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建明, 许学强. 城乡边缘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人文地理, 1997, 12(3): 5-8.
[2] Pryor, Robin J. Defining the rural-urban fringe. Social Forces, 1968, 47(2): 202-215.
[3] 陈佑启. 城乡交错带名辨.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5, 11 (1): 47-52.
[4] B.W.艾伯里. 城乡交缘带的农业. 帅江平, 译.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2): 10-14.
[5] 陈振年, 李莉. 城乡“结合部”生态经济初探. 新疆社会科学, 1988(4): 23-26.
[6] 顾朝林, 熊江波. 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 地理研究, 1989, 8(3): 95-100.
[7] 顾朝林, 陈田, 丁金宏, 等.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 地理学报, 1993, 48(4): 317-328.
[8] 胡聃. 城乡交错带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分析.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994, 2(2/3): 179-186.
[9] 章文波. 大城市城乡过渡带的划分及城市扩展的卫星遥感研究: 以北京为例 [D]. 北京师范大学, 1998.
[10] 郑艳婷, 刘盛和, 陈田.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 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3, 22(6): 760-768.
[11] 赵自胜, 陈金.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 以开封市为例.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6, 26(1): 67-70.
[12] 黄公元. 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8(1): 119-124.
[13] 王锁娥. 充分认识和发挥城乡结合部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理论导刊, 2001(2): 28-29
[14] 王树良, 李爽, 刘建华, 等. 试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用途管制.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0(4): 15-19.
[15] 齐童, 白振平, 郑怀文.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功能分析. 城市问题, 2005(2): 26-29.
[16] 顾朝林, 丁金宏, 陈田, 等.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66-71.
[17] 方晓. 浅议上海城市边缘区的界定.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18(4): 65-67.
[18] 杨山. 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8, 14(3): 19-23.
[19] 方修琦, 章文波, 张兰生, 等. 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 城市规划, 2002, 26(4): 56-60.
[20] 钱紫华, 陈晓键. 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 人文地理, 2005, 20(3): 54-58.
[21] 崔功豪, 武进.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 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地理学报, 1990, 45(4): 399-411.
[22] 刘君德, 彭再德, 徐前勇. 上海郊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 1997, 21(5): 44-47.
[23] 洪敏, 陈焕伟.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北京海淀区为例. 农村经济, 2004(9): 35-36.
[24] 赵元. 基于GIS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测算研究: 以广州市海珠区土地利用为例 [D]. 广州: 中山大学, 2005.
[25] 倪少春, 贾铁飞, 郑辛酉.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与城市化空间过程: 以上海市西南地区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2): 92- 95.
[26] 曹隆坤, 张加恭, 王婉如.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2): 138- 141.
[27] 庞振刚, 董波. 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 旅游学刊, 2001, 16(3): 76-79.
[28] 张国斌, 李秀芹. 城乡过渡带景观特征与规划建设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23): 6268-6270.
[29] 周伟, 白彬, 袁春, 等. 北京城乡结合部土地生态利用研究初探. 资源与产业, 2007, 9(1): 37-39.
[30]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 以广州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08, 27(2): 421- 430.
[31] 周婕, 王静文. 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演进的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2, 35(5): 16-21.
[32] 刘君德, 张玉枝, 刘均宇. 大城市边缘区社区的分化与整合: 上海真如镇个案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24(4): 41-43.
[33] 唐灿, 冯小双, 潘鸣啸, 等. 谨防社会失控: 外来人口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利益一体化关系. 中国国情国力报告, 1998(3): 26-28.
[34] 周大鸣,高崇. 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 广州南景村50 年的变迁. 社会学研究, 2001(4): 99-108.
[35] 袁振龙. 社会资本与社会安全: 关于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增进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安全的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3): 140-146.
[36] 金平. 城乡边缘区居住群体社会网的维系与再建: 以上海西北城乡边缘区古浪苑的五年变迁史为例 [D]. 上海: 上海大学, 2007.
[37] 郭永昌. 大城市边缘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与重构: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5): 32-36.
[38] 宋国恺. 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 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 [D]. 西安: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39] 徐晓霞.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以开封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01, 21(4): 461-466.
[40] 龙开元, 谢光辉, 谢炳庚. 湖南省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演变及优化对策. 经济地理, 1999, 19(6): 71-74.
[41] 宋金平, 李丽平. 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地理科学, 2000, 20(1): 20-26.
[42] 陈天宝, 陈宝峰. 北京城乡结合部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探讨. 北京经济瞭望, 1999(6): 43-46.
[43] 魏书华. 城乡结合部城市化与农村集体资产处置. 城市问题, 2002(4): 66-69.
[44] 吕萍, 姜东升. 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及变动机制探析: 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03, 17(1): 34-39.
[45] 杨再贵, 彭补拙, 周生路, 等. 城市边缘区农用土地定级评估研究: 以广州天河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4, 24(4): 520-524.
[46] 袁宏川, 李慧民. 城乡结合部房屋拆迁补偿价格的计算. 建筑经济, 2006(10): 40-41.
[47] 成得礼, 董克用. 城乡结合部(北京市) “失地农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经济科学, 2004(4): 63-1.
[48] 董克用, 成得礼. 从北京看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3): 31-35.
[49] 张琦, 郝宇. 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7(2): 88-89.
[50] 方晓. 上海城市边缘区的开发管理矛盾: 以浦东钦洋镇为例. 城市问题, 1999(1): 50-52.
[51] 傅云新, 杨长明. 广州市城乡结合部及其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探求, 2002(4): 13-16.
[52] 陈孟平.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制度安排、利益关系及调整. 城市问题, 2006(9): 94-97.
[53] 董克用.《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简介 [EB/OL]. 2006-12-7 [2010-5-5]. 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23945c32.aspx.
[54] 冯晓英. 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思路 [EB/OL]. 2005-4-21 [2010-5-5]. 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8617c52.aspx.
[55] 陈佑启. 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 经济地理, 1996, 16(3): 27-31.
[56] 孙世民, 李世峰. 基于熵权的城乡结合部地域特征属性模糊界定研究. 运筹与管理. 2005, 14(6): 82-87.
[57] 章文波, 方修琦, 张兰生. 利用遥感影像划分城乡过渡带方法的研究. 遥感学报, 1999, 3(3): 199-202.
[58] 陈晓军, 张洪业, 刘盛和. 北京城市边缘区土地用途转换宏观动因机制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2): 149-157.
[59] 郑辛酉, 贾铁飞.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城市化生态效应分析: 以上海城市边缘区轴向城市化样带为例. 资源科学, 2006, 28(6): 146- 53.
[60] 宋国恺. 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 甘肃社会科学, 2004(2): 104-108.
[61] 罗彦, 周春山.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城市发展研究, 2005, 12(1): 25-30.
[62] 刘盛和, 陈田, 蔡建明. 中国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研究重点. 地理学报, 2004, 59(10): 1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