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潘玉君, 武友德. 地理科学导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251-252.[2] 中共中央宣传部.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06: 1-13.[3] 李鹤, 张平宇, 刘文新. 1990 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 地理科学, 2007, 27(4): 486-492.[4] 苏飞, 张平宇.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以大庆市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3): 471-477.[5] 王兆锋, 张镱锂, 孙威, 等. 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方法: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 797-802.[6] 崔峰. 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5): 64-69.[7] 唐宏, 杨德刚, 乔旭宁, 等. 天山北坡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805-813.[8] 胡兵辉, 廖允成, 尚爱军, 等. 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SEREn 协调发展的时序测度.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7): 1200-1210.[9] 柯健, 李超. 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5, (2):144-148.[10] 樊杰, 千庆兰. 我国东部沿海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比较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4, 19(1): 96-105.[11] 彭立颖, 童行伟, 沈永林. 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3):186-194.[12] 段晓峰, 许学工. 山东省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42-346.[13] 戴钰, 刘亦文. 基于IPAT模型的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实证研究. 经济数学, 2009(2): 65-71.[14] 罗宏, 舒俭民, 吕连宏, 等. 基于IPAT模型的苏州市环境压力—响应分析. 环境科学研究, 2010(1): 116-119.[15] 王立猛, 何康林.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中国环境压力的时间差异: 以1952-2003 年能源消费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6, 21(6): 862-869.[16] 王琳, 吴业, 杨桂山, 等. 基于STIRPAT模型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12):196-200.[17] OECD. Decoupling: A conceptual overview. Paris:OECD, 2000: 5.[18] Sigrid S. Delinking economic growth from environmentaldegradation: A literature survey on the environmental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Wirtschafts Universitat WienWorking Paper, 1999(6): 1-24.[19] Tapio P. Decoupling has begun in finland: Economicgrowth, traffic volume growth and the CO2 policy ofEU15 and Finland 1970-2001. Turku: Tutu Publications,2003: 1-17.[20] Climent F, Pardo A. Decoupling factors on the energy-output linkage: The Spanish case. Energy Policy,2007, 35(1): 522-528.[21] 赵一平, 孙启宏, 段宁. 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 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 2006, 27(3): 128-134.[22] 王崇梅.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3): 35-37.[23] 陈百明, 杜红亮. 试论耕地占用与GDP 增长的脱钩研究. 资源科学, 2006, 28(5): 36-42.[24] 宋伟, 陈百明, 陈曦炜. 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decoupling) 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9):1532-1540.[25] 杨克, 陈百明, 宋伟. 河北省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分析. 资源科学, 2009, 31(11): 1940-1946.[26] 冯艳芬, 王芳. 基于脱钩理论的广州市耕地消耗与经济增长总量评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1): 36-37.[27] 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 Paris: OECD, 2002.[28] Vehmas J, Kaivo-oja J, Luukkanen J. Global trends oflink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economic growth.Turku: Tutu Publications, 2003: 1-25.[29] Wei J, Zhou J, He X B, et al. Decoupling soil erosion and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in the20th century.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7, 7(1): 123-132.[30] 王虹, 王建强, 赵涛.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脱钩”“复钩”轨迹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09(17): 113-115.[31] 李效顺, 曲福田, 郭忠兴, 等.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5): 179-184.[32] de Bruyn S M, Opschoor J B. Developments in thethroughput-income relationship: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observations.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 20(3):255-268.[33] 钟太洋, 黄贤金, 韩立, 等. 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研究进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8): 1400-1412.[34] 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between 1970 and 2001. Transport Policy, 2005, 12(2):137-151.[35] 于法稳.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脱钩关系的实证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3): 29-34.[36] 钟太洋, 黄贤金, 王柏源.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 自然资源报, 2010, 25(1): 18-31.[37] 谢鸿宇, 王羚郦, 陈贤生. 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的改进与应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1-11.[38] 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19-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