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震伟, 陆嘉.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 规划, 2009, 33(5): 66-68.[2] 李伯华, 曾菊新, 胡娟.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5): 70-73.[3]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 2001.[4] 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 城市规划, 1997(3): 4-9.[5] 张博野, 曾菊新.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 2008(4): 48-51.[6] 蔡运龙.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地理科学, 2001, 21(1): 1-6.[7] Wang M, Webber M, Finlayson B, et al. Rural industries and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6(4): 648-659.[8] 胡伟, 冯长春, 陈春.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 城展研究, 2006, 13(6) : 11-17.[9] 李伯华, 曾菊新. 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5): 84-88.[10] 莫妮娜. 从环境行为学探讨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的协调发展. 软科学, 2009, 23(8): 101-103.[11] 李昌浩, 朱晓东, 李杨帆, 等.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29(5): 1-5.[12] 刘根林, 黄利斌. 风水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 中国城市林业, 2008, 6(1): 37-40.[13] 周晓娟, 陶亮, 曹晖. 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划研究. 上海城市规划, 2008(S1): 27- 32.[14] 唐铭, 郭浩磊. 西部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6): 58-60.[15] 刘晨阳, 傅鸿源, 李莉萍. 关于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设模式的思考.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 27(2): 15-22.[16] 樊帆.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及政策取向: 以湖北荆为例. 农村经济, 2009(4): 110-113.[17] 杨威. 抚顺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研究. 理论界, 2007(7): 106-107.[18] 蒋淑玲, 王宏波.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农村, 2010(5): 30-32.[19] 李伯华, 刘传明, 曾菊新. 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 人理, 2009, 24(1): 28-32.[20] 《中国建设报》//任欢欢. 多管齐下打造新农村: 北京村建设侧记. 2006-2-6(2).[21] 陈浮, 陈海燕, 朱振华, 等.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究. 人文地理, 2000, 15(4): 20-23.[22] 徐瑞祥, 蔡龙, 张侠, 等. 南京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现代城市研究, 2003(2): 77-82.[23] 宁越敏, 查志强. 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海市为例. 城市规划, 1999(6): 15-20.[24] 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科学, 2007, 27(1): 17-24.[25] 薛薇. 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北京: 电子工业出, 2004.[26] 李纪宏, 马晓鹏, 王建宙. 对推进北京市新农村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工程咨询, 2009, 103(3): 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