 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突破: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先行示范改革为例. 农村经济, 2008(12):34-37.[45] 刘洪彬, 曲福田. 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经济, 2006(2): 39-41.[46] 张新桥, 张海涛.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特区经济, 2007(2): 235-236.[47] 叶艳妹, 彭群, 吴旭生. 农村城镇化、工业化驱动下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探讨: 以浙江省湖州市、建德市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02(9): 36-42.[48] 黄庆杰, 王新.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村经济, 2007(1): 58-64.[49] 李艳, 邱道持, 张怡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6): 359-363.[50] 袁开春.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及政策建议[D]. 北京: 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 2008: 1-44.[51] 蒋晓玲.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 21(1): 99-102.[52] 赵伟, 张正峰.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4): 184-187.[53] 肖久恒.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0(2): 25-27.[54] 赵俊锐, 朱道林. 流转: 效益与前景: 淄博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土地, 2005(2):31-32.[55] 杨涛, 朱博文. 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分析与对策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23(2): 106-109.[56] 唐晓莲, 魏清泉.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后对城市土地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以广东省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06, 20(3): 19-23.[57] 李廷荣.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要分清主客体. 中国土地,2006(2): 14-15.[58] 卢吉勇, 陈利根.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与收益分配. 中国土地, 2002(5): 20-21.[59] 吴百花. 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博弈分析: 关于义乌市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2009(2): 115-119.[60] 袁枫朝,燕新程.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之三方博弈分析: 基于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组织与用地企业的角度.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2): 58-63.[61] 陈翠芳, 刘武.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研究: 一个博弈模型的构建.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1): 6-11.[62] 彭文英, 洪亚敏, 王文, 等.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及分配探析.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5): 55-60.[63] 陈健.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其收益分配机制. 改革,2008(2): 147-150.[64] 王文, 洪亚敏, 彭文英.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形成及其分配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7): 20-23.[65] 周诚. 我国农地转非自然增值分配的“私公兼顾论”. 中国发展观察, 2006(9): 26-29.[66] 杨继瑞, 帅小林.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的支撑体系: 权益分配抑或外部环境. 国土资源, 2008(7): 33-35.[67] 肖瑛, 王满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支撑体系探讨.改革, 2009(12): 73-78.[68] 谭术魁, 彭补拙.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的支撑体系研究. 财经研究, 2002, 28(10): 69-74.[69] 马三喜. 创新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6(12): 56-58.[70] 程久苗.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创建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3): 89-94.[71] 戴德军. 城乡统筹语境下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论纲. 河南社会科学, 2008, 16(5): 194-198.[72] 胡存智. 从产权制度设计和流转管理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改革. 国土资源导刊, 2009(3): 34-35.[73] 陈利根, 张梦琳, 段浩.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考察、评价及重构. 国土资源, 2008(7): 33-35.[74] 刘双良, 马安胜, 姜志法.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现代财经, 2009, 29(10): 87-90.[75] 陶进华. 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带来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8(4): 63-66.[76] 黎平.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治理的路径选择.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4): 65-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