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郝建忠. 黄丘一区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及综合治理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1993(3): 26-31.[2] 陈中方. 常家沟水土保持试验站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果的对比分析. 泥沙研究, 1985(3): 88-93.[3] 胡传银, 连光学, 王保英, 等. 何店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效益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 2004(10): 32-33.[4] 高小平, 康学林, 郭宝文. 坡面措施对小流域治理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 1995(6): 13-15.[5] 冉大川, 刘斌, 罗全华, 等. 泾河流域水沙变化水文分析.人民黄河, 2001, 23(2): 9-11.[6] 冉大川, 刘斌, 罗全华, 等.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人民黄河, 2001, 23(2): 6-8.[7] 赵俊侠, 王宏, 马勇, 等. 1990-1996 年渭河流域水沙变化原因初步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6): 136-139.[8] 王宏, 熊伟新. 渭河流域降雨产流产沙经验公式初探. 中国水土保持, 1994(8): 15-18.[9] 王宏, 杨国礼, 王瑞芳. 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对泥沙、径流影响分析计算. 水土保持通报, 1994, 14(5): 48-52.[10] 王宏, 张智忠. 渭河主要支流产流产沙规律及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 水土保持通报, 1995, 15(4): 55-59.[11] 沈燕舟, 张明波, 黄燕, 等. 大通江、平洛河水保措施减水减沙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9(1): 34-37.[12] 张明波, 黄燕, 郭海晋, 等. 嘉陵江西汉水流域水保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泥沙研究, 2003(1): 70-74.[13] 张明波, 郭海晋, 徐德龙, 等. 嘉陵江流域水保治理水沙模型研究与应用.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5): 110-113.[14] 李景玉, 张楠, 王荣彬. 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5(2): 103-111.[15] 程琴娟, 蔡强国, 李家永. 表土结皮发育过程及其侵蚀响应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4): 114-122.[16] 师长兴.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减沙效益的尺度效应初步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26(3): 51-54.[17] 杨新, 延军平, 刘宝元. 无定河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及人为驱动力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6): 637-642[18] 许炯心. 无定河流域侵蚀产沙过程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 地理学报, 2004, 59(6): 972-981.[19] 熊贵枢, 张胜利. 大理河减水减沙效益初步分析. 人民黄河, 1983(1): 32-36.[20] 方海燕. 黄土丘陵沟壑区产流产沙尺度效应及泥沙输移动态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7: 20-25.[21] 张胜利. 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减沙效益. 泥沙研究, 1984(3): 1-10.[22] 张胜利. 岔巴沟年径流泥沙变化初步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1983(2): 6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