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慧芳. 产业集聚区定位模型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报, 2009(4): 40-44.
[2] 河南日报. 河南省首批产业集聚区已经确定共175 个. 2008-12-25
[2009-11-10].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 2008-12/25/content_15276652.htm.
[3] 刘恒江, 陈继祥, 周莉娜. 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 动态.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26(7): 2-7.
[4] 张明龙, 等. 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研究. 北京: 中国经济 出版社, 2008: 49.
[5] Brenner T, Weigelt 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imulating spatial dynamics. 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 2001, 4(1): 127-147.
[6] Brenner T.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localised industrial clusters: An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sic mechanisms.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2001, 4(3): 4.
[7] Stamer M. Systemic Competitiveness: Understanding meso- level interventions. Presentation given at UNAM, Mexico, 2003: 2, 10.
[8] 盖文启, 王缉慈. 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 企业发展的作用. 中国软科学, 1999(9): 102-106.
[9] 符正平. 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 中国工业 经济, 2002, 175(10): 20-26.
[10] 李植斌. 浙江原发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持续发展.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6): 34-36.
[11] 雷如桥, 陈继祥. 纺织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演化机理 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5, 24(2): 69-72.
[12] 陈继祥. 产业集群与复杂性.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3] 吕文栋, 朱华晟. 浙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基于企业家 的视角. 中国工业经济, 2005(4): 86-93.
[14] 刘爱雄.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 科学学与 科学技术管理, 2006, 27(1): 73-78.
[15] 马建会. 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2007: 9.
[16] 王辑慈. 创新的空间.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66-71, 197.
[17] 陈剑锋, 唐振鹏. 国外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外国经济与管 理, 2002, 24(8): 22-27.
[18] 王云平. 产业集群:发展动力、风险及防范. 当代财经, 2006(4): 87-89.
[19] 刘军国. 传统产业集聚中的报酬递增. 技术经济, 2001 (1): 57-59.
[20] 魏守华. 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 世界地理研 究, 2002, 11(9): 16-24.
[21] 陈雪梅. 中小企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经济科学出 版社, 2003.
[22] 黄健康. 产业集聚论.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62-167.
[23] 阮平南, 王晓琦.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机理研究. 煤炭 经济研究, 2008(4): 37-40.
[24] 鲁开垠. 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聚核心能力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15-17.
[25] 徐立. 产业集群嬗变动力与模式研究 [D]. 浙江大学, 2007: 50-55.
[26] 李平. 意大利的产业集聚状况及启示. 2006-01-12
[2009-11-10]. http://www.CASS.net.cn.
[27] 盖文启. 创新网络: 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 北京: 北京大 学出版社, 2002: 34.
[28] 庞艳桃. 硅谷创业模式的启示. 统计与决策, 2005(2): 124.
[29] 谯薇. 中小企业集聚论.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121-126.
[30] 李怡. 中国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D]. 复旦大学, 2005.
[31] 胡延新. 汽车王国的骄子: 丰田.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78-180.
[32] 张丽莉. 丰田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及启示. 汽车工业研究, 2005(3): 2-7.
[33] 王洪忠.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1): 32-36.
[34] 吴德进. 产业集群论.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13.
[35] 方玉琴, 汪少华. 内生型产业集群成长及动力分析: 浙江 市场主导集群为例. 集团经济研究, 2005(10): 39-40.
[36] 史晋川.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96-98.
[37] 朱康对. 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群落演进. 中国农村观察, 1999(3): 35-41.
[38] 陈利华, 吴添祖. 从产业集群角度比较珠江、长江三角洲 的优势. 南方经济, 2005(5): 60-62.
[39] 李新春. 专业镇与企业创新网络. 广东社会科学, 2000 (6): 29-33.
[40] 李新春. 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 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 南开管理评论, 2002(3): 49-55.
[41] 路平.“簇群”(专业镇)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广东的经 济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 全国“产业集群与中国 区域创新发展”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 2002: 129-135.
[42] 吴国林. 广东专业镇: 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生态 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06-107.
[43] 毛汉英. 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 究. 地理学报, 1991, 46(4): 385-395.
[44] 毛汉英. 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地理研究, 1997, 16(3): 12-22.
[45] 毛汉英. 山东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研究. 地 理学报, 1998, 53(5): 413-421.
[46] 毛汉英, 余丹林.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地理学 报, 2001, 56(3): 363-371.
[47] 胡序威, 毛汉英, 陆大道. 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 对策. 地理学报, 1995, 50(1): 1-12.
[48] 方创琳, 步伟娜, 鲍超.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 展方案及用水效益. 生态学报, 2004, 24(8): 1700-1707.
[49] 王黎明, 毛汉英. 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 研究. 地理研究, 2000, 19(2): 156-164.
[50] 徐康宁, 王剑.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决定性因素的实证研 究(1983-2000).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137(5): 66-79.
[51] 李恒. 基于FDI 的产业集群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23-24.
[52] 埃德加·M·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王翼龙, 译. 北京: 商 务印书馆, 1990: 172.
[53] 纪良纲, 陈晓永. 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 北 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5: 157-210.
[54] 马方正. 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07, 254(12): 244-245.
[55] 熊珊.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研究 [D]. 四川大 学,2006: 11-23.
[56] 曾芬钰. 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经济纵横, 2002, 22(10): 42-44.
[57] 苏雪串. 产业集群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经济界, 2003 (6): 77-79.
[58] 赵纬, 王韬, 李德功. 论中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互 动.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4): 43-47.
[59] 杨婉月. 推动泉州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 发展研 究, 2006(11): 42-43.
[60] 张弘. 开发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以长江 三角洲地区为例. 城市规划汇刊, 2001(6): 61-69.
[61] 张晓平, 刘卫东. 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 动力机制. 地理科学, 2003, 23(2): 142-149.
[62] 王战和, 许玲.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经济空间结 构演变. 人文地理, 2005, 20(2): 98-100.
[63] 郑国. 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 研究: 以北京为例. 经济问题探索, 2006(8): 48-51.
[64] 王慧. 开发区发展与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极化分异.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11-1024.
[65] 马吴斌, 褚劲风. 上海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中国城市经济, 2009(1): 50-53.
|