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符太浩, 陈光跃. 试论民族旅游的行业特征及其社会价 值. 旅游科学, 2002(3): 20-23.
[2] 吕君, 陈田, 刘丽梅. 区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系统分 析: 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 80-88.
[3] 尹贻梅, 鲁明勇. 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 研究: 以张家界为例. 旅游学刊, 2009, 24(3): 42-48.
[4] 余青, 吴必虎. 生态博物馆: 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 模式. 人文地理, 2001, 16(6): 40-43.
[5] 张华明, 滕健.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 以西双 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 广西民族研究, 2006 (3): 197-203.
[6] 陆军. 实景主义: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 以桂林 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 旅游学刊, 2006, 21 (3): 37-43.
[7] 徐柯健. 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分析. 地理 科学进展, 2008, 27(3): 134-140.
[8] 李志飞. 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旅游学刊, 2006, 21(2): 21-25.
[9] 芦夭玲. 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 知. 旅游学刊, 2007, 22(10): 89-94.
[10] 高燕, 凌常荣. 旅游者对黑衣壮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感知 差异与满意度. 旅游学刊, 2007, 22(11): 78-84.
[11] 姚娟, 陈飙, 田世政. 少数民族地区游客乡村旅游质量感 知研究: 以新疆昌吉州杜氏农庄为例. 旅游学刊, 2008, 23(11): 75-81.
[12] 陶伟, 刘锋, 刘家明. 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3): 279-284.
[13] 郭颖.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以泸沽湖地区为例. 旅游学刊, 2001, 16(3): 68-71.
[14] 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 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旅游学刊, 2001, 16(5): 27-30.
[15] 丁健, 彭华. 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 2002, 22(1): 101-105.
[16] 王亚力. 论民族交界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形成及 开发: 以湘西凤凰为例. 经济地理, 2002, 22(4): 492-496.
[17] 石惠春, 程国栋. 宁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 2003, 23(3): 419-422.
[18] 金颖若. 集市旅游: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途径. 经济 地理, 2003, 23(5): 717-720.
[19] 江晓云.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以临桂东宅 江瑶寨为例. 经济地理, 2004, 24(4): 566-567.
[20] 熊辉, 彭重华, 朱明. 湘西侗族村寨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 续发展对策. 湖南林业科技, 2007, 34(1): 44-46.
[21] 吴忠军, 周密. 壮族旅游村寨干栏式民居建筑变化定量 研究: 以龙胜平安壮寨为例. 旅游论坛, 2008, 1(3): 451-457.
[22] 李飞跃. 2009 年黔东南州政府工作报告. 2008-09-1
[2009-11-15]. http: //www. qdn. gov. cn/cms/cms/website/ qiandongnan/jsp/page.jsp/channelId=417&infoId= 2008025496.
[23] 温碧燕, 梁明珠. 基于因素分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 模型研究. 旅游学刊, 2007, 22(2): 18-22.
[24] 吕玉婷, 陈晓键. 关于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分析与思 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9): 98-101.
[25] 董锁成, 李雪. 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 方法探讨. 旅游学刊, 2009, 24(2): 30-36.
[26] 丁蕾, 吴小根.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 应用. 经济地理, 2006, 26(3): 511-515.
[27] 王良健.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旅 游学刊, 2001, 16(1): 67-70.
[28] 唐善茂, 张瑞梅.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 建思路探讨.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6, 26(1): 143-147.
[29] 王昕, 高彦淳.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构 建与评价实证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 2008(1): 137-140.
[30] 黄萍.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实证研究. 中华文化论坛, 2006(4): 115-119.
[31] 田里.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以云南大理、 丽江、西双版纳为例. 旅游科学, 2007, 21(3): 44-51.
[32] 冯学钢, 王晓云. 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研究. 旅 游论坛, 2009, 2(1): 62-67.
[33] 薛薇. 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2 版. 北京: 电子工业 出版社, 2009: 302-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