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爱华, 徐中民, 程国栋, 等. 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及可持续对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5): 56-59.[2] 刘雅轩, 张小雷, 雷军, 等. 新疆绿洲城市扩展与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23(6): 252-256.[3] 方创琳, 孙心亮.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效应分析. 资源科学, 2005, 27(2): 2-8.[4] Takabito S, Robert F. NewGarden City of the 21st Century.UKB: Kobe University, 2002: 43-46.[5] 方创琳. 河西走廊: 绿洲支撑着城市化. 中国沙漠, 2003,23(3): 334-336.[6] 杨永春, 赵鹏军. 绿洲城镇体系研究: 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 人文地理, 2001,16(3): 6-10.[7] 王玲. 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关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11-12.[8] 刘帧, 李永红, 李裕奇. 成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分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4(3): 231-234.[9] 方创琳, 祁巍峰, 宋吉涛. 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11-1021.[10] 邵晓梅, 杨勤业, 张洪业. 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3): 298-306.[11] 安玉娟, 门明新, 霍习良, 等. 河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611-616.[12] 李瑞雪, 王秀兰, 冯仲科. 基于土地利用程度的北京城市扩展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98-402.[13] 曲福田, 吴丽梅. 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及验证. 资源科学, 2004, 26(5): 61-67.[14] 郝黎仁, 樊元, 郝哲欧, 等. SPSS实用统计分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5] 隋映辉. 协调发展论.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0:25-29.[16] 任淑花, 卢新卫. 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计量和协调性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1): 172-175.[17] 张健, 濮励杰. 滁州市近30 年来耕地数量与城市化之间协同性研究. 土壤, 2008, 40(4): 523-528.[18] 张家唐. 简论城市与城市化. 河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06, 6(31): 101-106.[19] 高兴胡. 甘州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09-5-10]甘州区农业局. http://xz.gzxw.com.cn/nyj.[20] 鲍海君. 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7(6): 87-90.[21] 杨刚, 谢洪忠.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用地流转. 城市问题,2010(4): 58-62.[22] 李景刚, 何春阳, 史培军, 等. 近20 年中国北方13 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地理学报, 2004, 59(2): 274-282.[23] 董祚继, 蒋美生, 杜杰灵. "保田钱"大不易: 对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的思考. 中国土地, 2008(6): 5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