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ang H, Li X B. Cultivated land and food supply in China.Land Use Policy, 2000, 17(2): 73-88.[2] Yang J, Qiu H G, Huang J K, et al. Fighting global foodprice ris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response of Chinaand its effect on domestic and world markets. AgriculturalEconomics, 2008, 39(S1): 453-464.[3] 高帆. 中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优先序及政策选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8): 12-19.[4] 陈利顶. 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 资源科学, 1996, 18(5): 1-8.[5] 李秀彬. 中国近20 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329-333.[6] 田光进, 庄大方, 刘明亮. 近10 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1): 30-36.[7] 朱会义, 李秀彬, 辛良杰. 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6):907-915.[8] 林毅夫.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潜力与增产前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5(3): 4-7.[9] 陈百明.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未来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潜力.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1999, 28(8): 682-686.[10] 高涛, 于晓. 近50 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2): 60-64.[11] 史培军, 王静爱, 谢云, 等. 最近15 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1997, 12(3): 197-203.[12] 韦乐章, 邓南荣, 吴志峰, 等. 粤北山区地形因素对耕地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 山地学报, 2008, 26(1):76-83.[13] 陈同斌, 曾希柏, 胡清秀. 中国化肥增产潜力的区域差异. 地理学报, 2002, 57(5): 531-538.[14] 王征兵. 农业生产要素贡献份额分析. 生产力研究,2002(3): 175-179.[15] 李谷成. 转型期中国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变化及资源利用特征. 经济问题探索, 2009(5): 28-34.[16] 刘勤, 严昌荣, 何文, 等. 黄河流域近40a 积温动态变化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47-153.[17] 廖顺宝, 李泽辉. 积温数据栅格化方法的实验. 地理研究, 2004, 23(5): 633-640.[18] 朱会义, 刘述林, 贾绍凤. 自然地理要素空间插值的几个问题. 地理研究, 2004, 23(4): 425-432.[19] 朱会义, 贾绍凤. 降雨信息空间插值的不确定性分析.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2): 34-42.[20] 游松财, 李军. 海拔误差影响气温空间插值误差的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1): 140-145.[21] 李世平, 岳永胜. 陕西省耕地变化驱动力区域差异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2): 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