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淑燕, 余新晓, 信忠保,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关系的影响. 地理科学进展,2010, 29(5): 566-571.[2] 李景玉, 张楠, 王荣彬. 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103-111.[3] 琚彤军, 刘普灵, 郑世清, 等. 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流域降雨及其水沙变化特征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2): 57-60.[4] 杨文治. 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01,16(5): 433-438.[5] 史敏华, 李新平.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及技术对策. 干旱区研究,2003, 20(2):139-143.[6] 徐勇, 田均良, 沈洪泉, 等. 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为例. 地理学报, 2004, 59(4): 621-628.[7] 徐勇, 杨波, 刘国彬, 等. 黄土高原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 地理学报, 2008, 63(11): 1218-1226.[8] 李子君, 周培祥, 毛丽华. 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4): 49-57.[9] 候喜禄, 曹清玉.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减沙效益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2): 19-25.[10] 方海燕, 蔡强国, 陈浩,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下游泥沙传输时间尺度动态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5): 77-87.[11] 徐学选, 琚彤军, 郑世清. 延安燕沟流域次降雨泥沙来源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3):38-42.[12] 徐学选, 刘江华, 高鹏, 等. 黄土丘陵区植被的土壤水文效应.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8): 1347-1351.[13] 杜丽娟, 柳长顺, 王冬梅.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1): 92-95.[14] 徐学选, 刘文兆, 高鹏, 等.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性探讨. 生态环境, 2003, 12(1): 52-55.[15] 陈建峰.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的分析研究. 地下水, 2010,32(2): 30-31.[16] 琚彤军, 刘普灵, 郑世清. 燕儿沟流域泥沙监测初报.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7(2): 176-178.[17] 刘普灵, 郑世清, 琚彤军, 等.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3): 175-178.[18] 徐学选, 刘文兆, 王炜. 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对流域水文环境影响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2):155-157.[19] 张玲, 贾在强, 欧阳秋明. 章丘泉水地下水位与降水关系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7): 11931-11932,11939.[20] 史良胜, 蔡树英, 杨金忠.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水资源研究, 2006, 27(9): 1-5.[21] 王国卿. 柳林泉域降水补给的时滞研究. 地下水, 2007,39(4): 5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