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序威, 周一星, 顾朝林.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2] 顾朝林, 甄峰, 张京祥. 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3] 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4] 李小建, 乔家君.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2): 136-l45.[5] 徐建华, 鲁凤, 苏方林, 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地理研究, 2005, 24(1): 57-68.[6] 黄飞飞, 张小林, 余华, 等.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差异研究. 人文地理, 2009, 4(2):84-89.[7] 靳诚, 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地理学报, 2009, 64(6): 713-724.[8] 李秀伟, 徐春亮.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新格局. 地理科学, 2008, 12(8): 722-728.[9] 欧向军, 顾朝林. 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地理学报, 2004, 59(5): 791-799.[10] 梁进社, 孔健. 基尼系数和变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34(3): 409-413.[11] 许月卿, 贾秀丽. 近20 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经济地理, 2005, 25(5): 600-603.[12] Anse1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Geographical Ana1ysis, l995, 27(2): 93-115.[13] Getis A, 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1 Association bythe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 Geographica1 Analysis,1992, 24(1): 189-206.[14] 马荣华, 蒲英霞, 马晓冬. GIS 空间关联模式发现.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5] 孟斌, 王劲峰, 张文忠, 等.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地理学报, 2005, 25(4): 393-400.[16] Pu Y X, Ge Y, Ma R H. Analyzing regional economicdisparities based on ESDA. Geographic Research, 2005,24(1): 57-68.[17] 葛莹, 姚士谋, 蒲英霞.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集聚经济类型的地理格局. 人文地理, 2005, 83(3): 21-25[18] 马晓冬, 朱传耿, 马荣华, 等. 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4): 405-416.[19] 曾庆泳, 陈忠暖. 基于GIS 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经济地理, 2007, 27(4): 558-574.[20] 马荣华, 顾朝林, 蒲英霞, 等.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 地理学报, 2007, 62(10): 1011-1022.[21] 马晓冬, 马荣华, 徐建刚. 基于ESDA-GIS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 地理学报. 2004, 59(6): 1048-1057.[22] 杜宏茹, 张小雷. 近年来新疆城镇空间集聚变化研究.地理科学, 2005, 25(3): 268-273.[23] 高志刚, 韩延玲. 新疆经济发展梯度研究. 经济地理,2000, 20(1): 48-5l.[24] 高志刚. 20 年来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分析. 干旱区地理, 2002, 25(3): 272-277.[25] 韩延玲. 新疆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与动态分析. 干旱区地理, 2004, 27(2): 272-278.[26] 陈斐, 高志刚, 苟中林. 新疆各县市空间经济关联分析初步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03, 26(3): 274-280.[27] 陈学刚, 杨兆萍. 基于ESDA-GIS 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 测绘科学, 2008, 33(3): 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